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榮譽無數,二戰「最牛」坦克IS-2暗藏多少「殺手鐧」

戰爭就是這樣,敵方出現了一種新兵器,我方就要研製出更新的兵器來對付你。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二戰期間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較量中,蘇聯和納粹德國就是這樣,展開了“一輪又一輪”你追我趕的殊死較量。先是蘇聯方面研製出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緊接著,德國研製出“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再後來,蘇聯方面研製出“斯大林二號”重型坦克;最後,德國方面研製出“鼠”式超重型坦克,儘管最後不算成功,第三帝國迅速倒臺,但是,以“鼠”式超重型坦克來稱雄坦克世界、對抗蘇聯的重型坦克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對抗“虎”式坦克的產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1942年8月,蘇聯最高統帥部獲悉,德國正在研製威力強大的重型坦克。1943年1月,蘇聯紅軍在列寧格勒前線繳獲了一輛“虎”式重型坦克(即“虎”1式重型坦克)。此時距離“虎”式重型坦克首次投入實戰,只有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蘇聯軍方的科研部門檢測結果表明,“虎”式坦克的威力,已經超過了KV重型坦克。

據此,蘇聯最高統帥部責成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廠儘快研製出一種能和“虎”式重型坦克相抗衡的新型重型坦克。實際上,以科京為首的重型坦克設計局,一直在KV系列重型坦克的基礎上,為研製新型重型坦克而不懈努力。

為了檢驗各種火炮對“虎”式坦克的穿甲效能,將繳獲的“虎”式重型坦克當靶子,進行各種火炮的實彈射擊。實彈射擊的結果表明,85毫米高射炮和122毫米加農炮的穿甲效果最好。於是,將85毫米高射炮改裝成坦克炮,根據KV重型坦克的設計經驗,很快便制定出新的重型坦克設計方案。緊接著,很快便製造出3輛樣車。

1943年秋,製成的樣車向蘇聯國防委員會成員進行彙報表演,得到與會人員的肯定,當即被批准定型,定名為ИС斯大林重型坦克。以二戰蘇聯人民領袖和最高統帥斯大林來命名一種坦克,自然非同尋常。

由於有了後來的裝122毫米火炮的IS重型坦克,為了區分,才將原來的裝85毫米火炮的IS坦克,稱之為IS-1重型坦克,或IS-85重型坦克;而將裝122毫米火炮的IS坦克,稱之為IS-2重型坦克。而且,由於IS-1重型坦克只生產了67輛,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不大,所以,人們更多地熟知IS-2重型坦克,中國人習慣地稱之為“斯大林二號”重型坦克。

IS-1重型坦克戰鬥全重為44噸,乘員4人,彈藥基數為71發,其中的曳光高速穿甲彈,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130毫米厚的垂直鋼裝甲,而“虎”式重型坦克車體的正面裝甲厚度為102毫米,也就是說,它具有擊穿“虎”式車體正面裝甲的能力。

庫爾斯克會戰之後,科京考慮到85毫米坦克炮已經裝到T-34-85中型坦克上,而重型坦克仍然採用這種火炮就不太合適。於是,準備給IS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0毫米火炮。但是,100炮的炮彈庫存很少,只好作罷。科京選擇了早先對“虎”式坦克射擊試驗中表現良好的122毫米艦載炮,經過改裝,將炮閂換成立式炮閂,並重新設計了炮架部分和防盾部分,製成坦克炮,定名為M1943式D-25型122毫米坦克炮,將D-25型122毫米坦克炮裝到IS-1的底盤上,進行了行駛試驗和射擊試驗,表現良好,很快被命名為IS-2重型坦克。斯大林同志在參觀了IS-2坦克的表演後高興地說:“我們要用這種坦克去贏得戰爭”!

