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央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就“娘炮”这一话题掐架,你怎么看?

小朱说骨病


最近国内因为娘炮男星闹得沸沸扬扬,实际上作为“花样美男”的鼻祖之一的韩国,也有类似的争论,当然他们的标准与国内并不一样,因为他们最通常的标准就是以男星是否服兵役来区分是否娘炮。这种标准往往超脱了外表上的限制,显得更为客观。

(以前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现在变成了犯我中华者,讨厌……这种愈演愈烈的娘炮化越来越让人反感)

众所周知,服两年兵役是全体韩国成年男子的基本义务。韩国人向来以爱国自居,服兵役更是韩国男性拿来自我标榜“man”、“阳刚”的一种光荣。比如每年韩国演艺圈男星入伍、退役都要在粉丝间引起巨大的震动,举办各种应援仪式,甚至形成相关的产业。为国家服兵役,也成为韩国演艺圈男星和体育明星们造势的良机。

但是,话虽这样说,人还是要打自己的小算盘。众所周知,演艺圈和体育界都是吃青春饭的,在最黄金的当红年华,离开事业去服两年兵役,要让事业失去多少机会?少赚多少钱?回来之后很多韩国男星的事业就难以接续,或者无法再延续从前的势头。比如2004-2005年,相继有元彬、韩载锡、宋承宪等一大批韩国男性到了年龄,入伍服役。这些人一去,演艺圈的竞争压力顿时小了一大半。像玄彬、李准基等年轻男性这才趁机上位。2010年这样的事情重演,李准基、李东健、姜东元等男星纷纷入伍服役,韩国演艺圈的竞争压力又缓解了一大半,大家熟悉的李敏镐、金秀贤等人又趁机上位。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滩头上,谁还敢轻易服兵役?

韩国士兵,很拼很苦

体育明星的道理也是一样。韩国法律规定,奥运前三名奖牌获得者、亚运会冠军获得者可以免除兵役,世界性围棋大赛前两名奖项获得者可以免除兵役。比如最近的雅加达亚运会,韩国队获得男足金牌,韩国球星孙兴慜因此得以免除兵役。不过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由此可知为何韩国队为何在场上那样拼命,为何韩国在亚洲足球水平的确高…………

韩国士兵,很拼很苦

至于普通韩国男性,对于免除兵役不敢奢望,但服兵役又实在是太过恐怖。众所周知,韩国军队实际继承了旧日军的传统,军队内部等级壁垒森严,打骂虐待士兵的情况极为普遍。韩国军队每年都要爆出各种虐待士兵致死的丑闻,虐待手段五花八门,每年不堪虐待自杀的韩国士兵都能达到70人。不要谈什么爱国了,跳火坑是不会跳的。于是,与每年军中自杀的士兵人数一样,每年韩国逃避服兵役者也有70人左右。

韩国士兵,很拼很苦

说起韩国年轻人逃避兵役的手法,这些年愈发暴烈,甚至变态——有人不惜自己动刀割掉自己的生殖器(前些年网上流传韩国研究表明“切除睾丸有助于提高寿命和保持健康”看来不是空穴来风……笔者感觉这大概是看《笑傲江湖》看多了吧?还是对中国武侠电影里面的武艺高强的厂公印象太深刻了?);有人割断自己的手指(看来韩国人不止游行示威时才切手指……);更有狠人找别人帮忙,用棍棒敲断自己的肩关节,让兵役部门看看,残疾人还怎么服兵役!(社会,社会……)不得不说,如果韩国人觉得服兵役才算有男性雄风的话,那么这么变态自残逃避兵役的还能算娘炮吗?这真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

韩国士兵,很拼很苦

这些如果太狠,下不去手,还可以装病。比如韩国男性宋承宪当年就曾用假尿液送检,冒充肾病。被人揭发之后,只好硬着头皮去服兵役。还有为了拒服兵役而放弃韩国国籍的,比如男星刘承俊。但这些都不是一般韩国人有机会做的。

(宋承宪)

(刘承俊)

