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如果先内举会如何?

春秋时期,晋悼公问祁黄羊:南阳地区没有了郡令,先生觉得谁比较合适。祁黄羊回答:解狐比较合适。悼公听了之后非常吃惊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会推荐他呢?祁黄羊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悼公听了之后就听取了黄羊的建议。而解狐也并没有辜负这份信任。

不久之后,悼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法官,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比较好。悼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又用之前的话回复悼公:您只问谁合适,没有问是谁的儿子。悼公听后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而祁午也在任上做的有声有色。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推荐人才的风格独树一帜,那种公平公正的品格令后世称赞不已。但是当年的晋悼公先问法官,而黄羊又先推荐自己的儿子会如何?我想有如下几种可能:

1,晋悼公非常信任祁黄羊,依旧会采纳黄羊的建议。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人事问题从来都是大事,而最高领导者只会向自己最信任的人咨询人事方面的建议。为此,即便祁黄羊向悼公推荐自己的儿子。晋悼公也会试一试。只是,君王的信任,并不会让其他的人没有看法。我想,朝中对这次人事任命的公正性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一定会有。黄羊的政治对手会不会从中阻挠?黄羊的儿子会不会顺利上任,都很难说。

2,晋悼公可能不会采纳黄羊的建议。你祁先生一来就推荐自己的儿子,还说什么内举不避亲。是不是有任人唯亲的嫌疑?

3,祁黄羊压根不会推荐自己的儿子,而会向悼公推荐其他人。

总之,不管如何,都不会有先外举来的效果好,更加不会流传千古。即便黄羊的儿子非常优秀。也难堵悠悠之口。因为,对于公平公正我们都有思维惯性。总认为:将好东西留给其他人,任何事情先考虑他人,再考虑自己,做到大公无私就是最大的公平。祁黄羊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他能够避开人们思维的惯性。而先推荐自己的仇人,这样后续再推荐自己的儿子,这样不但让人觉得自己做事公平公正,也不会落下一个任人唯亲的话柄,可谓双赢。

无独有偶,西汉开国之后,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帮骄兵悍将对于封赏问题吵的沸反盈天。大家都认为自己功劳很大,生怕自己得到不公正的待遇。刘邦对此非常头疼。 于是就向张良问计:如今大家都担心自己会分封不公,子房,你对此怎么看? 张良想了一下问刘邦:陛下平生最痛恨,最不想原谅的人是谁?而且这个人大家都知道?

刘邦想都没有想回答道:肯定是雍齿这混蛋。这家伙不但常常瞧不起我,还关键时候背叛我。我早就想砍了他。只是这家伙多少有点功劳,不好动手。

张良回答道:那么陛下马上先分封雍齿。刘邦这时候气糊涂了:子房,你这是出的什么主意,这家伙我不杀了他,他雍齿就已经烧高香了,还想要分封,怎么可能?张良劝道:陛下您想,连雍齿这样的人都能够分封,那么其他的人还担心什么呢? 刘邦仔细回味了一下对张良道:高明!

封一人而天下心安。张良同样抓住了世人的思维惯性,从而针对性的解决了困扰刘邦很久的封赏问题。大家见刘邦最讨厌的人都得到了封赏,那么大家都相信刘邦会公平公正对待分封问题。人心稳住了,后续一切都好操作了。

汉初三杰---张良

我们普通人思考问题,都会受限于自己的思维惯性,而什么是思维惯性? 就是长久以来习惯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式。 而拥有大智慧的人会跳过这个惯性,他们展现出高明的思维方式,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无论是祁黄羊的先外举,还是张良的先封刘邦的仇人,无不如此。

亲爱的朋友,您身边是否也有如此高明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