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四大家”蒋捷《虞美人·听雨》抒发亡国之痛感怀人生之无常

蒋捷(生卒年不详),南宋末年生人,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公元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南宋残余势力拥立小皇帝继续南逃作殊死抵抗。蒋捷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太湖竹山,拒绝入仕元朝,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海战”,是宋元之间的大决战,以宋军全军覆没、元朝统一中国结束。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向南延伸入海。

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流亡小朝廷逃到海边,再无退路,只能直面蒙古军队的步步紧逼,双方在崖山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海战。

崖山海战对于赵宋王朝来说生死攸关,奄奄一息的流亡朝廷只有拼死一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将领文天祥亲眼目睹了宋军的惨败,当时他已被元军俘获。

元世祖忽必烈志在统一南北,遂派已投降的汉人大将张弘范进剿南宋小朝廷。结果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怀揣玉玺、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也相继跳海壮烈殉国!据《宋史》记载,此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漂浮海上,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精神。

从那之后,"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流传甚广。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日本人为了侵略中国杜撰的,但事实上这是宋亡之后中国人自己先形成的一种史观。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有诗曰: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可见明朝的时候这种说法就流传开了,但当下就中华民族融合的结果来看,这是一种有历史局限性的、大汉族主义的错误史观。

不过,这也并不能抹杀崖山海战所昭示的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当时为抵抗蒙军入侵而殉国的宋人仍然可歌可泣,文天祥等人仍然是民族英雄。

崖山海战是宋朝对蒙古入侵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余万人投海殉国,宁死不降,悲壮至极。赵宋王朝陨落,这个事件标志着古典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次被整体性的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使得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后来明清的文明形态与宋朝完全不同,宋朝文明甚至可以认为是古代中国数千年里最高级的存在。元朝社会肉刑被恢复,即使在朱元璋恢复华夏以后,被废除长达千年的人殉制度又死灰复燃。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宋朝所出现的商品经济文明被扼杀,南宋的大航海时代被终结。

抛开民族融合因素不谈,元灭宋这个事件整个就一落后文明攻陷先进文明的典型案例。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简要概括出少年、壮年、老年听雨的特殊感受,言简意赅。感慨人生悲欢离合之无情,把国破家亡的沧桑变故都尽数写了下来。

少年的浪漫、中年的漂泊、 老年的孤寂悉数浓缩于三幅听雨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