莫言和路遥谁的作品更受欢迎,有何依据?

预知人生211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好回答,判断文学作品流行与否,角度很多,难以有一个清晰的标准,而且莫言与路遥,一个已作古26年,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正在巅峰,时间维度也不好把握。

不妨动态地来聊聊这个问题。

时间角度,路遥成名早

路遥成名于1982年,中篇《人生》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并迅速改编为电影,后来创作《平凡的世界》,前后三部,获得茅盾文学奖,做广播剧、改编电视剧,路遥达到了文学人生的巅峰。他的作品尤其是《平凡的世界》,从此开始在民间开始了热销,据统计,目前年销量仍有200万套。成为不少青年走上社会的必读书之一。

路遥经常深入一线,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非常紧密,作品中对底层人物的把握更传神。

路遥成名的时候,莫言正在先锋文学的路上默默探索着,1985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关注。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并且同步被张艺谋改编为姜文、巩俐主演的电影《红高粱》。

但是1987年之后,因为社会情况的变化,莫言发表的作品开始遇冷,《欢乐》因为《人民文学》被销毁而雪藏,《天堂蒜薹之歌》讽刺性太强,不得不去港台出版。从此角度来说,莫言任何一部作品的销量都没有《平凡的世界》高。

理论角度,莫言更受重视

路遥作品在民间受欢迎,但是在理论界则情况一般。主要是因为路遥沿用的是已经过时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这个手法从近代进入中国以来,成为文学主流。在前三十年中,成为至尊王者,产生了《金光大道》这样的作品。

路遥早年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文学创作也是靠自己摸索入门,后来成为作家,主要也是用现实主义手法。

但是在八十年代,国门刚开,魔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国外各类理论纷至沓来,文学批评家、新生代作家们都在如饥似渴吸收国外的新理论。沿用现实主义手法的作家自然而然就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路遥在当时文学界境况也是如此,虽然不少人仍然对其青眼有加,但是逐渐成为主流的文学群体对路遥抱怀疑甚至排斥态度。

莫言则在此时成为新星,与其他先锋作家一样,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好的文学批评家离不开优秀作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莫言这代人成长的过程中,陈思和、陈晓明、张清华等批评家也开始同步登上历史舞台。

从此角度来说,路遥又不如莫言受欢迎。

地理范围,莫言的世界影响力更大

路遥的作品流行范围主要是在中国,这跟他的经历和上述文学理念有关。

而莫言的作品,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对外的一张名片。《天堂蒜薹之歌》于香港发表后,国外翻译家葛浩文感到震惊,开始翻译其作品,葛浩文也成为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第一推手。

1993年,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英译本在欧美出版,引起热烈回响,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为“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

再后来,随着莫言越写越多,越来越多的翻译家、作家关注,日本诺奖作家大江健三郎一直对其赞誉有加,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红楼梦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韩国万海文学奖等奖项不断加持,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一点,是路遥所不能比的。

但是,综合来看,二人都是优秀作家,都是在文学史上留名的人物,没必要非要评比一下谁更受欢迎,都值得阅读。


何殊我


茣言获得了诺贝尓奖,按说应比路遥的作品影响力大,但实际情况还真不是这样。实际生活中,路遥的作品要比莫言的作品影响力大。

就拿两人的代表作比较一下。莫言的代表作《红高梁》写的是民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东高密的人和事,写的热闹但不深刻,为迎合某些观众,故意把一些事和人写的丑陋,人物的精神和生话追求并不高,不能给读者以人生启示;而路遥和代表作《平凡世界》写的是改革前后的事,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人们思想迷茫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能给人以启示,告诉了人们在生活中应追求什么,应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两者比较,人们读莫言的作品觉得热闹,过后,没有产生深刻影响。而路遥的作品能给人以启示,发人深思。


春日之虎


当然是莫言。

我是九O年代大学时同时看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在我看来《平》与《白》根本不在个档次,《平》及路遥一系列小说人物干篇一律:屌丝苦难奋斗,而且集所有优点于一身,唯一缺点是穷、苦。人物脸谱化,这种小说不是可以传世的作品,因为他反映的不是人性,人性是丰富的,有勇敢,有怯懦,有勤奋,有懒惰,有慷慨,有自私。你看《白》就行了,你能简单的说出来哪个人是好人,哪个人是坏人?人物是非常丰满的,不会一直高大上。

莫言的作品则更是这样,不仅写人性,而且直戳心底,更能曝光社会现实,反映社会问题,这才是能流传千古的作品。

路遥的作品九十年代流传一段时间后己经淡出读者视野了,因为路遥插队的原因,才又重新被关注,但过不了多常时间又会销声匿迹。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不是吃干饭的。


