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陈友谅,率60万水军攻打朱元璋,为何会惨败?

赵哲婷


在元末乱世之中,最终能够胜利的并不一定是军事上最强大的,也并不一定就是至纯至善之人,而是是最符合乱世规则的人。只有所有的强者死光了,剩下的才是胜利者,朱元璋就是那个胜利者,而陈友谅就是各路义军种最强的那个。



很多历史学者和票友,坚持把陈友谅的失败归结为在于其刻薄寡恩,心狠手辣,恩人可杀,旧主可杀,心无道义。乃是失去人心而败!但回到真实的历史现场,可能决定决定成败的或许就是一个“意外”!

陈朱对决的“鄱阳湖水战”是之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大规模水战。双方动用实数兵力达到80万之巨(陈友谅动用了绝大部分兵力60万众,朱元璋带着全部家底20万众)。水战过后,死人无数,湖里的鱼多得几乎能够阻断水流,人不为之食……

而伟大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就是以鄱阳湖水战为原型的。宏大的历史场景,震撼着罗贯中,各种阴谋诡计,各种尔虞我诈,还有各种英勇无畏。张定边采取了“斩首行动”,几乎成功,若不是常遇春,怕历史就此改写。


而双方实力悬殊,陈友谅铁锁连横巨舰,(这样的“航空母舰”,让朱元璋嫉妒得发疯,后来明朝的巨舰“宝船”,皆由此出。)如果以弱胜强?接下来的桥段,大家可参照《三国演义》。

整个鄱阳湖水战历时一个多月,从元至正23年(公元1363年)8月29日开始,到10月上旬结束。整个经过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5天,战场在南鄱阳湖的康山附近,双方各有胜负;第二阶段共31天,为两军对峙阶段;最后是湖口决战,陈友谅兵败身死,全军覆没。

大致的战事和《三国演义》上比较雷同的,火攻,以弱胜强的唯一方法。但是和《三国演义》不一样的是,陈友谅实在太庞大了,即便火攻之后,陈友谅军还是击碎朱元璋座舰,差点又将朱元璋干掉。

但最终决定朱元璋胜利的却是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意外!

战事焦灼的时候,陈友谅决定杀战俘;而朱元璋决定杀自己人阻止颓势。但最终一支流矢贯穿了陈友谅的头颅。朱元璋这边射这支箭的人并不知道,他完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意外,朱元璋赢了,陈友谅输了。但是这胜得有多侥幸,有多不容易,只有朱元璋知道。


史书都说陈友谅无情无义,这是天命。但是还是那个张定边身中数百箭,仍然驾个小船,趁着黑夜,载上陈友谅的尸体,护送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偷偷逃出武昌,并拥立陈理。

朱元璋乘胜追击,锁定胜利果实,斩草要除根,立刻带兵攻打武昌。在主帅张必先被擒以后,张定边仍然守住武昌2个月之久。若不是胡美之骗了年幼的陈理投降,很难说是不是又会守成一个新洪都?张定边最终也没有投资朱元璋,而是隐居山林,皈依佛门。


张定边之勇猛忠义,不输明初朱元璋这边任何一个猛将义士。他是陈友谅的同乡,结拜兄弟。如果陈友谅真的无情无义,怕难以换的定边真心吧?

陈友谅的大汉政权灭亡后,朱元璋恨透了陈友谅的湖广战士,将其大部及家眷百万众罚到江船上,不许登岸居住,成为水上“吉普赛人”。这些命运悲惨的人流落到南中国的江河之上,从事着拾垃圾、卖艺、卖淫等许多低贱的工作,其船被称之为“红船”。凡此二百余年,直到清朝才得以上岸有了居住身份。


炒米视角


朱元璋、陈友谅两军鄱阳湖大战,发生于1363年七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六日。双方共投入兵力八十万,陈部六十万,朱部二十万;这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相持、再激战,陈军落败;突围激战时,陈友谅意外中流矢身亡,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大获全胜而结束。

陈友谅原为天完政权丞相倪文俊麾下将领,后杀倪文俊,兼并其部众,势力大增,成为天完政权实力派,遥控朝政。不久,陈友谅又杀害比肩的天完骁将“双刀赵”赵普胜,收编其军队,一枝独秀于天完政权。1539年闰五月初,陈友谅弑杀天完皇帝徐寿辉,自立称帝,国号“汉”。陈友谅尽有江西、湖广及皖南大部之地,地广兵众;与东面的割据势力朱元璋、张士诚相比,实力最为强盛。

朱元璋先投义军首领郭子兴,表现不俗,擢为将领;郭子兴父子死后,朱元璋接掌军队。朱元璋据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占江淮大部,表面上挂靠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政权,实则是一支独立的武装集团。

