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挫折教育的正确姿势是?

文|乔小麦 来源|乔小麦(qxm20160728)图|网络

平时遛娃常听到一些父母谈论现在的孩子不能吃苦:

“生活条件太好了,没经历过风雨,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一点点挫折就大呼小叫……”

挫折教育是我们自古就信奉的教育,古训早就说了: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且也有很多名人都是“虎妈狼爸”式教育出来的“典范”,比如董卿、郎朗、丁俊晖。

然鹅,董卿在谈起自己的父亲时画风是这样的:

“特别特别严厉的父亲”

“不准照镜子,不准穿新衣服”

“最痛苦就是吃饭,一上桌就要被父亲数落,经常是边哭边吃”

“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都要勤工俭学……”

“我经常会在阳台边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一半是写给自己,一半是写给父母看的。”

......

已经四十多岁、功成名就的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却忍不住潸然泪下。

董卿、郎朗、丁俊晖都是被媒体无限放大的“男神女神”,是人群中的凤毛麟角,他们的出现是小概率事件,在他们背后有千千万万个“董卿”倒下了,挫折教育是他们走不出去的阴影,也是不自信的根源。

毋庸讳言,挫折教育是因为我们希望孩子能不惧困难、有坚韧不拔的品格,但通过什么来培养这种品格却值得探讨。

“生于忧患”中的 “忧患”需要人为创造吗?

现在的孩子生活中真的没有挫折?

碰到困难,让他们独自面对才能提高抗挫能力?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制造挫折而是一同面对挫折。

父母在孩子碰到困难时,给予他们情感上、认知上、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让孩子去打毫无准备的仗,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形成抗挫能力,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可现实中是什么样呢?

很多父母看不到孩子面临的挫折,他们会说,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哪能算挫折?

一个两岁小孩不跟人打招呼,他无法言说自己害羞的情绪,这是不是挫折?

可他妈妈却跟人说:“这孩子就是胆小内向”,这对他来说是不是雪上加霜?

又,还没什么认知的他,也就认为自己的害羞(一时情绪)=胆小内向(永久性格)了。

不是轰轰烈烈的事才是挫折,对小朋友来说,大人眼里的鸡毛蒜皮就有可能是挫折。

我们不用费尽心机地去发现,更不用煞费苦心地创造挫折,因为在孩子的生活里处处都有这种机会。

同样的事情,有的父母把它当成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机会,有的父母却折断了孩子的翅膀。

为什么说需要父母的全方位支持?

前面几篇文章都提到过,儿童大脑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发育比较早,而负责理性思维的前额叶发育较晚。

在困难面前,他们权衡利弊、调节情绪的能力是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的。

因此,我们对孩子在挫折面前的决策能力要有现实的期待,对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也要有合理的期待。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对于认知发展成熟的成人是可行的,成人具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可以越挫越勇。

但小朋友不一样,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也无法客观评价目标和困难,更无法自己疏导情绪。

如果经常实现不了目标,又无法开导自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很可能造成“习得性无助”。

另外,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不管不顾,冷眼旁观,甚至还痛心疾首地指责孩子弱不禁风,这种冷漠的挫折教育,会让孩子在情感上孤立无援。

不仅激发不了斗志,发展不出乐观的心态,反而对自己没信心,而且也破坏孩子对父母的

信任

即使我们成年人,在有困难时也希望得到理解和帮助,更何况孩子?

不仅仅婴幼儿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爱,青少年也需要。

有数据显示,常得到父母支持、和父母关系良好的青少年,和同伴的社交更好,更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心理也更健康。

那么,怎样支持孩子呢?

一、情感上:认同、疏导情绪

在遇到困难或者出错时,谁都难免难过、沮丧,认同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要让指责给他们又增添一份羞愧。

有的父母会说,“多大点事啊,至于这么难过吗?”

“你是男孩子,还哭,羞不羞啊?”……

这不但排解不了情绪,反而让孩子有“我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的羞愧感。

情绪是一个人的主观体验,没有谁可以霸道地替别人决定“你不能那样感受,你应该这样感受”。

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有这些感受是正常的

当然,不是每次要像演琼瑶剧那样说,“哦!我看到你好难过,我理解你!……”

有时候,摸摸头、拍拍肩、一个温暖的拥抱就能表达我们的心意。

二、认知上:让孩子知道失败和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

失败和错误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都难免犯错。

有些孩子害怕错误,害怕失败,往往是在5~9岁时受父母的影响。

如果父母害怕失败,孩子往往也害怕失败。

有些父母很喜欢纠正孩子的错误,一看到孩子做错了,就不由自主、迫不及待地直接指出来。

这时就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错误是不好的事情,我无法容忍错误。

孩子从中学到:错误是不能接受的,甚至是可怕的、可耻的。

一旦对错误和失败有了这样的认知,孩子会变得很敏感、好强,甚至完美主义。

不过,小孩都是比较敏感的,好像说都说不得。

比如一个6岁小孩,你指出他有个字写错了,他可能立刻就把纸撕了。

你看到他有个数学题做错了,委婉地提醒他再检查一下,他可能一听就跑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这个时候不如换个说法,

“这个题看上去不容易呀,妈妈来做做看,你看着,如果我不会,你帮帮我好不好?”

这样让他看到妈妈如何读题做题,让他明白:哦,检查是这么回事,也没什么可怕的。

三、思维方式上: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排解了情绪,正确认识了失败,最终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

可以提供给孩子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让他们变通思维,不钻牛角尖。

比如,孩子在一次比赛中没有得到名次,很崩溃,觉得自己很失败。

父母及时安抚情绪,告诉孩子能进入这个比赛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同时提醒孩子思考自己做了哪些努力和付出,又还有哪些短板,怎样弥补不足。

给出适当的建议和鼓励,孩子就不会觉得父母只是在说教。

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沉浸在情绪里”转移到“怎么解决问题”,经过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孩子就会学到这种乐观的思维方式,将来遇到挫折也能独立面对。

最后,再深入地说说父母们都关心的“学习”这件事,我们对“学习”有更客观、更理性的认知,会少一些不必要的情绪,多一些“用正确的逻辑做正确的事情”的思维。

现在的孩子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各种特长,学习领域,技能水平的成长,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两种技能增长曲线,一种是对数增长模式

比如体育运动、背唐诗、下棋、学习外语等属于这种,前期进步快,后期缓慢,很难有突破;

一种是指数增长模式

比如学知识、学钢琴、小提琴等,前期增长缓慢,甚至看不到进步,到后期才会飞速增长,即俗话说的“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不论是对数增长还是指数增长,曲线是客观的,进展飞快或缓慢跟个人没有太大关系,跟外部环境也没有太大关系,纯粹是这个技能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选择了这一技能,就得按照这个技能增长曲线的规律走,所有情绪都没意义。

如果遇到对数增长的技能,比如学英语,前期效果显著,夸孩子聪明了不起,

如果遇到指数增长的技能,比如弹钢琴,进步缓慢,就指责孩子笨,不是学习的料。

这样会让孩子也变得情绪化,遇到对数曲线初期的成功就忘乎所以,遇到指数曲线初期的寂寞就顾影自怜。

为什么小时候总被夸聪明的孩子,长大就不行了呢?

为什么有那么多半途而废呢?

从这两个曲线和我们“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绪就不难知道了。

学习任何东西,想要达到出色都不容易,不论是对数曲线后期,还是指数曲线初期,挫折是时刻伴随的。

所以,用“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来鼓励孩子吧,有进步就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