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用《精武英雄》致敬李小龙被评为教科书级武打,真的如此吗

话说清末,列强铁骑逐鹿中原,瓜分我中华半壁江山,朝廷腐败,群臣无能,无奈迫签诸条不平等条约,国情衰危,民不聊生。然五千年泱泱大中华屹立不倒,自有其长生之道。念往昔阴霾败落,兵戈扰攘,烽烟滚滚五千年,无数次列强铁蹄对我中华虎视眈眈,但燕雀蝼蚁,贼心鼠目怎可抗衡我中华鸿鹄猛虎,龙威宏志之勇者志士。萎靡我同胞之精神,豪抢我中国之珍宝,所到之处暴殄天物,兽性毕现,国危则家难全,普罗大众皆奋身自保,各为其家,然国陷大难,我大中华岂能无保家卫国之将士。话说当时有一武林明秀,此人天赋极高,自幼酷爱习武,数十年凄风苦雨,寒冬腊九不曾停歇习武,心如海河百川,青山流云,无所不至,无所不纳,集百家武术之长,自立“迷踪拳”,见国情不定,民心不安,他创办“精武门”旨在国民强身健体,共御外敌,保家卫国。此国之将才正是一代武术名家--大侠霍元甲!

1972年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拍摄了一部举世瞩目的功夫巨著《精武门》此片一上映,远播海外各地,赢得一片如潮赞誉,而此影片也画龙点睛的引出一代大侠霍元甲,但非常遗憾的是霍元甲大侠却在片头即已不幸长逝,而李小龙生龙活虎般的塑造出了“陈真”这个角色,此角系霍大侠精武门下第五弟子,是众弟子中之蛟龙,天赋极高,天生武学奇才,故霍大侠将毕生武术精华尽数传授于他,但历史却并无“陈真”这号人物的史料记载,至于历史是否确有其人,兹不赘述!

李小龙将“陈真”塑造成了经典,以致相仿者千千万万,龙迷遍及神舟大地,五湖四海,影视圈也争相翻拍《精武门》再塑陈真,只为致敬已逝巨星李小龙,其中第一部翻拍的是由香港著名导演徐小明执导的《大侠霍元甲》此剧一经播出,轰动中华,名满神州,想在80年代中国的大部分农村连电都还没有,更别说看电视了,而相对比较条件好的地方也就黑白电视,每天的晚饭后等在电视机前生怕错过,成了一代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梁小龙也被观众广泛认可是最经典最好看的陈真,甚至比李小龙有过之而无不及。

好了,长篇大论至此却尚未谈到重点,下面好好细评李连杰翻拍的《精武门》究竟如何,不同于梁小龙黄元申版20集的电视长剧,李连杰在剧情上与原版李小龙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度,但也做了诸多改动让影片自成一格,因是翻拍自然不能脱离精武精髓,故取名《精武英雄》片中李连杰将其十余年含辛茹苦所练之真功夫通过影片完美的呈现出来,赢得观众如潮好评,被评为教科书级的武打片,然无独有偶,也有不少网友质疑其武打太过花里胡哨,李小龙和梁小龙的武打真实可观,极具有观赏性,武打的魅力十足,且几乎没有用到威亚和太多威亚和特效,而李连杰与片尾机器人藤田刚的对打却用了不少威亚,的确让武打的实观感减分不少!

然“教科书级武打”又体现在何处呢,好多网评说他将中国传统武术发挥运用的淋漓尽致,在与日本空手道高手仓田保昭的对战中更是加入了泰拳中的膝击,还有跆拳道,空手道,综合格斗等众多西洋武术,中西结合的相当好。但在我看来若是全部采用他自己的全部个人武打风格,这部影片将可能是相当不错的武打片,但要说道“教科书级武打”似乎有些过,为什么呢,杂却不一定精,样样精通,有时却只窥到“武术”的门径,李连杰在片中融入了多种传统武术和西方武术,貌似达到了霍元甲大侠所主张的“博采百家武术之长”但却没有每种武术精华的提炼和集合,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和别人没有的绝招!

如在和钱小豪的打斗中,李连杰用了李小龙独创的《截拳道》里的“恰恰舞步”跳的好与坏暂且不做评论,因为李小龙加入“恰恰舞步”的思想也并不是要表达舞蹈本身的美感,而是辅助进攻的手段和方式,看过《精武英雄》的朋友都知道,李连杰利用“恰恰步”做了很灵活的移动,对手也丝毫没打到他,这符合李小龙的截拳道思想,然而可气的是,当对手被他灵活的舞步晃得没有了进攻方向而气喘吁吁突然停下来时,竟然让对手朝他舞步观察了足足两三秒而没有进攻,按李小龙的截拳道思想此时正是进攻良机,李连杰非但没进攻还让对方找到破绽一个低勾腿绊了一跤,你说李小龙要是在世非得打他不可,想必大家都看过《猛龙过江》片尾与国外高手的决斗同样的一幕,李小龙用“恰恰舞步”把对手晃得体能消耗大半,对手同样朝他舞步看了一眼,直接朝脸上一记重拳,后连接连续几个高腿侧踢对手已无进攻之力。由此可见,《精武英雄》作为“武打片的教科书”是不是有点有辱李小龙的截拳道,甚至“武术”呢?

各位您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您给评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