陈友谅占有江、楚,控扼长江上游地险且兵强,对接壤的东邻朱元璋形成巨大威胁。陈友谅先是主动出击,顺流东下趋应天府攻打朱元璋,结果大败而归。一年后。朱元璋发兵西上,攻克安庆,随即直捣陈友谅大本营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一举破城,陈友谅逃亡武昌。

陈友谅丢城失地,损兵折将,疆土日蹙,甚是羞惭气恼,便加紧整军经武,大造战舰,意欲收复失地,报仇雪恨。楼船巨舰高数丈,上下三层,船体包上铁皮,攻守兼备,称得上是当时最先进的铁甲战舰。陈部水军装备了数百艘红漆铁甲楼船,大者可容兵三千,小者载兵二千,自谓必胜无疑。1636年四月,陈友谅探知朱元璋率军西上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安丰铺)解救遭围攻的小明王,觉得报复雪耻的机会来了,立时载上家眷和百官,尽起大军号称六十万,自武昌浩浩荡荡顺流而下,空国东征。

陈友谅东征,犯下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未能兵贵神速顺流东下,直捣朱元璋空虚的大本营应天府,而是大举南下鄱阳湖,欲图就近先行收复江西诸州县,结果棋错一着,满盘皆输。二十三日,陈友谅围攻南昌城,猛攻近三个月也未能克城,兵挫坚城之下,失去了捣虚掏心的宝贵战机。

朱元璋完成“救驾”后,立即率军自安丰赶回应天府,稍事休整,便于七月初六日亲提舟师二十万增援南昌。十六日,朱元璋率领大军进抵湖口(今江西湖口县,当鄱阳湖入长江之口)。

此时,南昌城已被围攻了八十五天,诚为岌岌可危。功败垂成的陈友谅闻报老冤家朱元璋亲率大军赶来增援,不敢怠慢,赶紧解围而东,率领引为自豪的无敌舰队东出鄱阳湖,打算同朱元璋决战。朱元璋率军由松门山(在今江西永修县东北修水入鄱阳湖口南岸)进入鄱阳湖。朱元璋早已料定了老对手,遂未雨绸缪,事先派兵扼住戍守要地婴子口,横截湖面;复派一军屯扎于南昌县东面的南湖嘴,水陆结寨,截断陈友谅归路;同时调遣信州(今江西上饶市西北)的兵马控守武阳渡(在今江西南昌县东南抚河边),预防陈部逃逸;意欲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痛歼于鄱阳湖。陈、朱两军东西对进,二十日,双方于康郎山(在今江西余干县西北、鄱阳湖东南岸)遭遇。

老冤家狭路相逢,分外眼红,只有贾勇拼死一战了。陈友谅兵力、战船皆大占优势,他将巨型铁甲战舰集中起来,用铁链子连锁成阵,排列在前面与朱军对垒。朱部水军战船狭小低矮,士兵仰攻吃力且挨打,极为被动,连战三天,均处下风,损失数员战将。混战中,朱元璋的指挥舰搁浅,差点儿被陈友谅麾下第一骁将张定边攻击得手,险遭不测。频战不利,朱军将士有些怯战,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殊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七月似火的暑热季节,竟突然刮起了浩荡东北风。朱元璋抓住战机,赶忙下令顺风纵火,焚烧陈军战船。一场火攻下来,陈部将士大多葬身火海,陈友谅的弟弟友仁、友贵也丧生于大火中。人称“五王”的陈友仁眇一目,富勇略,甚为陈友谅倚重;五王之死,对陈友谅打击极大。陈友谅顿时气沮意颓,无心恋战,慌忙命士兵砍断链接战船的索缆,扬帆逃向西北。

陈友谅飞棹狂逃,好歹算是甩掉了朱军。他不甘心失败,遂与诸将商议克敌制胜的良策。擒贼先擒王,陈友谅探知朱元璋的指挥舰是白色桅樯,便抓住这一特征,咬牙切齿地命令众将士,明日交锋时,并力攻打白桅旗舰,捣毁敌军指挥中枢,一举灭掉死对头朱元璋。朱元璋得到探子的这一情报后,立马下令士兵连夜将所有战船的桅杆全部涂成白色。

次日,两军摆开阵势再战。陈军将士见朱军战船皆是白色桅樯,一下子失去了主攻目标,当下便有些慌乱。陈友谅赶忙约束住队伍,挥军交战。陈军战舰坚固高大,望之如山,据高临下,占有高空优势;朱军战船体小灵便,左旋右转进退自如,占有攻击优势。双方自清晨激战至过晌,均损失甚巨,百里湖面上被血水染成红色,朱元璋也差点儿丧生于炮石之下。最终陈军招架不住败下阵来,尸体和旗鼓、器仗漂满湖面。陈友谅打算退保鞋山(在江西湖口县鄱阳湖中),据扼这一出口要道,然后逃回武昌,然归路早已被朱郡扼守。陈友谅见朱军停泊于左蠡(在今江西都昌县西北左蠡山下),退路被断,无奈遂将舟师移泊于渚矶(在今江西星子县南鄱阳湖西岸),两军呈对峙之势。