IS-2重型坦克從1944年開始生產,到1946年生產結束,總生產量為2250輛。這一數量已經超過了德國“虎”式重型坦克(1346輛)和“虎王”式重型坦克(486輛)生產數量的總和。

IS-2重型坦克和IS-1重型坦克,儘管用的是同一底盤,但火炮的口徑和長度不同,特別是IS-2坦克的火炮頂部有雙氣室式炮口制退器,而IS-1坦克的85毫米火炮則上沒有,外觀上不難區別。

總體佈置特點

IS-2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46.2噸,乘員為4人:車長、炮長、駕駛員和裝填手。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中央,沒有自己的艙門。

這一點在其他坦克上很少見。其優點是可以避免因駕駛員艙門的存在而削弱正面裝甲防護;缺點是駕駛員上下車很不方便,只能從炮塔頂部的兩個艙門或車底下的安全門上下車。要知道,在坦克部隊,坦克乘員上下車也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4名坦克乘員要從側面跨步登上坦克,用車鑰匙打開艙門,鑽到車內並坐到座位上,關上艙門,迅速發動車輛……這一切必須在1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不經過多次練習,還真做不到。就IS-2重型坦克來說,4名乘員的上下車就很有講究。一般說,車底下的安全門是戰時的緊急情況下才使用的,儘管也要加以訓練和練習,但平時不用。

4名乘員上下坦克,主要利用炮塔頂部的兩個艙門:左側的車長門和右側的裝填手門。登車的順序也有講究:從車長門,炮長先進,車長後上;從裝填手門,駕駛員先進,裝填手後進。下車時的順序正好相反。弄錯了上下車的順序,儘管擠擠嚓嚓勉強也能過去,但挺費勁。

當代多數主戰坦克,多數是有駕駛員艙門的,而且將駕駛員艙門佈置在車體前部頂部上方,這樣,既不削弱車體正面的裝甲防護,也利於駕駛員的上下車。

IS-2坦克的駕駛員正面有一個觀察窗,可以打開通風換氣,但口太小,駕駛員根本無法從這裡爬到車內去。看來一個小小的駕駛員艙門的設計,也是挺有名堂的。而沒有駕駛員艙門,正是IS-2坦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點。炮塔內有3名乘員,車長和炮長在火炮的左側,炮長在前,車長在後,車長的位置最高,有一個車長固定式指揮塔,指揮塔上有6具觀察鏡;裝填手在火炮的右側,立姿,活動範圍較大,當然他也是左手推彈入膛了。

車體由前至後分別為駕駛室、戰鬥室和動力艙。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這些和當代主流主戰坦克的佈置是一樣的。出色的122毫米坦克炮IS-2重型坦克最突出的一點是裝上了122毫米坦克炮。這種D-25T型122毫米坦克炮,是由122毫米艦炮演變而成的。這種火炮為加農炮類型,身管長為43倍口徑,即身管長為5.246米,相當於當今德國“豹”2主戰坦克上的Rh120/L44坦克炮的身管長度,可見一斑。

這種D25型122毫米坦克炮,在二戰後經過改進依然用到T-10重型坦克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火炮的構成有身管、雙氣室式炮口制退器、半自動立式炮閂、液壓駐退機和液壓復進機等。火炮的高低俯仰角為-3~+20度,間接瞄準時的最大射程為14.6千米。使用分裝式彈藥,彈種有:BR-471型穿甲彈和OF-471型榴彈,彈丸重量都是25千克左右。也就是說,在戰鬥中,裝填手要一次又一次地把50斤重的彈丸裝到炮膛裡,還是蠻辛苦的。

IS-2坦克發射速度只有2發/分。彈藥基數只有28發。發射速度較小,彈藥基數偏低,是它的不足之處。發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為780米/秒,穿甲威力為:500米射擊距離上,為152毫米;1000米射擊距離上,為142毫米;1500米射擊距離上,為133毫米;2000米射擊距離上,為122毫米。也就是說,即使是在2000米的距離上,也可以擊穿德軍“虎”式重型坦克的主裝甲(102毫米)。考慮到裝甲傾角的影響,在600~700米的二戰常見交戰距離上,對付德軍主力的“黑豹”式坦克綽綽有餘。

