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泉文化

邢台在历史上是太行山麓、华北平原有名的鱼米之乡,北方少见的“太行泉城”。

市区座落于“百泉”和十余条河流之间。泉域面积达2800余平方公里。我市除了有百泉、朱庄水库、八一水库等资源优势外,市域内还有牛尾河、小黄河、围寨河、茶棚沟、七里河、白马河等河湖水脉,流经全市,象一条人体主动脉,成为繁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

百泉乃燕名泉也,是达活泉、紫金泉、野狐泉、珍珠泉、黑龙潭、狗头泉、银沙泉、华庄泉、葫芦套、白沙泉等十五泉的总称。

达活泉位于邢台旧城西北五公里处。北宋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开浚曾在此建亭植柳,随使达活泉成为一郡之胜。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泉水骤伏,时隔五年,泉水复出,故又名“再来泉”。明清两代曾多次修浚。元代著名天文家、水利学家郭守敬曾在此引泉筑渠,以通舟楫。民国八年,王怀庆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园。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投资,疏通河道,修筑池塘,建亭造台,开挖泉湖,堆造假山,广植花木,建守敬纪念馆、儿童乐园,目前占地1000余亩,成为河北省最大的休闲游览风景公园。

玉泉池位于玉泉寺南门,已有五百年历史。池面五亩有余,池中碧波荡漾,垂柳成行。无论天有多旱,此池从不干涸,为邢台又一奇观---“流不干与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