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英雄第二十篇·附屬勢力·沛縣豪傑·汁邡侯·雍齒

沛縣,屬於秦時泗水郡。泗水郡,又稱四川郡,而關於它的郡治嘛?

按照《讀史方輿紀要》第一卷《歷代州域形勢》中所載:

泗水今南直徐州、鳳陽府泗州、宿州,淮安府邳州,皆是其境。郡治沛,今徐州沛縣也。漢中今陝西漢中府及湖廣鄖陽府。

在這裡,雖然作者顧祖禹將沛縣作為了泗水郡的郡治,但就筆者看來,這一點很不靠譜,為何?

因為按照《史記·高祖本紀》中的記載,劉邦於沛縣起事的時候,從頭到尾所遇到的最大反對勢力,都是沛縣縣令。而如果說,當時沛縣是泗水郡的郡治,那麼,何以只出現一個沛縣縣令,而無泗水郡太守呢?

何況,如果沛縣是郡治,那麼按照當時秦帝國時期的情況,泗水郡之郡尉也應該在這裡,由此,泗水郡至少有大半的兵力都會佈防在這裡。如此,在當時那麼個情況下,少說一個郡也得有個幾千人的軍隊吧,所以,這是劉邦那一百來號的人就可以打的下來的嗎?

故而,應該說,沛縣只是泗水郡的下屬的普通小縣。

如此,說完沛縣的基本情況,就要說當時在沛縣內部所存在的勢力分佈情況了,當然,也和本文的主角雍齒有關。

按照目前看來,沛縣除了那個不知名的縣令之外,大體的勢力分佈,就是蕭何曹參為首的官方屬吏集團,以及王陵和雍齒為首的地方豪族勢力集團,再就是新遷入沛縣的呂氏集團了。而劉邦的角色於當時的局勢來看,他的勢力很顯然是比不上這三者的,但是,因為劉邦的背後是豐邑劉氏集團,故而,他和這三方的關係事實上都非常好。

而再看這三方的關係。如呂氏集團中的呂太公,如史書所記: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史記·高祖本紀》

先不說呂氏家族的本身實力,單單是這裡的記載,就至少說明了一點,呂氏家族和沛縣縣令的關係非常好,而這也是呂氏家族能夠入主沛縣的根本原因。

而後再看這一點:

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史記·高祖本紀》

當呂氏家族遷入沛縣的時候,正是沛縣縣令設下大宴,而廣邀沛縣內的豪傑大族之人前來拜謁呂氏。所以,這都可以說明呂氏一族和沛縣縣令的特殊關係。

而蕭何和曹參所代表的縣令屬吏集團自然本身就是依附於沛縣縣令身上。

所以,說到底,實力本身最強卻最被壓制的,反而是王陵和雍齒所代表的本土大族勢力了。

那麼,劉邦呢?從現在的史書記載看來,劉邦確實是那個時候沛縣最特殊的一個人。

一方面,劉邦和蕭何曹參等縣令府屬吏等人的關係非常好,這一點有史為證: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史記·蕭相國世家》

從開始之時,劉邦便有幸結識了蕭何,並一直受到蕭何的尊重和保護,所以,劉邦和蕭何的關係自然不必說。

另外一方面,劉邦和王陵雍齒等沛縣大族的關係嘛,雖然不如蕭何,但也是有明證的:

王陵者,故沛人,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史記·陳丞相世家》

王陵,沛縣人,為沛縣豪族之人,劉邦身份低微時,曾經認王陵為自己的兄長。由此,劉邦就和沛縣豪族的關係也有了。

最後呂氏一族,就更不要說了。呂太公把自己的女兒都嫁給了劉邦,這關係,自然是沒的說了。但是,關於呂太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邦這一點,筆者又有了別樣的看法。

雖然很多人也有看法說,呂太公嫁女兒其實並不能說明什麼,畢竟連樊噲那種人也能娶了呂太公的女兒,所以就以此證明呂太公將女兒嫁給劉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但是,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有一點是我們無法解釋的,那就是下面的記載:

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史記·高祖本紀》

在呂太公提出要將女兒嫁給劉邦的時候,如其妻子反問其的,沛縣令和你關係如此之好,卻求而不得,可你現在又為何要將其嫁給劉季呢?

