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衣着变换

点击“蓝色”关注

香河方志

民国初期衣着

民国初年,除男人剪掉辫子外,男女装束跟清朝时没有多大分别。有点身份的男子穿绸缎长袍马褂,帽子一般戴六角中间有一个抓揪的帽盔儿,普通男子穿粗布长衫,普通劳动者平日穿对襟短褂和长裤。有钱家的女子一般穿旗袍,普通女子穿右开襟上衣和裤子。

“五四”运动后衣着

五四运动后,受新文化影响,中式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子的长袍马褂除一些老年人外,中、青年穿的人逐渐变少;西服礼帽传入国内,一些年轻人较青睐礼帽加西服。穿长衫的青年男子都配上一个浅色的围巾。这时,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中山装”开始流行。旗袍比原来开口更大些,一些年轻的女学生喜欢右襟浅色上衣下面配裙子的装束,在当时比较新潮。而普通劳动者的装束变化不大,对襟短衣裤很普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虽然民国时的一些服饰仍然存在,但没延续几年。存在几千年的长袍马褂由于不适应劳动逐渐被前面敞开有扣子的大衣所代替。虽然也有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回县穿穿西服,个别妇女偶尔穿旗袍,但由于解放后提倡全民参加劳动,劳动装束成为大众流行装。很多贫困人家仍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样,常年穿补丁衣服。一般妇女穿带点素花的右侧开襟的上衣,里面再穿个肚兜儿,下面配素花或无花的裤子。农村男子一般夏天就穿开襟有疙瘩袢的白粗布衫,有的干脆穿没有袖子的“汗钻”,又凉快又便于干活;春秋之季则穿夹袄夹裤,夹袄一般也是对襟布疙瘩袢儿,而夹裤一般是缅裆裤系裤腰带,裤腰肥大。当时的布料,在县城有机织的所谓“洋布”,既有斜纹哔叽、礼服呢、支贡呢等,也有平纹府绸、平纹布等。丝织品较少,有彩绸、纺绸、黑胶绸、绵绸、塔夫绸等。农村人除买些便宜的平纹布外,还多用市布、粗棉布(又称大五幅)、麻布做面料,粗棉布和麻布需要用颜料煮染漂洗。冬天,县城讲究的人做棉袄棉裤,外面的料儿多用纺绸、府绸,而农村大都用平纹布或染过的粗布大五幅来做面料。实冷的时候,有条件的外面再穿一件皮袄,里有羊皮的也有狗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衣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长袍马褂消失,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情调的西服和旗袍也不见了踪影,随之中山装、列宁装、卓娅装兴起。中山装庄重严谨,上衣纽扣多,四个口袋平平整整,人们简称为制服。当时,有一件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在上衣口袋插上一支钢笔,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象征。后来,又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学生装等。在改进中,逐渐将领口儿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1956—1957年,列宁装、卓娅装流行到香河县。列宁装是一种制服,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3个纽扣,腰间穿一条布带。卓娅装开领更大些,用花条儿布料做成,也是双排扣。

20世纪60年代衣着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受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影响,人们的生活进入了艰苦时期,买服装、棉布和各种纺织品都要凭布票、棉票。每人发过2尺7寸、21尺、17尺3寸布票不等。为了尽可能地节约,人们在做制和购买服装时,尽量少用布。由中山装演化而来的制服这时由明兜改为暗兜。人们选择布料时,大都选耐磨耐脏的灰、黑、蓝流行色,季节不分,且男女间的区别也不大。人们穿衣观念依然恢复中国人传统的说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拥有一套军装是当时很多青年人的追求。青少年大都穿草绿色的军装,不仅春、夏、秋三季穿单衣军装,冬天还要购置一身棉军装,再配以棉军大衣。那时,身穿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挎包,是青年人时兴的打扮。

20世纪70年代前期,仍有一部分人在穿绿军装,到中期就逐渐减少了。70年代后期,布票仍在实行,人们的主流服饰颜色恢复了灰、黑、蓝色,布料仍以棉布为主,主要面料品种有平纹布、的确良、条绒、哔叽、礼服呢、支贡呢、府绸、纺绸、绵绸等。这时候,用大五幅粗白布染色做衣服的人已经很少了,改变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传统,城镇农村补丁衣服消失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在穿着打扮上朴素单调的理念逐渐被打破,服装的花色、款式逐渐多样化,面料、质地发生变化,色彩已从单调的蓝、黑、白、灰、绿等变得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