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爱要大声说出来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每每在孩子的身后,悄声关注,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言明。这种爱的方式在我们的身边普遍存在,普遍到大家认为父母的爱就应该这样。尤其是父爱,“大爱不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男人和对父亲的定义。

小时候我们总是担心爸爸妈妈是不是真的爱自己,而长大以后爸爸妈妈又一直不知道我们到底是不是爱他们。其实,这种无言的爱一点都不伟大,是一种亚健康的爱,不完全的爱的方式。所以,现在我们成了孩子的父母,爱孩子就要大声告诉孩子,“我爱你”也要常常挂在嘴边。

孩子需要听到父母说的“我爱你”

初生婴儿每天只是在嗷嗷待哺和甜美入睡的模式中切换,但是这个啥都不会做的小肉团并不仅是会吃奶和睡觉,他们也需要来自母亲的爱抚。在心理学著名的实验“恒河猴实验”中,哈洛分别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假母猴,一种是冰冷的有乳汁的,另一种是温暖的没有乳汁的。给定了一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让它们去选择接近两种假母猴中的一种。结果发现,小猴子更喜欢温暖却没有乳汁的母猴子。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并非有奶就是娘,小猴子更喜欢温暖和爱抚,那么小宝宝也一样。吃饱穿暖并不就是孩子需要的爱,宝宝更需要来自母亲的全方位的爱。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对情感上爱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有了宝宝的父母总觉得像多了一个拖油瓶,认为孩子总是喜欢贴在自己的身上。孩子确实对父母的爱有特别多的需求,并且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发展心理学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小时候得到更多爱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

孩子的不同需求

当孩子成长到可以独立活动的年纪,安全感高的孩子更能够离开父母的庇护去探索世界,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总会在不远处关注着自己。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却会畏畏缩缩,不敢远离自己的父母。

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所有的爱。对孩子的爱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物质方面。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大声告诉孩子我们对他的爱,这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语言是人与人沟通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没有什么比告诉对方更能让双方明了的了。并且,语言对我们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

所以,爱孩子也是一定要说的。

父母需要听到自己对孩子说“我爱你”每天对孩子说“我爱你”,会让我们更爱自己的孩子。在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对认知失调最普遍的解释是,因为同时存在两种矛盾的想法,而产生了一种不舒适的紧张感。而人们为了缓解这种不舒适感,会主动调节其中的一种想法。

说这是认知失调,并不是说,父母并不爱孩子,说了“我爱你”之后会产生不适感。而是,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我爱你”是个不容易被说出口的句子,特别是当对象是自己的家庭成员时。

因此,要每天对孩子真情实意地说“我爱你”,确实会带来少许不适感。但是,日久天长,我们会在大脑中慢慢调节自己的认知,直到有一天我们对说“我爱你”的认知和我们说“我爱你”的行为能够和谐相处。另外,每天说爱,也是对自己要更爱孩子的一种心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