道不遠人4


可能我文化程度比较低,我读莫言的读几页没读下去,而读路遥的读起来却一直读了下去。鉴于路遥老师的“平凡的世界”出版的时候,很多作家评论这是中学生水平的流水账给中学生水平的人看的,但是我还是喜欢这部作品。



越过80后看的“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带过90后流行的畅销书(我不知道,因为没看过)。还是最喜欢几位作者的经典书,同时张平,路遥,阎真这三位作者及其作品也推荐给大家。其实书的市场,和其他行业都一样,大部分都是垃圾。在这浩瀚的世界里,多数都是被其洗脑的过程,看了既浪费时间又困惑自身,不看又觉得内心不安定。



走过万里路才知道,不过只是在填补自己人生。这本书,它可以词藻不华丽,内容不深刻,寓意不完美,但一定要有心新意,有中心。每个人的侧重中心不同,书的内容便也不同。好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你会走入一个不平凡的世界和内心,感知路遥短暂细腻的人生。郭沫若的垃圾已经被天狗吃了,而经典的作品仍然活在们心中—孙少平仍然风华正茂,路遥先生也是。


李三万的三万里


路遥的经典著作一共有2本:《平凡的世界》,《人生》。
莫言的代表作有很多本:《酒国》、《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生死疲劳》、《檀香刑》、《丰乳肥臀》。
而通常情况下,代表作越多,说明水平就相对越差一下,因为高手都会很“专注”。

所以,我更喜欢路遥的作品,我相信你肯定也和我一样。

第一,路遥的书展现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莫言的却不是

路遥和莫言写的书有很多都会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的事情,而且他们俩的生活时代也差不多,但两个人的写作风格几乎不一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至今依然是各大图书平台畅销榜排名靠前的一列。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他的书,说明还是写的好。《平凡的世界》/《人生》这两本书激励了一代代的青年。

而莫言的书,如果不是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估计很少有人去看,而且他的书籍在畅销榜上好像也看不到几本。

第二,两个人的受欢迎程度不一样,路遥更胜一筹

虽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因为莫言的写作手法和风格更加的大胆, 比如书名《丰乳肥臀》以及各类书里面大胆的描写手法/叙述片段,对一些酷刑/情爱的大胆描写,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
我自认为读过很多书,但对于莫言的这种大胆和创新,还是有一些无法接受,或者已经触碰到了我接受的底线了。

所以,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路遥。你是不是也喜欢路遥?难道你喜欢莫言?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已读600本)、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公众号:千城撩书!


千城Slash


莫言跟任何一位作家比,他都是狗屎!他的特色就是把中国农村描写得一团漆黑,把中国农民污蔑成乞丐不如,把新中国的社会污蔑得连日本侵华时的日占区都不如,完全迎合了西方反华分子的需要。所以,西方反华分子操纵的诺奖评委为了丑化中国、恶心中国,把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了这个莫言,使他更屁端屁端忘乎所以了。而我们许多中国人不了解目前诺奖的状况,拜倒在西方话语权之下,盲目吹捧这个狗屎莫言,实属可悲!


曲沃武公


文学作品的影响度不见得跟诺贝尔奖有关,莫言虽然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的小说的传阅度根本比不上路遥的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后大红了一把,也随之带动了小说的畅销,《檀香刑》、《丰乳肥臀》的传阅量并不是很大,至到莫言获诺贝尔奖后才火了起来,近现代的中国文学作品其实已经死亡,文学沙漠早已形成,就在我们不知所以的时候,莫言却收获了诺贝尔奖,这至少让中国读者觉得很是意外。

说到近现代小说的传阅度和受欢迎程度,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确实拨了头筹。这两本书(也有合订版)的学术意思似乎更大一些,路遥的小说能够更深一层的反思社会、人性和制度,这样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和文学家的追求,也是文学要达到的高度,文学的意义大概也就如此!想比起路遥,莫言的小说似乎差了那么一点火喉,同样是描述农村的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路遥的表述方式和意义略胜一筹。

区别一个作品的好坏其实没有意义,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根本就不同,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传阅度无人能及,可这又不能称之为文学,也没有具体的社会意义!个人觉得还是路遥的作品更受欢迎。

可能由于文化的不同,欧美对文学的理解有自己的认识,而莫言的小说可能更受欧美人的青睐,不管怎么说,中国人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本身就应该祝贺,也能影响更多的作家去写出更好的作品,至少可以肯定,中国的文学作品还是有质量的。

话又说回来,如果诺奖评审是中国人,得奖的一定不是莫言。





边陲后主


莫言和路遥,两位作家都是中国文坛的标志性人物,也都有名作传世,并且深受推崇和拥戴,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震惊世界文坛,可谓一支东方奇葩;一个斩获茅盾文学奖,作品被粉丝推至至高无上的位置。