在實戰中,還發生過蘇軍一輛IS-2坦克與德軍一個連的Ⅳ型坦克交戰的實例,交戰距離為1500米,結果,這輛IS-2坦克僅用榴彈就敲掉了7輛德軍Ⅳ型坦克,而這輛IS-2坦克完好無損。用這門火炮發射的榴彈對付德軍堅固的混凝土工事,也十分有效,被德軍稱之為“俄國人的攻城錘”。炮塔的旋轉為電動式,旋轉速度為14.4度/秒,炮塔轉一圈需要25秒鐘,比較慢,但比起手搖轉動炮塔還是要快得多。

IS-2重型坦克的輔助武器包括: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一挺7.62毫米炮塔後機槍,由車長操縱射擊。有的IS-2坦克上,還在炮塔頂部裝有12.7毫米高射機槍。射擊時的瞄準儀器為炮長用望遠式瞄準鏡,間接射擊時用象限儀和方位角指示器。

推進系統的特點

IS-2重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B-2-HC型V型、12缸、水冷柴油機,最大功率為520馬力。這一功率水平是比較低的,只比T-34中型坦克的功率多20馬力,而戰鬥全重多出14噸,致使IS-2重型坦克的單位功率較低,只有11.26馬力/噸,坦克的最大速度只有37千米/小時,機動性稍差。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蘇聯軍方認為,重型坦克是支援中型坦克作戰的,一般部署在中型坦克的後邊,並不需要重型坦克衝鋒陷陣、跑得太快;另一方面,當時蘇聯坦克柴油機的基礎水平也就是500馬力的樣子,增壓技術還剛剛起步,當時還拿不出採用增壓技術的馬力更大的柴油機。

IS-2坦克發動機,還有一個小小的特點,即坦克乘員可以用搖把手搖起動。上了歲數的人會知道,解放前的汽車大都可以用搖把起動,像當今某些小型拖拉機那樣。而坦克上用搖把來起動發動機打著火,則是十分罕見的事,十分費力。坦克發動機的起動,可是個大事。打仗時,發動機打不著火,那麻煩可就大啦。所以,一般坦克上都有兩套起動裝置,一般以電起動裝置為主,由蓄電池供電;空氣起動裝置為輔。而IS-2坦克上,儘管也是以電起動裝置為主,但是,備用的起動裝置則是手搖式,也稱為慣性起動裝置,即發動機端安裝一個大質量的飛輪,靠坦克乘員拼命搖搖把,使飛輪加速起來,帶動曲軸旋轉,坦克駕駛員一給油,發動機便打著火啦!這種辦法,雖然挺費勁,也笨了點,但畢竟能使發動機打著火,還挺實用。不過,現在已經沒人用這種笨辦法了。

IS-2重型坦克的傳動裝置包括:帶同步器的機械式變速箱、二級行星轉向機、側減速器等。變速箱有4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加上高低速檔,共可實現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由於變速箱軸上安裝了同步器,不僅使掛檔容易,還避免了變速箱齒輪打齒損毀的現象。行動裝置採用扭杆式懸掛裝置和幹銷式履帶推進裝置,每側有6個負重輪和3個託帶輪,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誘導論處安裝有履帶鬆緊度調節裝置。坦克的最大速度只有37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460千米。坦克內部燃油箱的容量為520升,車體後部的兩個外掛燃油箱容量為300升。

