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这才引出了班禅活佛转世制度

前言

唐朝疆域图

我国古代,在西藏高原,居住着一群图伯特人,唐史称为吐蕃国。唐太宗时期,吐蕃日渐兴盛,源于当时吐蕃的马种优良,用牦牛皮做成的铠甲坚韧无比,又出了松赞干布这样的传世奇才,逐渐吞并了周围一些小的部落,到后来松赞干布的胆子越来越大,竟三番五次进犯大唐,结果当然是被大唐吊打一顿,吐蕃乞降,同意纳贡称臣,并请求与大唐和亲。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大唐打仗取胜,当然不会同意和亲,吐蕃的公主嫁到大唐还差不多。可松赞干布还就是犟上了,非娶唐朝公主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前来恳求。李世民也不想与吐蕃弄得太僵,毕竟与吐蕃作战山高路远,吐蕃地理气候异常恶劣,常年征战,劳民伤财,确实得操了不少心,再者,这松赞干布也是雄才大略之人,况且像牦牛皮一般韧性十足,屡败屡战,也确实很伤脑筋。左思右想,李世民决定同意和亲,但实在是不想把自家的女儿送到那偏僻之地,去吃苦受罪,也有失大国颜面,折中一下吧,于是就选了一个远房宗室家的女儿赐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一点,李世民还真有点不地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家的女儿就不心疼吗?文成公主一家受了很大的委屈,也只能尊奉圣旨。文成公主此番远嫁,实为大唐、吐蕃及后世造福无限,功德无量。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剧照

释迦牟尼佛十二岁像

唐太宗对文成公主远嫁,心中也是不忍,所以陪嫁十分丰盛,珍珠、玛瑙、珊瑚、瓷器、丝绸等应用之物是应有尽有,文成公主还特地准备了很多关于工艺制作、医术、天文历法、农耕之类的书籍,用以教化当地百姓。另外,文成公主笃信佛教,还专门带了佛经360部。陪嫁中最珍贵的要属一尊释迦牟尼佛十二岁像了。

传说释迦牟尼灭度后,弟子们希望他的真容永传后世,花重金请工匠打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并请释迦牟尼的奶母等熟悉之人指导监造,故这八尊造像惟妙惟肖,与释迦牟尼本人十分相像,被佛门教众奉为镇教之宝,陪嫁中的这尊造像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天竺国(今印度)遭外族入侵,天竺国王向中国求援,中国皇帝因为平定国内异族叛乱没有出兵,但送给天竺国大量的金银珠宝和武器铠甲,帮助天竺国打败了入侵的敌人,天竺国王为感谢中国的鼎力相助,就将珍贵无比的这尊释迦牟尼佛十二岁像赠送给中国皇帝,希望两国友谊与日月同存。

释迦牟尼十二岁像

文成公主笃信佛教,临行前请求唐太宗把开元寺供奉的这尊镇国之宝请入吐蕃。唐太宗心中向佛,真是舍不得,但低头看看文成公主,也觉得内心有愧,哎,好吧,就依了你吧,为了将赴异乡的文成公主忍痛割爱。

尺尊公主

松赞干布与大唐交好之后,还真是闲不住,又率大军攻打南面的尼婆罗国(今尼泊尔)。松赞干布早就耳闻尼婆罗国王穆苏瓦尔玛有一位女儿美若天仙,名唤尺尊公主,于是他派人前去求婚。当时吐蕃刚刚崛起,名声还不被外界所知,尼婆罗国王压根就不知道吐蕃是何方神圣,态度十分傲慢,他向吐蕃使者东赞域宋提了三个问题:吐蕃之地有无十善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诳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和不邪见)、有无寺院、有无五种妙欲(即色、声、香、味、触)受用(这尼婆罗国乃佛教之国)。没想到东赞域宋很从容地回答 了这三个问题(显然是有备而来),回答完后还附带转达了国王松赞干布对尼婆罗国王的问候:

神圣的赞普(即国王)已经派圣使携带礼物,虔诚地向您请求将公主嫁与赞普。在尼婆罗的边境上,五万吐蕃铁骑早已严阵以待,如果拒绝将公主送往吐蕃,那么吐蕃的大军将踏平尼婆罗,杀死国王,劫走尼婆罗王国的所有黄金,并把公主抢回吐蕃。