若要凭心而论,
个人以为莫言的作品要更加厚重一些,也更受到文化业内人士的喜欢,不然的话,诺奖也不会青睐于他。

而路遥先生的大作,也是被相当一部分人士推崇备至,直至标的巅峰,人们不加遏止的推波助澜起到了无以复加的作用。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其实是存在业内巨大争议的。虽然他的作品十分励志,故事也曲折艰辛、叙述流畅,但他的文本表达存在巨大的死角和误区。他的文字功夫并不出众,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不外乎几个稔熟的套路。路遥也把精力更多地表现在人物的心智和毅力上,通过寒门贫士的不懈努力追求,最终得到丰厚的回报,表象更多于理性反哺。

莫言则更深刻一些。他的文字技巧相较于路遥,要显得深沉厚重得多,他的视角更多地聚焦在历史人文的视野之中,在离奇的故事情节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学元素,采取多维度的叙事风格,把一些看似风马牛的的结局置于回眸一笑的过程里,然后用积淀冲刷劣根,有一种醍醐灌顶,或者如梦初醒的顿悟效能。

之前也曾经对两位作家做过自以为是的点评,也曾经遭到路遥粉丝团的全力攻陷,大骂有之,忿恨有之,推高有之,死不改悔有之。但截至目前,我还是那个死不改悔的态度😢

本人还依稀记得读路遥作品的当时心态。感觉这种文学作品的文字功夫和它所拥有的荣誉是不相匹配的,枉自俘获了一众粉丝拥趸,其实盛名难副,茅盾奖存在巨大争议也就自然而然、可以释怀了。

惜乎路遥早已作古,慨念先生天不假年,没有留下更多有分量的作品。但莫言还有时间,也还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期待他能写出更加璀璨的文字来回馈热爱文学的广大人士。


龙吟148119260


路遥的作品肯定比较受到欢迎。

路遥的作品是写出来的,写的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作品中的人物和事情,就好像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一样存在,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时时和作品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莫言的作品是编出来的,编出来的人和事,读者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和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所以,路遥的作品,人们读起来,欲罢不能,而莫言的作品,人们读起来,很难卒读全篇。

路遥的作品,我全部都读过,许多作品,反复阅读,从未厌倦,比如,《人生》读了十几遍,也未觉得够,《平凡的世界》,上百万字的巨著,读了三四轮,还想继续再读一轮,向别人推荐,别人都说好,争相传阅,并且不断要求向他们推荐。莫言的作品,我也基本读过,读过一次后,不想再读第二次,向别人推荐,别人都说很难读,就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身边有文化的人,也没有多少人读过,其他的作品,读的人更少了。

路遥的作品虽然更受到读者欢迎,但并不是说,莫言的文学成就比不上路遥,他们各有千秋。


乐在其中矣


看到这个问题,一时间仿佛回到高中时疯狂读书那段时间,每天中午偷偷跑到书店,三年的时间,每天一个小时,从古代名著到现代文学,从中国到西方,若是论这些书,谁得书对我影响最大,路遥当属第一。

说这句话并不是否认莫言作品的影响力,毕竟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其作品在市面上一时达到“洛阳纸贵”的场面,但那段风潮过后,我身边的许多人却都将其束之高阁了,问其原因,过于魔幻,一些情景的描写令人难以接受,自然就读不下去了,本人对其作品的态度是觉得他的作品并不算得上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优秀的,但他的作品恰恰是最符合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审美态度的,故而其作品火一阵就下去热度就下去了,自然情有可原。

但对于路遥的作品,却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自上世纪80、90年代,路遥的创作就一直经久不衰,也被很多青年人当做迷惘的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柱”。在我读完《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后,向其他的同学推荐,总能收到关于他作品的好评,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大学,大学的多数喜欢读书的同学,基本都读过路遥的一两本作品。而对于莫言,则是表示只看过电影版的《红高粱》。

个人认为路遥的作品更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他的作品主题更接近普通青年人的人生,更具现实意义。而他笔下的现实主义题材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每每想起路遥书中的少平、少安、润叶、高加林,那些从特殊年代一路走来,和生活做斗争的平凡小人物,总会联想到现实世界里的自己,夜深人静时也会像书里的他们一样,悄悄地问自己:“生活!你为什么总是这样令人费解?令人难以想象。”

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我们虽平凡可并不平庸,这就是我在路遥的书中一直坚信的信念,毕竟“活着,就要时刻准备承受磨难!”

(《鲸鱼电影》玛卡瑞纳 答题,欢迎评论!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