堅固的裝甲防護

IS-2重型坦克的車體為軋製鋼裝甲焊接結構,炮塔為裝甲鋼整體鑄造結構。車體各部位的裝甲厚度為:正面90~120毫米,側面90~95毫米,後面60毫米,動力艙頂面20~30毫米;炮塔各部位的裝甲厚度為:正面100~160毫米,側面90毫米,頂面30毫米。後期生產的IS-2重型坦克,改進了裝甲板的形狀,抗彈性能又有所提高。拿二戰後期的水平看,IS-2重型坦克的裝甲防護水平是相當高的,不僅遠遠高於它的前任KV重型坦克,而且和德軍的“虎”式重型坦克相比也旗鼓相當。

強大的火力和堅強的裝甲防護力,使得德軍統帥部曾指示:“德軍坦克應當避免與蘇聯紅軍的IS-2坦克正面交戰,儘量採取設伏或在有掩蔽物的地形上對其射擊”。通信裝置為調幅式10R式無線電臺,比較原始,通信距離不到20千米。二戰後的蘇聯坦克上,才用上了改進的10RC式無線電臺。

戰功卓著

IS-2重型坦克,在二戰後期的蘇德戰場上廣為運用,立下了赫赫戰功。到了1943年底和1944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軍已經勝利地結束了庫爾斯克會戰,開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2月,蘇軍用於突破的重型坦克團,開始由KV重型坦克換裝為IS-2重型坦克,並實行新編制;同時,還新建了若干個IS-2重型坦克團。每個IS-2重型坦克團編制有4個IS-2坦克連,共有21輛IS-2重型坦克。新建的這些IS-2重型坦克團,都獲得了“近衛軍”的榮譽稱號,足見蘇聯軍方對IS-2坦克團的重視。

1944年12月,蘇軍開始組建獨立的近衛軍重型坦克旅。建立這種旅的目的是,把重型坦克集中在方面軍和集團軍的主要方向上,以便能協同步兵和炮兵突破德軍堅固設防的陣地,保證發展勝利的梯隊進入突破口,並且能夠在戰役進程中同德軍的主力坦克作戰。

這正是“好鋼用到刀刃上”的體現,這種近衛軍重型坦克旅,轄有3個IS-2重型坦克團,全旅有人員1666人,65輛IS-2重型坦克、3輛SU-76自行火炮、19輛裝甲輸送車和3輛裝甲汽車。

1944年2月,IS-2坦克在科爾松-謝夫琴科夫斯基戰役中首次參戰。以後,在白俄羅斯戰役、解放烏克蘭戰役、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以及攻克柏林和遠東戰役中,蘇軍都廣泛使用IS-2重型坦克,給納粹德軍和日本關東軍以毀滅性打擊,立下了赫赫戰功。

蘇軍IS-2重型坦克團的戰史上,以科爾松-柏林重型坦克旅和利沃夫獨立重型坦克團的戰功最為顯赫。科爾松-柏林重型坦克旅在攻克柏林的戰役中,英勇頑強地突破德軍的堅固設防,殲滅德軍2000餘名,擊毀德軍坦克和自行火炮60餘輛,火炮200餘門,摧毀機槍發射點270個,解救德軍集中營中的盟軍戰俘約2000名。利沃夫獨立重型坦克團的全體官兵,在戰略反攻階段英勇戰鬥,摧枯拉朽,多次獲得集體榮譽勳章。其代表人物是IS-2坦克的炮長M·馬祖林上士。他一個人就擊毀擊傷21輛“虎”式坦克。1945年2月13日的一次戰鬥中,馬祖林所在的IS-2坦克在交戰中被擊傷,馬祖林也負了重傷,但他依然堅持戰鬥,又擊毀了德軍數輛裝甲輸送車,並殲滅德國鬼子數十名。為表彰馬祖林高超的射擊技能和大無畏的勇敢精神,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他“蘇聯英雄”的稱號。

