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斤重的玉器,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竟被道士用来腌咸菜?

图/网络 侵删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高士奇在北京城西华门的真武庙游玩,意外发现一件大瓮。这件大瓮高三尺有余,两人合抱粗细,外形奇特,材质细腻,雕刻精美,气度不凡。一问之下,道士说是用来腌咸菜的大缸。高士奇回到家后,查阅了大量典籍记载,惊得拍案而起:这哪是是什么咸菜缸,这是元朝的镇国神器“渎山大玉海”。



蒙古部落兴起后,经过南征北战,蒙古人征服了大草原,开始向南侵略。蒙古人灭掉金国后,遭到南宋的有力抵抗,先后两次进攻都失利。即位的蒙哥汗改变策略,从大西南迂回包抄,灭掉了大理国。而就在中国西南部地区,有一座盛产美玉的山叫渎山。蒙古人在这里发现一块巨大的玉石,于是不远万里将它运到了大都。



1265年,忽必烈下令将这块巨大的玉石雕琢成器。它高70厘米,口径135至182厘米,膛深55厘米,周长493厘米,重达3500公斤,青白色中略带墨色,时人亦称之为“黑玉酒瓮”。它整体成椭圆形,周身雕刻着波涛汹涌的浪花,海龙、海马、海犀、海猪、海鹿竞相出没。所雕文饰深浅不同,厚薄各异,整体风格气势雄伟,粗犷豪放,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元朝的开国统治者们一统天下,傲视群雄的非凡气度。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余部撤至漠北,大量的宫廷珍宝被明军所得,包括“渎山大玉海”。在明一代,它在广寒殿原封未动,保存完好。但在明末清初,广寒殿遭遇火灾,殃及大玉海,至今仍可看到被火烧烤后的裂痕。由于遭受了火烤,它的外表黑黄,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以至于长期被人遗忘在阴暗的角落里。



不知在何时,北京西华门外真武庙的道人发现了它,把它做了咸菜坛子,一直到了康熙年间,才被大学士高士奇发现。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听说渎山大玉海在真武庙内,于是花费千金赎了回来,建一小厅,将之专门放入其中收藏,并在其下配以汉白玉雕花座。为表示庄重,还让内廷翰林士人四十多人各赋诗一首刻于厅柱之上。因此,渎山大玉海在乾隆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安置。

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评选出“九大镇国之宝”。渎山大玉海作为现存的最大玉器有幸入围,名列第九,现存于北海公园承光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