尺尊公主剧照

尼婆罗国王闻听此言,心中暗恼松赞干布的蛮横无理,也没想到吐蕃如此强大,自知国力弱小,惹不起吐蕃。弱国无外交,从来都是如此。万般无奈之下,尼婆罗国王例行公事,大致问了问吐蕃以及赞普的情况,也多少算保存些颜面,情况大体满意,不满意也得满意呀,最后同意吐蕃的求婚。

释迦牟尼八岁像

国王同意了,可公主不同意呀,眼看要离开生她养她的土地,既伤心又害怕,一连几日哭哭啼啼、闷闷不乐。国王也没啥好办法,这个是亲生女儿啊,真是不忍心啊,但事已至此,只能劝女儿:为了尼婆罗和百姓考虑吧,如果不同意远嫁,两国必将兵戎相见,生灵涂炭,全国百姓将遭受吐蕃铁骑的践踏蹂躏,恐怕有国破家亡之危。尺尊公主自幼笃信佛教,生性善良,冷静下来之后也理解父亲的苦衷,还是答应了下来。作为对女儿远嫁的心理补偿,尼婆罗国王阿穆苏瓦尔玛将镇国之宝--珍贵的“释迦牟尼八岁像”作为陪嫁,希望佛祖保佑公主吉祥安康。这样,吐蕃请入了释迦牟尼8尊造像中的两尊,一尊释迦牟尼八岁像、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像。

释迦牟尼八岁像

小昭寺

因为地缘关系,尼婆罗深受天竺佛教的影响,信奉者众多。尺尊公主也笃信佛教,自是带了很多佛教物品和大量的佛经到吐蕃。随着大唐文成公主和尼婆罗尺尊公主将佛经带入吐蕃,佛光开始普照雪域高原。 松赞干布为了赢得两位公主的欢心,和聊慰两位公主的思乡之情,分别为两位公主建造了小昭寺和大昭寺并修建了布达拉宫,并将文成公主请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主殿内。近600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一直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示对佛祖的极度虔诚,像前的石板也被信徒的身躯磨得像镜子一样光滑。

小昭寺

红教和黄教

在两位妻子的影响下,松赞干布也皈依了佛教,并派遣大臣前往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佛经,明令民众信仰佛教。佛教在吐蕃开始迅速传播,吐蕃臣民纷纷皈依佛祖,吐蕃也变成一个佛教王国。传到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南下吐蕃,邀请吐蕃拔思巴为帝师,册封大宝法王,总览吐蕃政教大权。拔思巴统领的教众,服饰尚红,可以娶妻生子,称为红教。

红教传到明朝,一些教徒经常做一些不合佛法之事,致使信众越来越少。此时甘肃西宁卫中,出了一个宗喀巴(1357一1419年),入大雪山修行得道,脱离红教自创一派,服饰尚黄,禁止娶妻生子,称为黄教。黄教初创,正逢红教不得人心之时,红教信众纷纷转投黄教,黄教一时兴盛,教众已与红教相当。因黄教教众不得娶妻生子,教主大权如何传承颇费了宗巴喀一番心思,后宗巴喀创立了活佛转世制度,即后人根据上一代大师遗言寻找并认定转世灵童,此后逐渐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

宗巴喀大师

*达*赖和班禅

宗巴喀有两大弟子,一名*达*赖(即“海”之意),一名班禅(即大学者),宗巴喀死后由这两位弟子继续统领黄教,*达*赖、班禅两喇嘛(即高僧),可以世世代代转生。*达*赖转生,第一世为敦根珠巴,第二世为根敦坚措,第三世为锁南坚措,第四世为云丹坚措,第五世为罗卜藏坚措。自三世*达*赖起,黄教已传至漠南蒙古(即内蒙古)。四世达赖更是扩展至漠北蒙古(即现在的外蒙古),并任命宗巴喀的三弟子哲卜尊丹巴三世为大胡土克图,总理外蒙古事务,总部设在库伦。

自*达*赖二世起,*达*赖喇嘛只管教务,政务另设第巴来管理。至*达*赖五世时,第巴名叫桑结,与当时的红教教主藏巴汗起了争执,灭掉藏巴后,桑结命班禅五世移驻后藏。从此藏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藏(拉萨、山南)归*达*赖管辖,后藏(日喀则)归班禅管辖。经过400多年的传承,截至目前,*达*赖已传了14世,班禅传了11世。

班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