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考古专家开启慈禧棺椁后,为什么紧急退出?发生了什么?

用户6333363086


遇见“大粽子”,被吓出来了!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的墓被孙殿英盗掘过,里面有价值的东西基本上都被洗劫一空,包括慈禧太后的尸体,也被孙殿英的部队丢弃到水沟里,可以说慈禧太后的墓里,连个值钱的钢镚儿都难找到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那到了八十年代为什么还要开启慈禧太后的棺椁?对于一座没有多少宝贝被盗掘过的古墓来说,有必要投入过分的人力和财力去进行考古发掘吗?

当然,考古专家不是盗墓贼,或者说盗宝贼,如果带着考古科学研究的目的,慈禧太后的墓葬却不是毫无价值和意义。

就慈禧太后的尸体来说,孙殿英1928年夏天,具体点说就是7月初的事情,北方的夏天,如果在北京呆过的朋友可能会有更深的体会。

别说泡在密不通风的水池子里,就是在通风良好的水池子里,都得泡烂了,更不要说是一具尸体。

因此,当满清遗老遗少带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到清西陵清扫孙殿英留下的一片狼藉时,就发现慈禧太后的尸身一丝不挂的泡在恶臭发黑的水里,不但如此,身上长满了白色尺许的毛毛,说白了,尸体已经高度发酵了!

但是慈禧太后的地宫目前是对外开放的,而开放的开端就得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清西陵科学考古开始,因此,考古专家开启慈禧太后棺椁后,不是紧急退出,而是遇到了新情况。

那就是高度腐烂的慈禧太后尸体不是已经腐化的只剩一堆白骨,而是衣着华丽躺在自己的棺椁里,很可能是是满清遗老遗少觉得慈禧太后死后不应该太寒酸,而重新放置了一些有价值的物品进去。


历史三日谈


相传,孙殿英等盗墓贼在打开慈禧棺椁的一瞬间,发现里面的尸体竟然栩栩如生,和刚刚下葬的时候一模一样,正当大家向凑上去一睹如山真面目,看看这个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究竟长成什么样的时候,突然!!!慈禧太后一下就坐了起来,脸部表情极其狰狞。

(凑上去看慈禧)

当时所有士兵都被吓蒙,本能的往后退,甚至有的士兵直接逃出去,要不是孙殿英下令,恐怕当时会一片混乱。孙殿英命人将枪口对准慈禧太后,正准备下令开枪,慈禧又躺了下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现在所看的都是来自《孙殿英东陵盗宝记》记载。

据日记中记录,慈禧太后的棺椁被打开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极度奢华的寿衣,也就是仅仅一分钟不到的时间,慈禧太后的尸体就开始由白变黑,双目慢慢睁开,整个尸体瘪了下去,手上也长出许多白。

接下来就发生了开头描写的那一幕,也就是所谓的“慈禧诈尸”。

其实孙殿英事先就听说,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也吩咐手下准备了4挺机关枪,在地宫的4个角落,用枪口对准慈禧棺椁,一有动静就立刻开枪。

可是进入地宫之后,依然被吓到,好在孙殿英事先有心里准备,只是几个胆小的士兵被吓破了胆,想要退出去。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慈禧诈尸”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尸体和空气接触,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没过多久,慈禧的尸体就全身发黑,倒回棺材里。

士兵得知真相之后,一个个因为被吓,对慈禧更加放肆,直接将慈禧的牙齿敲碎,拿出夜明珠,还用手按住慈禧的额头,一拳打下去,脸都打瘪了。

随后又将慈禧的尸体扔在棺材外面,慈禧万万没想到,自己死后还会有这样的下场。

以上就是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其实也没有紧急退出一说,本就是为了盗宝,一个军队怎么还会怕一个尸体,况且有人带路,这些不足为惧!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羽评郡主


从1928年到1983年,慈禧内棺55年里一直未有人动过。

1928年慈禧墓被孙殿英盗掘洗劫后,溥仪派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将其重新安葬。

在慈禧遗体上盖上一件黄缎被,从地宫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黄绸子包好,放在被上。

慈禧遗物如下:黄缎袍一件、被上坎肩一件。

后盖上棺盖,用漆封上棺口,重殓完毕。

1979年2月,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慈禧地宫进行了清理。因要赶在五一前开放慈禧地宫,故把慈禧内棺清理留到五一以后。一直到1983年12月份的旅游淡季,文物保管所决定对慈禧内棺进行清洗。当打开棺盖后,发现一切如55年重殓时的原状。因此文物保管所领导盖上棺盖,封闭地宫,迅速向上级汇报。

1984年,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几名专家,展开清理慈禧遗体和棺内遗物的工作。

推断,众所周知慈禧墓被盗,但重殓后55年一切如初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尽管珍贵的文物已经被盗,但慈禧的指甲和牙等遗物依旧是考古研究的很好资料。


