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第80天,陇西到通渭:真美!粗犷、大气、纯天然!

今天,是我一人一车一狗狗中国行自驾游的第80天,早晨我从陇西县文峰镇出发,现在已经到达通渭县城。

具体路线是:陇西县文峰镇—>316国道—>武山县鸳鸯镇—>316国道—>陇西县文峰镇—>无名道路—>094县道—>107县道—>082县道—>100县道—>通渭县榜罗镇—>107县道—>通渭县城。

今天我从陇西县文峰镇出发,沿着306国道前行,不久就到了天水界,这一段316国道很多路段都在修路,路况不算太好。

从陇西县文峰镇到武山县鸳鸯镇,只有20多公里,几十分钟路程就到了。

刚进村子就能看到“鸳鸯镇”的牌楼。

村子里的路面很宽,一看就是新建的。由于我想去的“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在导航仪上是找不到的,所以,进村后我就开始向人打听纪念碑所在位置。

今天非常顺利,问询找到的第一个人,就给我指了准确的位置。

过渭河大桥,桥南岸的桥头就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所在。

“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呈梯台状,通高7.5米、底座长2.1米、宽1.8米、高0.6米,碑体上镌刻“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镀金大字,纪念碑建成时间是2002年8月1日。

当年是红一、红四方面军从这里强渡渭河,可纪念碑上为什么遗漏了红四方面军?这一点令我很困惑。

1935年9月5日拂晓,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漳县新市入县境,经过苗庄、马力、杨坪、玉门、付门、丁家门,到达鸳鸯镇,分二路强渡渭河,击退了漳县、陇西赶来阻截的国民党军,上山北进,在费家山水家沟一带宿营一晚,27日过榆盘东去下堡、通渭榜罗镇。

1936年8月23日,由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政委詹才芳领导的红四方面军31军从漳县是进入县境,经过马力、杨坪、玉门、付门、丁家门到达鸳鸯镇。该军92师由军参谋长李聚奎率领继续北进。91师驻鸳鸯40余天,开展抗日反蒋宣传,在鸳鸯颉家门成立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和农会,播种革命种子,成立鸳鸯、马力等处粮站筹集军粮,追剿土匪、惩处恶霸、为民除害。10月8日,渡过暴涨的渭河,在建军山一带击退国民党37军毛炳文部尾追,经榆盘、庙尔沟、下堡东进入通渭县榜罗镇。

好在,以上的纪念碑碑文有把红四方面军写入。

参观了纪念碑,我在村里四处打听红军庙所在地,因为我看到过资料说,鸳鸯镇的红军庙是全国唯一一个私人自建办的红军庙,非常可惜,问了好多人都不知道红军庙所在,所以,我并没有参观到。

1935年9月23日,陕甘支队从宕昌县哈达铺出发,没有直接北上直插渭河,而是扬言东进、佯攻天水,向着东北方向的天水市进发,胡宗南急调重兵防守天水,天水守敌王钧忙将沿渭河构成封锁线的主力向天水集中,致使沿渭河布防的敌军大为削弱。

9月24日晨,主力红军离开驻地岷县后,突然调头转而向西北,进入岷县红崖后向北,入漳县,经黄家河村往新寺方向。红军昼夜兼程疾进,甩开了胡宗南的部队,远在百里之外的敌电台还在报告说:“红军主力仍在哈达铺,有向西和、礼县进扰模样。因敌机骚扰、防空耽误时间,红军星夜赶路,

至9月25日拂晓,红军强行军130余里,到达漳县新寺附近,为了迅速突破渭河封锁线,红军仍未停步,跨越龙川河进入武山境内,经苗庄、杨坪、王家门、付家门急行军40余里,到达鸳鸯镇丁家门。红军一昼夜加半天行军170余里,中间仅吃了一顿饭。此时,驻扎在鸳鸯镇大王庙的鲁大昌的一个连已经调往天水。

9月26日拂晓,红军完成渡河准备工作后,离开丁家门,沿榜沙河北进,到达渭河之滨的鸳鸯镇,分两路纵队渡河。过河后,红军从容不迫的上了北山。

由此,中央红军避开了国民党的渭水封锁线。

一年后,1936年10月8日,红四方面军也是从这里强渡渭河。

在鸳鸯镇渭河大桥上看如今的渭河,宽阔的河床,渭河如涓涓细流在流淌。

离开了武山县鸳鸯镇,我从316国道返回陇西文峰镇后,再向通渭县榜罗镇方向行进。

我自驾游到全国各地看到过不少的梯田,去往榜罗镇的县道两旁,层层叠叠,都是未经开发成为景区的、甘肃特色梯田。

淳朴的、智慧的劳动人民,开发出了梯田,他们收获了劳动成果,而我们收获了美景。

自驾游的乐趣就在此,这种在路边收获的美景,不加修饰、原汁原味,才是我最喜欢的美。

今年,我自驾游的主题,除了一路追红、感受红色文化外,我觉得我这一路都在收获各种各样无需去景区就可以看到的美景。

路上的风景最美!这就是我提倡的自驾游的理念!

