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陈桥驿(中):赵匡胤黄袍加身

(接前篇 )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迎击北汉契丹联军,当晚大军夜宿开封城外45里处的陈桥驿,当晚军心浮动,将士们打算发动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天子。

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匡胤登基后避其名讳,改名为赵光义)得知军心有变,赶往赵匡胤亲信谋士掌书记赵普帐中,赵匡义的话还没说完,一群禁军将校已经冲进了赵普的帐中,嚷嚷着要立赵匡胤为天子。

赵普

赵匡义和赵普则义正言辞的告诫他们“太尉(对高级将领的尊称)赵匡胤赤胆忠心,他要是知道你们谋反,一定不会赦免你们!(原文:太尉忠赤,必不汝赦!)” 赵匡义和赵普一个是赵匡胤的同胞兄弟,一个是赵匡胤的心腹谋士,两人是赵匡胤的左膀右臂,他们的态度往往就代表着赵匡胤的意思。原本吵吵嚷嚷的将士听到这句话颇为惊愕,诸将相顾无言,不少人退了出去。

过了一会,一群意志坚定的将校拔出战刀再入帐中,大呼:“我们已经决定起兵,如果都点检不从,我们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赵匡义

前番呵斥,不过是考验军心,淘汰投机分子,赵匡义和赵普见如今入帐的都是誓死追随赵匡胤的死忠,便大声呵斥:“策立是大事,需详细谋划,你们怎可如此放肆!” 诸将虽被呵斥,却也听出了二人的话中包含着重大的态度转变,于是将领们纷纷坐下,听从二人的安排。

两次恫吓和呵斥,一次筛选出了意志坚定的兵变骨干,一次掌握了兵变行动的指挥权,这既是赵匡胤平时治军严明的反映,也体现了赵普和赵匡义高超的手腕。

赵普又建议先北伐再议其他,诸将唯恐夜长梦多,哪里肯从。赵普见军心可用,便不再试探,面对诸将慷慨陈词:“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前军昨已过河,节度使各据方面,京城若乱,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转生变。若能严敕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宁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诸将见他说的有理,又得“长保富贵”的许诺,都慨然应允。

赵匡义和赵普在掌握了禁军之后,便安排亲信郭延赟疾驰回京,通报镇守都城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石守信与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堪称心腹。如今得报,两人在城中做好了接应的准备。

正月初四凌晨,参与兵变的诸将披坚执锐,全副武装簇拥着赵普和赵匡义,直逼赵匡胤的住所,高喊:“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惊醒,刚走出来就有人把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成语“黄袍加身”的出处),众将见赵匡胤披上了黄袍,都热血沸腾的高呼“万岁”!一时间“万岁”之声传遍全军,响彻原野。

赵匡胤各种不肯,众将士哪里肯从?强行把赵匡胤扶上了马。

“被逼无奈”的赵匡胤的对将士们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能听我号令则已,不然,我不能做你们的君主。”众将士纷纷下马叩拜,高喊“惟命是听!”赵匡胤遂下达命令:“少帝及太后,都是我北面侍奉过的君上,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你们不能欺凌他们。近代的帝王,兵变后冲入京城,都纵兵大掠,擅劫府库,你们决不能这样。听我号令的事成之后,必有重赏。违我号令的,满门抄斩!” 将士们已被赵普晓以利害,此刻皆欣然领命。

赵匡胤遂率领大军回师京城,前途几何,此刻尚难预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