总之,韩国人为了逃避服兵役各种手段都使出来了,但只要做了,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全社会痛斥,甚至星途直接黯淡无光。就像刘承俊,甚至直接被韩国政府禁止入境,跪着求都无法回韩国。这也是韩国虽然演艺界算是花样美男的鼻祖,但那些被称为长腿欧巴的男星们即便有着阴柔的外貌却也很少被称之为娘炮的原因吧,因为真正娘炮的人,在服兵役的时候就被筛掉了。

(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战争史



九月份的CCTV着实火了两把,先是在全国中小学生坐等收看的《开学第一课》时的广告遭广泛吐糟,再是其中请的明星偏女性化引起热议,连新华社和人民网都加入了讨论的行列,还由于观点不同被网友说成是掐架。



这几天看了包括新华社和人民网在内的许多评论文章,不禁有一感受,当我们在激烈争论“娘炮”的表象时,可曾想过这其中深层的社会问题?

对于两个官媒的的观点,个人偏向新华社的观点。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自母系社会以后,一直由男人支撑着家庭,男人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角,承受着更多的社会压力。正因如此,也才形成了男性与女性性格特征中十分明显的不同,粗犷豪爽、果敢坚韧,即男性气质,温柔体贴、文雅娴静为女性特征。即使在女性已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的今天,男女性格特征的不同还依然明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女性化成为主流,怎么不是一种病态文化?



男子女性化之风盛行,不外两种情况,一种是许多人为了出名,为了经济效益去迎合某种审美。对此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但如果连许多引导文化方向的官方媒体也如此,甚至偏离民族文化的精髓,超越底线地盛低俗之风,那怎么不令人担忧?

还有一种情况是现在的确有人已知从性格特征上已经女性化。对此我们可曾想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男孩子会女性化,为什么男子女性化成为更多年青一代的审美观。其实这其中有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大部分孩子竟然都是在一个女性环境中长大。出生后的保姆,幼儿园的老师,现如何连中小学老师男老师都稀缺。即使是有的家庭孩子有家长陪护,也更多的是妈妈。而更因为现在孩子精贵,又不会像过去能自由地成长。孩子们女性化倾向是不是不足为奇了?

有一名网友站在人民网的观点上驳斥新华社评论说,我国古代就崇尚男子阴柔之美。这是极其片面的。是的,古有潘安、宋玉,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长河中,出了几个潘安、宋玉,“物以稀这贵”,不正是这些美男子少,才留下了一点印记吗?我们有哪个朝代是将其作为主流审美观的?

有男子女性化没有什么,但当男子阴柔之美成为主流审美观,甚至让更多的人去“东施效颦”,那决不只是人民网中评论说的多元化的问题,决不只是需要包容那么轻松。

更多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


轻风教育


曾经有女儿激辨过,我说:最烦的就是鹿晗、吴亦凡等人了,一个个娘们家家的,他们拍的电影电视从来不看,而女儿为此和我暗战了好几天。

我是“娘炮”们的坚决反对者,而人民日报则比较委婉: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做为国家的主流大媒体,人民日报嘴下留了情,而在现实社会中,“娘炮”们是真真正正的存在,并影响着一代年轻人,将社会风气带坏。

做为男人,阳刚、健康、帅气、健硕,应是每一个男人追求的终极目标,银幕上的硬汉赵文卓、吴京、张晋、胡军、张丰毅、孙红雷、刘烨、张涵予、段奕宏、邵兵等,他们血性、粗犷,满身有着男性荷尔蒙气息的硬汉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男人无穷的魅力。

在七十年代,我们观看的电影中,郭振清扮演的双枪李向阳、张良演绎勇于炸碉堡的董存瑞、黑三角中雷鸣的公安人员、杨在葆《从奴隶到将军》中淳朴、刚毅的铮铮铁汉罗霄将军、孙道临《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地下工作者,他们才代表了中国男人的形象,哪一个是“娘炮”?

在任何一个时代,试问哪个“娘炮”们能承担起身背钢枪守卫祖国的重任!

哪个“娘炮”们能守住清贫和寂寞,战斗在祖国航天工程的第一线!

哪个“娘炮”们能奋战船台,为我们的海军事业献青春、洒热血!

哪个“娘炮”们忠心肝胆,为保人民群众一方平安,与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做殊死斗争!