雖然很多人都說這是呂太公相術高明,但是,請記住,上面他的妻子說的這番話正是在呂太公說完對劉邦的面相的看法後,反問呂太公的。無疑,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的妻子對於他的理由很顯然是不滿意的,而現在人人都知道呂家能在沛縣立足是靠著沛縣縣令,但是如今在拒絕了沛縣縣令後,卻公然將女兒嫁給劉邦,這不是打沛縣縣令的臉嗎?而這些,呂太公作為一個大家族的掌門人,他不可能不清楚這些。

所以,在呂太公決定將女兒嫁給劉季的時候,至少有三點是可以確認的:

其一,此時的呂家在沛縣已經立足,不需要再完全靠著沛縣縣令了,而已經有能力應付一切了,所以才不需要忌憚沛縣縣令的報復。

其二,也是建立在第一點的基礎上,那就是事實上在反面上說明了沛縣縣令在沛縣的掌控力並不是很強,所以這也才是呂太公敢於如此做的原因。

其三,劉季這個人,在當時的沛縣,雖然地位看起來不是很高,就只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但是,因為其人和沛縣各方面勢力的複雜關係,所以此人能夠進一步穩固呂家在沛縣的地位。

由此,呂太公真正將女兒嫁給劉邦的原因就很明顯了。也就是說,在呂公剛來沛縣的時候,以為沛縣縣令能夠掌控一切,所以就藉著他的勢力進入了沛縣,然後才發現,各方面勢力錯綜複雜,根本不是一個外來的縣令能夠把控的。而劉邦這個人,一方面其有著豐縣劉氏一族的背景,另外一方面其人的特殊能力也讓其能與多方勢力都保持一個很不錯的關係。而這些,正是呂家此時需要的。

同時,再根據上述這些內容,基本上也就可以分析出在沛縣起義時,劉邦能夠成為沛公的來龍去脈了。

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史記·高祖本紀》

其實,劉邦的那一百來號人,在奪取沛縣的過程中作用並不大。真正的關鍵還是如上述記載中的這一段,在劉邦將帛書射入沛縣縣城後,正是沛縣父老合夥幹掉了沛縣縣令,由此才贏取了沛縣起義的勝利。

事實上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沛縣縣令的力量真的非常弱小。那麼,這裡群起而攻擊沛縣縣令的父老們,又會有些誰呢?很顯然,無外乎就是筆者剛才分析到的那三方勢力。

由此,那麼選擇劉邦為沛公就是很必然的了,為何?

因為三方勢力雖然是以王陵和雍齒為首的本土大族集團實力最強,但是奈何劉邦和蕭曹呂家的關係非常好,所以,三方應該是達成協議,共同推舉劉季暫時代為領導。換言之,其實劉邦在此時成為沛公,很有可能就只是他們隨便推出來的一個代理人,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領袖。

那麼,這裡就要說到本文的主角雍齒了。

齒故沛豪。《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雍齒,是沛縣豪族之人。

以善雍齒。《史記·陳丞相世家》

這四個字是太史公在記錄王陵這位沛縣豪族之人的時候,特意標註的,意思就是雍齒和王陵的關係很好。

由此,以上兩點記錄,正是筆者在前文中將王陵和雍齒同時作為沛縣本土豪族勢力的原因。

而在史書中,第一次記錄雍齒上場,則是下面這一條記錄:

秦泗川監平將兵圍豐,二日,出與戰,破之。命雍齒守豐,引兵之薛。《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於沛縣起兵後,可能因為沛縣的城池守備情況不好,也可能是為了和豐縣劉氏一族合兵一處,故而便帶領主力駐守豐邑。然後,這裡的郡監平,應該就是指的泗水郡主掌監察的郡御史平,他隨即便領兵包圍豐邑。

而後,劉邦就是帶領主力出城與之激戰,大勝,秦軍遂退往薛縣。於是,劉邦便令雍齒和豐縣子弟守城,自領大軍出征。

結果,就發生了劉邦這輩子都難以忘懷的豐邑兵變事件。

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即反為魏守豐。《史記·高祖本紀》

很顯然,從這裡的記載可以看出,雍齒作為沛縣豪族,其實一直以來都不爽劉邦,更是從未想一直歸屬劉邦。所以,在魏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便舉全城而降之。

事實上,不光是雍齒一個人,連同劉邦的那個大哥王陵也是一樣,如下面的記載:

陵本無意從高帝。《史記·陳丞相世家》

沛縣那些本土豪族,其實從一開始就不願意一直留在劉邦這個豐邑人麾下。最初那是沒辦法,但是後來,誰又真正甘願久居人下呢?而王陵只是沒有雍齒做的那麼絕,但是,這隻能說是沒有給王陵機會,不然,誰又能肯定王陵不是第二個雍齒呢?

而雍齒呢?雖然剛才的記錄中,貌似豐邑兵變就是雍齒一個人的問題。但是,事實上,劉邦卻很清楚,這又怎麼可能是雍齒一個人的問題呢?