五味社


八十年代,文物局开始正式整修慈禧陵墓,将散落一地的文物开始收集起来。这时候,文物局决定打开慈禧的棺椁,因为慈禧的棺椁被溥仪重新封上了。文物局决定复原慈禧的地宫,并复原慈禧下葬时的样子,做一个模型展出。

文物局请来了当时著名的雕塑大师闫文斗,各方面的专家到齐后,文物局开始打开慈禧棺材,棺材打开的一刹那,众人惊呆了,慈禧的尸骨被整整齐齐地包在一个绸缎内,上面盖着一个黄色的长袍,周围零散地放着溥仪给慈禧的陪葬品,肯定不如慈禧自己给自己多,那当然了,不是溥仪不孝顺,实在是没有啊,他也穷得要死。

文物局见此情景,急忙全体退出慈禧地宫,因为文物局是私自打开慈禧棺椁的,没有经过上级批准,后来上级领导还对文物局进行问责,并派专家对慈禧的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慈禧地宫。

以上观点取自百家号


笑眼观世界


这问题问的有点故意吸引人的味道,说的考古专家一无是处,难道慈禧诈尸了吗?还紧急退出,其实这次他们的开棺并没有遇到什么可怕的事情,只是因为这次的行动是东陵文物保管所的人自作主张,没有申请过上级,所以一睹为快之后啊,考古专家们就撤离出来,然后经过上级的批准之后,决定对慈禧的墓“保护”起来,于是就是搞了旅游项目,让大家参观参观。



大家知道,慈禧的墓中早就已经没了啥宝贵的东西的,东陵大盗孙殿英曾经以军事演习为理由直接一炮把这个慈禧墓给轰开了,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里面的东西,所以经过一帮不叫盗墓贼却胜似盗墓贼的人之后,慈禧墓已经一片狼藉,就连慈禧棺木中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就剩了孤零零一个被包裹的尸体在那里,居然还有人传说孙殿英还侮辱了慈禧,这就有点扯淡了,别人孙殿英好歹也是抗过日的,也算是一条汉子,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情。



而慈禧这个人大家也不陌生,一生荣华富贵,活着的时候每天吃饭都几十个菜,一个菜吃一口都撑死了,咽气了也不省事,陪葬品多的不行,不然也不会惹得孙殿英惦记着,经过孙殿英人光顾之后,还好慈禧还有后人,后来溥仪就组织了一些人,对慈禧的墓整顿了一下,从新又放了一些零零散散的陪葬品,然后把慈禧的棺木从新封住了,这才有了后来专家们打开棺木一睹为快的事情。



专家经过申请通过之后就开始了恢复慈禧地宫的工作,最主要人还是对于慈禧尸体的保护,因为当初他们打开的时候,慈禧的尸体被许多布包着,上面还披着黄色的绸缎,零散有个陪葬品,应该是后来溥仪放的,所以专家帮慈禧的棺木做了防腐,还特地做了一个慈禧的模型,以供大家参考,但是处于对东西的保护,在做完防腐之后,有关部门就下命令不能再进一步的展示了。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八十年代考古专家开启慈禧棺椁后,紧急退出,并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怪事,而是因为发现慈禧棺椁自从1928年被军阀孙殿英盗掘,溥仪派皇族重新整理入殓之后,再也没有人打开过,还保持着二次入殓之后的样子,并不是他们原本认为的已经尸骨无存了,这次开棺是东陵文物保管所擅自主张,并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所以在考古学家打开棺椁后,看到棺内整整齐齐,赶紧又盖上棺盖。

为什么考古学家会再次打开慈禧棺椁呢?

众所周知,慈禧葬礼的豪华程度乃是空前绝后,陪葬的珠宝更是不计其数。慈禧死后20年,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以剿匪为名,明目张胆地带着军队进入东陵,用炸药炸开了乾隆和慈禧的地宫,将陪葬宝物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盗宝大案。

如此猖獗狂妄的盗墓,很快被媒体刊登出来。当时居住在天津张园的末代皇帝溥仪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后,悲愤异常,他联合清朝皇族遗老上书蒋介石,要求一定要严惩盗墓贼,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电请政府,秉公处理。鉴于舆论的声讨,蒋介石把案件交给军事法庭处理,孙殿英怕祸及性命,便上下打点,据说,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托戴笠送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将两串珠宝送给了孔祥熙夫妇,还有形形色色各个层级,最终军事法庭终审之后,不了了之。孙殿英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


距第一次慈禧棺椁被打开,又过了五十年。1979年,慈禧地宫再次被打开,主要是将东陵作为旅游开发项目,进行清理。2月17日,得到上级批准后,东陵文物保管考古人员所开始进入慈禧地宫,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清理工作。