哪个“娘炮”们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冒余震、顶台风,弃小家顾大家,于生死而不顾,将生命留给群众,献出宝贵的生命!

哪个“娘炮”们能扎根边疆几十载,守疆卫国,献了青春献子孙,保卫我们的国家和平安宁!

时代需要变革、时代需要正能量、时代不需要所谓的“娘炮”们,让历史的车轮让他们碾于车下,归于尘土。

我们需要社会的正能量,也必须弘扬李向阳、董存瑞、黄继光等正能量,我们不能让“娘炮”们的表现掩盖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的光辉事迹。

不能再让这样的“娘炮”们带坏我们的孩子,不能再让孩子们张嘴小鲜肉、闭嘴小鲜肉,这会带坏我们的风气,影响整整一代人。试问,一个民族没有了刚强、勇气,将不会成为强有力的民族,必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湮没。

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我们将以何种姿态出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让小鲜肉、娘炮们浓妆艳抹、扭捏作态的冲锋陷阵吗?

论战也好,争论也罢,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坚决地将“娘炮”们清除出我们的历史舞台,还我们一个健康的空间。用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建设强大的国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欢迎转发,传递我们的观点。


黎涛微世界


《新华社》与《人民日报》,是我国两大主流媒体,最近在如何看待"娘炮"问题上,都发表了文章,我都拜读了。如果说这是两大媒体互掐,本人认为那倒未必,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表达各自的看法而已。

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娘炮"?"娘炮"属形容词,意思是指男生外貌、性格、动作、行为、心理、表情的女性化,即男人太做作,似女人似的娘娘腔。"娘炮"一词出于台湾一部青春偶像剧《别叫我软柿子》的台词,女主角骂生性软弱怕事的男主角,跟娘们一样。

央视今年播出的《开学第一课》,邀请了一些"娘炮"活跃在荧屏上,对青少年容易造成误导,因此引起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强烈反响,"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娘则中国娘"。观众的想法和看法是对的。新华社顺应民心,从作为一个中国男子汉,应具备什么样的内在气质和外表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了旗帜鲜明的阐述,很提精气神,也很符合时代的总潮流,因而受到了广泛的、高度的好评。

《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虽然也讲"涵养现代社会的男性气质,关键是塑造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但它总的是提倡要包容、要对男性进行多元化审美。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娱乐明星穿着打扮,这是他们的自由,没有人去干预,但必须注意场合。让他们在央视这样大的权威性平台,《开学第一课》这样一档正能量的公益节目中,用娘娘腔的打扮展示在全国青少年面前,能不产生误导吗?观众会没有意见吗?《人民日报》评论中还居然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四大名旦身上体现的优秀男人气质,似乎用来证明男人娘娘腔打扮並不影响其男人气质。殊不知,梅兰芳等四大名旦是舞台展示所需,是为京剧艺术作出贡献,他们平时的打扮是"谦谦君子",但绝不娘娘腔,也绝不把舞台表演搬进日常生活。岂能与如今的"娘炮"混为一谈?

其实,人平时的衣着打扮,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个人素养及生活品味的。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这件事。古人云:冠必正,纽必洁,衣贵洁,不贵华。童䝉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所以,"娘炮"的出现,是一种精神颓废,是一种人性扭曲,是一种不良误导。他们可以在其私人空间陶醉,切不可在公众场合"炫耀"!




玉堂行佛人


关于娘炮,新华社的观点是: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娘炮的人设正在毁掉年轻一代人的榜样。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而人民日报的观点则是: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娘不娘不是从外貌判定,而品行。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更何况开放的社会讲究多元化,我们应该尊重多元化的审美。

这两种观点,都有相当支持者。

说实话,现在确实是娘炮之风盛行,电视剧,电影以及娱乐节目,都充斥着小鲜肉,在社交媒体上,小鲜肉的人设正在成为青少年最为追捧的偶像。这种现象到底会不会让未来年轻的价值观扭曲呢?