去榜罗镇的几条县道,路况都不错。

就是,这一路经历了两次修路堵车,在等待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两次感动,当地的修路工人,想办法优先安排我在他们特意让出的很窄的道路上先行,这样我至少节约了近两个小时的等待时间。

终于来到了通渭县榜罗镇。

榜罗镇是通渭县的四大镇之一,经济、文化比较发达。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是一座外观红色的两层建筑,“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几个大字由红四方面军女红军、谢觉哉夫人王定国题写。

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到达时,榜罗镇国立小学为中央领导提供了大量的报纸杂志,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在小学内详细阅读了许多报纸杂志,进一步了解了当时全国形势和陕甘苏区的情况。

红军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以及《西安报》、《晋阳日报》、《大公报》等报纸上,了解到,日本侵略我国北方的形势,以及红25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此前在哈达铺了解到的,在陕北有红军根据地的消息,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当天,陕甘支队主力在榜罗镇休整,检查了群众纪律,进行了去陕北的政治动员和物质准备。

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了由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五名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最高领导人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榜罗镇会议。

榜罗镇会议在毛泽东主持下,主要分析讨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形势和党中央今后的战略方针,会议指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剧、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会议坚持北上抗日的方向,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了9月12日俄界会议提出的到邻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行动方针,按照哈达铺会议确定的行动方针,决定将中共中央和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苏区,以陕甘苏区作为抗日的前进阵地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会议还决定派一支部队与共产国际联系,取得国际的技术援助。

“榜罗镇会议”被誉为是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继“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二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纪念馆的陈列室,陈列着红军在榜罗镇期间遗留下的标语,以及背篓、子弹箱、文件袋、水瓢、木面杖等珍贵文物。

纪念馆大门,就是中央红军连以上干部会议会址。

这里曾是榜罗镇国立小学校门口前的打麦场。

1935年9月28日清晨,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冒着细雨,在这块打麦场上的这棵核桃树旁召开了千余人参加的全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

当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等领导人进入会场时,全体起立敬礼,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首先登台作报告,指出了日本侵略我国北方的严重性,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的状况,分析了北方可以成为抗日新阵地的政治经济条件,提出了要避免同国民党军作战,迅速到达陕北苏区集中的方针。毛泽东在讲话中满怀信心的宣布,我们要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25,26,27军的同志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上去。任何反革命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毛泽东以洪亮的声音号召:同志们,努力吧,为着民族、为着中国人民不做亡国奴,奋力向前!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表示给中国、全世界的人民看了,让我们再来表示一次吧!同志们,要知道我们的人数固然比以前少了些,但是我们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所萃,我们担负着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务,从前如此,现在亦如此,我们自己知道如此,我们的朋友知道如此,我们的敌人也知道如此!

毛泽东同志气势磅礴、鼓舞人心的讲话,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位指战员的心,讲话结束时,全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在会议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林彪分别讲话。这次大会是广大指战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政治教育,为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次会议是进军陕北前的总动员,正式吹响了进军陕北的号角,拉开了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序幕。

纪念馆旁边有一个院子,这个院子就是榜罗镇小学的原址。

院子的正门,在榜罗镇的街道上。

进入院子参观,需从这个小门进入。

我到达的时候小门上锁,于是我找到纪念馆旁的游客服务中心,热心的管理员领着我打开了小门,并陪同我参观。

管理员得知我是重走红军长征路来到这里,愈发热情周到,在此,我再次向她和纪念馆的宣传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院子内的原校长办公室,就是榜罗会议旧址和毛泽东住宿旧址。

这是新的纪念馆建成前的老陈列时,目前待改造中,改造后的陈列馆将和纪念馆一样高大漂亮,内容也将更加丰富。

榜罗会议旧址旁边是张闻天住宿旧址。

榜罗镇警卫团驻地旧址。

今天我已经到达通渭县城,共行驶了156公里。

大家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