二戰後的餘波

二戰勝利之後,蘇聯仍在繼續生產IS-2重型坦克,直到1946年。其實,在二戰的最後階段,蘇聯軍方便已經研製成功有重大改進的IS-3重型坦克,並緊急裝備蘇軍精銳的第71近衛重型坦克旅。可是,當這個旅風塵僕僕地趕到德國老巢時,柏林已被攻克。不過,在隨後舉行的盟軍柏林閱兵式上,IS-3重型坦克隆重亮相。它那獨特的有稜角的車體前裝甲和龜殼狀的新炮塔,令盟軍將領大吃一驚。此事被稱為“IS-3衝擊”。

二戰後,蘇聯軍方又研製出多種改進型的“斯大林”重型坦克,包括IS-4/IS-5/IS-6/IS-7/IS-8重型坦克等。在二戰後短短五六年的時間裡,蘇聯軍方就研製出五六種改進的“斯大林”重型坦克,這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也十分罕見。其中,IS-6重型坦克上,更採用了電傳動裝置,很有開創性。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開始了“去斯大林化”,IS-8重型坦克改稱為T-10重型坦克,成為最後一代重型坦克。

特別鏈接:

朝鮮戰場上的IS-2重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IS-2重型坦克並沒有“解甲歸田”。除了繼續在蘇軍中服役外,還裝備了一些華約國家的軍隊。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軍從1950年到1955年,先後從蘇聯購進57個團的坦克裝甲車輛,以T-34中型坦克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IS-2重型坦克。

在朝鮮戰爭爆發後,先後有3個坦克師和多個獨立坦克團赴朝參戰,儘管以T-34中型坦克為主,但也有少量的IS-2重型坦克赴朝參戰。在1951年11月的馬良山反擊戰中,有志願軍的兩個坦克連共10輛坦克參加戰鬥,其中有3輛IS-2重型坦克。志願軍的坦克以支援步兵作戰為主,多采用間接射擊方式。志願軍坦克採取嚴密偽裝、突然集中使用的戰法,取得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整個馬良山反擊戰中,志願軍第64軍第191師在坦克和炮兵的配合下,全殲了英軍第28旅蘇格蘭皇家邊防團團部和6個連,共1700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4架,擊毀坦克6輛,連同美軍,共斃傷俘敵軍4400餘人,對穩定朝鮮西線戰局,起到了重大作用。戰後,裝備IS-2重型坦克的坦克二連,以及402號IS-2重型坦克榮立二等功,駕駛員萬鳳池榮立一等功。今天看來,這也許算不了什麼。不過,對於剛剛接觸到坦克這個“鐵傢伙”的志願軍坦克兵來說,也是值得自豪的。

在1956年的國慶閱兵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列隊整齊的IS-2重型坦克方隊,隆隆駛過天安門廣場。觀禮臺上,金水橋畔,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威力強大的ISU-122/152自行火炮

在以IS-2重型坦克為底盤的變型車中,最主要的便是ISU-122和ISU-152自行火炮。二戰期間,蘇聯軍方為了對付德軍的重型坦克和摧毀堅固設防的工事,先後生產了大口徑的自行火炮4種。它們是:SU-122/SU-152/ISU-122/ISU-152自行火炮。前兩種是以KV重型坦克為底盤,後兩種便是以IS-2重型坦克為底盤研製成功的。

這4種重型自行火炮,裝的都是大口徑的加農榴彈炮,採用分裝式彈藥,乘員為5人,配置了兩名裝填手,可見裝彈是一個負擔很重的體力活。整體為固定炮塔式結構,頂部有裝甲防護,車內比較寬敞,但是,彈藥基數只要20發彈。

到蘇德戰爭結束時,蘇軍共裝備有ISU-12/ISU-152自行火炮的53個獨立重型自行火炮團,每團編制21輛。這些自行火炮團先後參加了白俄羅斯戰役,解放東歐各國的戰役,以及攻入納粹老巢和攻克柏林的戰鬥。尤其是在攻克柏林的戰鬥中,13個重型自行火炮團共260輛自行火炮投入戰鬥,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了大量德軍坦克和堅固堡壘,幾乎每個團都被授予紅旗勳章和紅星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