沛公怨雍齒與豐子弟叛之。《史記·高祖本紀》

說到底,真的沒有人比劉邦更清楚雍齒叛變的原因。以劉邦的聰明,他又怎麼可能不知道其中緣由呢?而劉邦之所以讓雍齒守城,也就是希望用雍齒沛縣豪族的身份和自己本族的豐邑勢力形成一個平衡,以免自己出外時他們生亂。但是,如劉邦這裡怨恨的,很顯然是自己判斷失誤,不光是雍齒不願意歸屬自己,就連自己的本族豐邑子弟都不願意歸屬自己。

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劉邦本身的實力太差,故而,沒有人真把此時的劉邦太當回事。

但是,誰又能想到劉邦會東山再起呢?

此後數月間,劉邦便帶領著那支無家可歸的孤軍,轉戰四方,投奔多方豪傑,居然真的就鬼斧神工般的拉起了一支上萬人的軍隊,並向豐邑殺來。

而這件事的最後結果,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只是說,雍齒奔魏,而沛公則又重新拿下豐邑。但是,根據筆者看來,應該是豐子弟看到此時的劉邦已經羽翼豐滿,所以便選擇主動和談了。故而史書在這裡也就沒有再記錄最終結果。

那麼,雍齒呢?

以趙將前三年從定諸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這裡的前三年,就是秦二世三年,也就是大秦帝國存在的最後一年。以趙將,按照史書中的記載,劉邦在間接上也策應過鉅鹿決戰,所以,應該就是劉邦在參與趙國之戰時,偶然情況下和雍齒遇到的。但是鑑於當時實際情況,再有就是王陵的說情,所以雍齒就又重新迴歸了,而劉邦也就沒有在當時對其做任何實質性的處罰。

可是,這不代表劉邦就忘掉了。

六年三月戊子,肅侯雍齒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六年三月戊子日,雍齒受封汁邡侯,食邑兩千五百戶。

這裡雍齒能夠被封侯,說來也是有一段爭議的: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史記·留侯世家》

這裡所說的是漢六年一月之前,劉邦只封了大功臣二十幾個人為侯,於是便引起了很多人還未封侯之人的非常不滿。事實上,筆者也數過,此前劉邦一共只封了二十九人為侯。所以,按照功侯表最後確認的那一百四十三位封侯的數量來看,很顯然只是封了一小部分。

所以,就因為這樣,便引起了公憤。於是,劉邦便和張良商議,張良便提出需要分封一人來穩定人心,並藉此告訴那些人,不是不封了,而是漢庭還沒對他們的功績核算完備。那麼,該用哪個人作為樣本呢?

如張良問劉邦的話: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問道,陛下您平生最憎恨的人是誰呢?這個人還必須是大家都所公知的那個人。

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回答道,當然是雍齒了,他曾經反過我,屈辱過我,我本想殺之,但奈何,因為他的功勞太多,故而不忍。

留侯曰:“今急無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遂道,那就先封雍齒為侯以告知諸臣,如此,大家見到雍齒封侯了,那就沒有人再擔心自己不會封侯了。

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史記·留侯世家》

於是,劉邦便聽從張良的意見,分封雍齒為汁邡侯。而後,劉邦便令丞相會同御史大夫加快核算其他功臣的功績,以便繼續進行分封。

所以,在事實上,雍齒也算是剩餘那一百來位功侯中第一個受封的人,而他受封的原因,也就是因為如此。

但是,通過上述描述,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看出,雍齒在滅秦及回攻三秦進擊項羽這期間,也定然是立下了不小的功績。所以,被劉邦即使是作為樣本,也依然要分封兩千五百戶那麼高的食邑。事實上,之後那一百來位功侯,食邑能超過雍齒的,真的也就屈指可數了。

當然,更要肯定的是,雍齒其人的勢力雖然不強,但也還是有一定規模的,因為後期是有一位功侯明確標識就是雍齒的下屬。所以,這更證明了雍齒其人在漢庭中的特殊性。當然,也能從側面看出劉邦對待局勢的把握程度上,確實是理性至極,哪怕是對待自己最恨的人,也決然不會意氣行事。

不過,也算是雍齒命好,也就他遇到了劉邦,要是遇到了其他君主,別說是封侯了,就是能不受折磨的死去,估計都是困難的。

好了,關於雍齒的內容分析,差不多就到這裡了,下面就再說一下雍齒的最後吧:

三年,荒侯巨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孝惠帝三年,雍齒病逝,漢庭為其諡號肅侯。其爵位由其子雍巨繼承。

肅,執心決斷曰肅。《逸周書》

可以看得出來,漢庭最後對於雍齒的諡號,也沒那麼差,還算是可以,肅侯,不褒不貶。

所以,其實這裡也能從側面看出,當年豐縣兵變後,雍齒也並未對劉邦的家人呂雉和其兒女實行過迫害。不然,就算是劉邦不殺他,那惠帝和呂后又豈能容忍他活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