但这一次的清理工作不包括内棺部分,只是地宫和棺椁之外的整理。

从后来文物保管所的举动来看,慈禧地宫的吸引力似乎并不够,没有达到理想的旅游收益预期。


四年后,1983年12月,东陵文物保管所请来了医学界的闫文斗先生,请他为东陵做一尊慈禧模型像,据说陕西有一个贵妃出浴像,倾倒了许多游客。如果东陵有慈禧像,必定产生巨大的旅游效益。

我觉得这个模型可能就像现在蜡像馆中的蜡像,与真人无异,但细节上更加逼真。东陵文物保管所所期待的慈禧像原本打算是在慈禧的头骨上做个石膏像,眼睛和手都可以动,这样一个会动的慈禧,一定会让游客惊叹!

所以,东陵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就带着研究者再次进入慈禧地宫,原本以为这位老奶奶必定只剩一些零星的残骨,没想到,打开内棺却发现,尸体被黄绸缎严实地包裹,完整地躺在棺材里面,上面还覆盖着一件黄色的长袍,和一件黑边蓝缎子坎肩,整整齐齐。

空气似乎凝固了,考古专家们都目瞠口呆,面面相觑,最后所长决定立刻盖上棺盖,推出地宫。

因为打开慈禧棺椁并没有得到批准,而是东陵文物保管所擅自做主而为。一个月后,国家文物局与东陵文物保管所成立清理慈禧内棺小组,对慈禧的尸体和棺内物品进行防腐处理之后,才对游人开放。


《东陵大盗》电影


蔡骏


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二次开启慈禧棺木的事情,以及又急忙封棺撤出的说法很多,因为亊后也没有官方权威的解释,所以让人们一直在揣摩、在猜测,甚至还有人利用这件事编造一些臆想出来的东西,还有人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进行传播……


在八十年代初期,第二次对慈禧墓的挖掘是由地方文物局提出来的,是想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开发当地的旅游事业,当年很多地区都在这样做,陕西兵马俑等项目都是那个时期开发的。

获得上级批准后,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由当地文物部门参与配合的工作展开了。主要任务是对地宫进行有序的清理,为开发旅游打好基础,这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既合理也合法,是无可厚非的。

关键的问题是发生了开启慈禧棺木的事情。事情发生后民间有了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在计划中并没有开启棺木的安排,只是清理地宫事宜等工作,开棺是由当地文物局临时提出的,借口想制作腊像,想开棺照几张像。(我怀疑是他们蓄意所为,当初只是借口清理地宫,开发旅游向上级部门申请,申请时打了埋伏而矣。)而现场的专家学者们又拗不过,也可能因好奇心的驱使,所以一边请示上级,一边做着开棺的准备工作。问题在于上级部门意见也不统一,还要再开会论证研究,可一等便没了下文,于是形成了不置可否的状况。

此时,赞成开棺(或是被当地文物局“做通"思想工作的专家,又打电话再次请示上级领导,而这位领导恰恰又是赞成开棺的,于是便说了摩棱两可的话,比如:你们看着办吧之类……所以才造成现场打开了慈禧棺木的后果。


棺木打开后,发现尸骸是用黄绫包裹,还有溥仪送的一些随葬品。关于慈禧尸骸的情况也说法不一,有人说尸骸未腐,面目完好,还有人说尸骸已经腐败了,面目全非……

就在此时,上级文物部门已研究敲定:不准开棺。可现场的棺木已经打开了,因此只能再次请示上级,上级也感意外,但已经于事无补,只能做出指示,做好防腐工作,按照原状回装。于是现场专家们又做了防腐工作,按照原样将尸骸回装,密封了棺木……这才有了重新封棺,将专家马上撤回的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荒诞离奇的,说开棺之后尸骸发生了“尸变",说法有如二十年后的荒诞小说《鬼吹灯》中类似的情况,说好不容易才将“尸变"制服,因此才草草封棺急忙撤回……


说到此不由让人发笑,哪会发生这样离奇的事,可偏偏就有人信,而且还以讹传讹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慈禧墓的一部分早已开发成了旅游项目,供旅游者们参观游览。只是三十年前开棺的事,仍让人们当成闲谈的话题。


大可151753208


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先得对清理慈禧内棺过程做一番梳理。

慈禧地宫开放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光旅游,最高峰的时候日均参观人数都达到一万多人。到了1983年,旅游热潮有所回落。为进一步促进旅游开发,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决定清理慈禧内棺,并利用现代技术复原慈禧生前容貌,以吸引更多游客参观。

慈禧地宫清理工作早在1979年就开始进行了,慈禧内棺本应同时完成清理,由于当时急于维修慈安陵,所以慈禧内棺的清理工作就被耽搁了。因为慈禧地宫在被孙殿英盗掘后,溥仪曾派人重新收拾入殓。之后又再度遭到盗墓贼的光顾,直到1952年盗口才被封砌。因此,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以为,慈禧内棺应该乱成一团,不存在技术不过关,保护不了文物的问题,便决意开启慈禧内棺进行清理工作。