朱元璋大军据陆瞰湖,战船布列屯于上游大江中,借助湍急的水势控扼要塞湖口,尽握战场主动权。陈军屡败气馁且失地利,,处于守势、劣势,被困湖中进退失据,又不敢冲出湖口,只得同朱军相持着。总这么干耗着终归不是长久之计,陈友谅便同诸将商议脱困办法。右金吾将军主张烧毁战舰走陆路趋湖南,左金吾将军则反对,力主与朱军对峙。左、右二金吾意见不一,弄得陈友谅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盘算半晌,最后决定烧船南逃。陈友谅性好猜忌,喜欢以权术统驭群属,下属都极畏惧他。左金吾见圣上未采纳自己的建议,遂心生疑惧,便率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闻讯,也赶忙率部降朱了。左、右金吾两个亲信大将一叛降,陈友谅的军力与士气遂益发衰减了。

对峙了一个月,陈友谅船载军粮吃光断顿了,无法再硬撑下去,遂下定了鱼死网破的决心,打算强行突围退回武昌。八月下旬,陈友谅率领百余楼船直趋南湖嘴,被朱军阻遏。二十六日,陈友谅决心拼死一搏,挥军拼命突围。死里求生的众将士豁出性命殊死搏杀,冒死突破封锁线冲出了湖口,意图绕道长江下游由泾江(在今湖口县东北,上通长江下接小孤山)逃脱。预先扼守泾江口的朱军自上游拦击,朱元璋又率领追兵从后面掩杀而来,两军复在泾江口展开死战。陈军无心恋战,且战且走,朱军追杀出数十里仍是穷追不舍。双方自日出缠斗至日暮,陈军也没能摆脱追杀。深陷困境,陈友谅不由焦躁气恼,急得他推开舱窗探出头去,打算观察战况指挥作战。该当陈友谅命绝,他的脑袋刚刚探出舱窗,就被飞来的一支流矢不偏不倚射中,箭矢自眼睛贯穿头颅,登时殒命。皇帝意外身亡,部众当即大溃,太子陈善儿被擒。次日,陈部五万余众投降。

猛将张定边趁着夜色,用小船载上陈友谅的尸体,护卫其次子陈理逃回武昌。定边复立陈理为帝,继续同朱元璋抗衡。朱元璋率军围困武昌城,死困六个月。转年二月,城中兵疲粮尽,军心涣散。陈理山穷水尽,太尉张定边也深感势孤难支,只得与陈理出降。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八年后,朱元璋将陈理迁徙于属国高丽,知会高丽国王善待之。

鄱阳湖一役,兵众船坚的陈友谅占据绝对优势,竟惨败于兵寡船小的朱元璋,原因何在呢?

一、陈友谅避虚击实,弃大就小,犯了战略性错误。所谓谋定而后动,从东征结果反推,陈友谅的战前筹划并不大充分。他举倾国之众攻打朱元璋,本应趁朱元璋渡江西上救援小明王、应天府空虚之时,率领士气高昂的将士顺流直下而击之,一举端掉朱元璋的大本营。那样,局面将会对陈友谅大为有利。可他却南下略取赣地,围攻南昌,失去了“直捣黄龙”的最佳战机。即便怕自己东攻,南昌守军抄袭后路,完全可以分出一军拦截之,何必错失战机?这应该与他恃强自骄的狂妄心理有关,全然未拿朱元璋当回事。

二、数十万大军围攻一个只有两三万守军的南昌城,竟然八十余日不克,必然耗得自家兵疲将惫,士气受挫。而朱元璋虽然兵力薄弱,但士气旺盛,斗志昂扬;以气盛攻气隳,寡弱又何惧!看来围攻南昌城确是下策。

三、与大对手朱元璋相比,陈友谅确实乏韬略,少预谋,缺应变能力,处处显得被动。反观朱元璋,料敌机先,从容布局,步步是先手,招招击命门,真是老辣。

四、陈友谅有谋杀上司倪文俊、暗害同僚赵普胜、弑杀皇帝徐寿辉的恶行,德不足以服众;那三位的旧部与同他离心离德,故战力要打些折扣。

五、最关键的还是陈友谅时乖运蹇,流年不利,老天不助,一场大风,一场火攻,断送了他原本稳操胜算的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