这很难说。

早些年我们的青年偶像是战斗英雄,是雷锋,是王进喜,再往后,我们的偶像是歌星,影星,周杰伦、王菲、谢霆锋、李连杰、成龙、刘德华等等,现在年轻的偶像是鹿晗,蔡徐坤、吴亦凡。虽然娘化严重,但发文批判就能解决问题吗。一个时代年轻人喜欢什么,追求什么,不是平白无故的,一定是跟教育有关,跟社会有关,跟风气有关。这些小鲜肉的成长,被包装也是为了迎合当下人的口味,所以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这才是发人深思的。

换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选择偶像的自由,有自己喜好的自由,如果因为喜欢娘炮就被禁止,被抨击,那这是社会自由的退步。央媒有引导舆论的责任,但没有禁止的权利。

所以,观点激辩可以,但不要越位,不要认为的去干预。这才是一个现代社会该有的自由状态。


跳球


作为党报,《人民日报》这样公开的支持伪娘,我不敢苟同,我真看不出来那些娘炮有多少内涵。重品质,那何为品质?娘娘的品质?讨论也好,辩论也罢,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但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引领和引导的效果,这样坚定地选边站是否合时宜?你们想把年轻一代引向何方?我支持新华社的立场和观点!


卸甲归田09


支持新华社!现在虽然是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但主流价值观绝对不能例置。改开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就道德风尚而言,没有变好,反而在加速滑坡,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按照小平同志的评判标准,改开已然失败(贫富分化、道德沦丧、民心涣散)。人民日报作为党国喉舌,却逆主流价值观而动,以开放多元包容为幌子,公然为腐朽文化站台,很让人怀疑其舆论阵地是否已被第五纵队占领。现在中国社会的种种乱象,其背后都有第五纵队的影子。作为西方敌对势力的马前卒,他们披着专家学者的外衣,混入国家各级要害部门,大肆宣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及时行乐娱乐至死,今朝有酒今朝醉,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为富不仁无耻炫富等丑恶现象,用腐朽靡烂的精神鸦片来麻醉劳动人民,妄图再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末日场景,扼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现在的“盛世”只是假象,国运早已危如累卵。国人再不警醒,必将坠入万劫不复之渊!


国际反喷子联盟秘书长


娘炮由来已久了,自从春哥硬气了一回,之后就是娘炮当道,荧幕一直阴郁之气,阴盛阳衰。

一大群小鲜肉常年霸占着大小荧屏,幸好现在不看电视了,否则忍不住要吐。

引爆对娘炮的批评还是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当天一大群小鲜肉群魔乱舞,加上13分钟的广告,彻底把大家激怒了。

由此引发了大众对娘炮的一致抨击。也因此引起了两大央媒的互怼。


新华网发文抨击娘炮

人民日报回怼

今天早上,人民日报又怼新华网了

输了就输了,承认嘛,你不是说包容吗,这样怼来对去,像是包容的样子?!

感觉也是输不起啊。

就连波波也出来支持新华网了。

是的,娘炮,走开!!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支持的是一种正能量和价值观,大大说了嘛,只有民族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

一些娘炮,浓妆艳抹的,能希望他们保家卫国?


蒋军


这是自由民主社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 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很重要 让大家集思广益 解决问题和矛盾 但当然一定在宪法 法律法规的规定内


John-John


最近坐地铁过程中看到两张广告海报留下印象,一张是蔡徐坤的,另外一张是王菊的,可能王菊已经被大众忘记了,她在公众层面最高光的时候很可能也就是那一个星期的王菊热了,而蔡徐坤可能是当前最为火热的流量明星。王菊和蔡徐坤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近一年来的选秀节目为大众所熟知。


两人的广告风格也完全不同,王菊的广告还是在呈现一种独立,而蔡的广告则完全是一种娘的风格。注意,娘是中义词,只是对一种社会气质的描述。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这次对“娘炮”的评论,也是对公众关注问题的一种回应,前者明确对娘炮表示了担忧,后者则表示对娘炮也要有所宽容,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冲突。

男性,特别是流量男性明星越来越“娘炮化”,并不是当前才有的现象,只不过这几年这个现象日益突出,一直到了前几天《开学第一课》里面的几个娘炮式男明星,引起了大量家长的担心,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那样。

无论是男女的天性气质的分别,还是社会的整体气质气氛,社会的整体男性气质还是更应该阳刚一些,男性就应该有男子汉的气概。

你觉得现在男性娘炮化严重吗?你觉得需要改变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