1983年12月6日,一切准备就绪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便开启了慈禧内棺。不想开启后发现这样的场景: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的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一件黄缎袍,袍上又盖一件坎肩。一切保持着1928年溥仪派人重新入殓的原状。

为保护文物,所在宁玉福当即下令不准触碰棺内之物,立刻盖上棺盖,撤出地宫,并立马向上级文物部门报告情况,等待上级部门的办理意见。可见,当时这些工作人员开启慈禧内棺,又立刻撤出,为了是更好的保护棺内的文物。


与书居


所谓的考古专家,有时候还真是“披着羊皮的狼”,带着漂亮面孔的丑恶者,开启慈禧棺淳紧急退出,不是碰到港剧里的“尸变”,而是因为上面的禁令下来了。

在清朝,乾隆碰到大盛世,慈禧碰到守寡,两人死后的陪葬品十分丰厚,算是清朝所有皇家人中最富的两人。然而苍蝇不叮无缝蛋,两人的墓都被孙殿英给盗了。



后来,清朝遗老遗少听说后,忍下愤怒,连忙赶来河北,只见慈禧光溜着身体,倒伏在残破的棺材盖上,头发散着,满身白毛……尽管溥仪贫穷,但还是放了点陪葬品,重新收敛,密封棺淳,再次入葬。

到五十年代,考古专家们主动发掘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寝,本是打算掘朱棣的定陵,但那儿有公园,加上没啥经验,害怕出点啥错误,所以拿“定陵”开刀,练练手。

可定陵是发掘出来了,那时的专家也高估了自己,还真的没有什么经验,使得造成了“定陵之殇”,绝大多数出土的文物都被破坏了。之后特殊时期,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帝的尸骨因反封建迷信所烧毁。



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鲜血淋淋,哀伤不已……但也使得全国浩荡掘墓的行为得到制止,明确确定“不轻易开陵,以抢救为主”的原则。就算是抢救,也得小心谨慎。

改革开放,各地都在讲“发展”,在讲“市场经济”。一些城市,比如西安,便想到以文物拉动旅游发展,尝到了点甜头。清东陵管理所也眼馋坐卧不安,不甘示弱。

凭什么来旅游?这需要旅游“g点”,扰动人的心,人才会来。为了寻求G点,管理所的人便打上慈禧陵墓的注意,用慈禧作文章,以吸引人流。当然,也遭到一些考古专家反对。

一些考古专家反倒是先斩后奏,匆匆忙忙赶到慈禧棺淳,可打开时,发现慈禧尸体紧紧被黄色锦缎包裹,棺淳内依旧是1928年重新收敛的模样,整整齐齐。

这时,刚好上面决定下来,说是禁止打开。于是一群考古专家被迫关上棺淳,紧急退出,遗憾离开。但重新收敛时是密封棺淳,可这样一打开后,还不破坏里面的文物吗?



之后,经过研究决定,整理慈禧棺淳,并对其尸体进行防腐处理。而慈禧也幸运,生前幸运富贵一生,死后也尸骨齐全。


非常茴香豆


慈禧作为大清末年最具权势的女人,一生揽得无数奇珍异宝。俗话说“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带不走”,可慈禧偏偏去世后也要带进棺材里,所以慈禧的墓价值连城。这就引来了不轨之人的觊觎。慈禧落葬后二十年,军阀孙殿英就对慈禧墓虎视眈眈,他带领着手下用火药炸开了慈禧墓,疯狂掠夺墓中的财宝。

由于当时社会反应激烈,各界轮番讨伐,孙殿英盗墓盗到一半不得不收手。只不过此时墓中已基本洗劫一空了,连慈禧口中含的夜明珠也被抢了去。慈禧的尸骨惨遭侮辱,可以说十分狼狈了。

溥仪在此之后曾带人前往慈禧墓中收拾残局,将慈禧的尸骨放回棺椁中,又重新添了些陪葬。只不过溥仪此时也正值落魄,添不了什么好东西,只是做做样子、草草了事。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刺激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开始加强对清东陵的发掘,想挖出慈禧的尸体以炒作、制作噱头,但此举遭到了很多专家的反对。就在政府还未下明确指令时,竟有些考古学家未经允许私自打开了慈禧的棺材。之间棺材中的陪葬品很少,慈禧的尸体被一块黄布包裹着。恰巧就在这时,上级明令禁止打开慈禧墓的决定也下来了。于是这些考古学家们立刻匆匆离开了慈禧墓,并重新将慈禧的棺椁进行防腐处理。

挖死者的墓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对古墓发掘制定一系列保护性发掘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