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俾斯麦带领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时候要把奥地利排除出去?

Liona·Lh


德国统一战争靠的是战争和外交,而不是一张嘴随便一说就行了。普鲁士之所以能统一德国是在俾斯麦谨慎布局下才获得的成功,对俾斯麦来说吞并奥地利是个烫手又太艰巨,得不偿失的任务,况且即便是他也做不到。




首先体现在国家构造的理念上。当时的普鲁士已经是日耳曼人占主体的国家了,而反观奥地利,作为一个民族大杂烩的帝国,其境内斯拉夫人口(包括西斯拉夫的波兰和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等民族)是日耳曼人口的两倍,此外还有数量不容小觑的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人。

而俾斯麦尽管其本人最初是个极端保守主义者,非民族主义者,但是在19世纪民族主义国家理念盛行的风潮中,他也不得不顺应了国内民族主义分子和资产阶级的要求,并且利用了他们的力量促进了德国的统一。而这样的德国很明显消化不了奥地利,还有他境内庞大而不安分的非日耳曼民族。

而通过后来的事实,也可以发现,奥匈帝国为了团结国内各民族力量,将他们吸附在帝国枯朽的大树上,不得不从财库中支出一部分用于建设更多的优良工作岗位,小心翼翼地安抚着国内其他民族的不满情绪,浪费了很多完全可以用在国防建设上的钱。再者,语言的复杂对于军队的作战效率也是个大问题,像奥匈帝国军队那样建设(军官指令下达不通畅,士兵缺少配合),根本就和普鲁士高动员效率,灵活作战的思想背道而驰,


(七年战争中的普鲁士军队) 也就不会有后来闪击战和高度推进装甲部队的出现了。

其次就是当时客观的国际形势不允许,普鲁士能够统一德国各邦已经是个大变故,是打破其他列强控制的一招险棋。这就是他为什么在普奥战争后,和奥地利缔结了那样对战败国来说最不屈辱的条约,从而节省实力来对抗法国。


统一的德国已经破坏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吞并奥地利,奥地利人骄傲的自我定位对于国家稳定是个问题,并且随之而来必然是要和俄国在巴尔干争霸,继承奥地利的疆域也会继承它的利益争夺和他的敌人,将德国推入斗争的顶点,这是俾斯麦不愿意见到的。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希望能低调发展,转移列强在中欧的注意力。

俾斯麦是个务实的人,他不好大喜功,不贪恋吞并奥地利的光荣和威望,他信仰国家利益主义,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

至于后来为什么没能,一战后的奥地利就被禁止和德国魏玛共和国合并,而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将德奥合并后展现出的力量就足够让其他国家心悸不已了。


直到1955年签订《奥地利国家条约》之前,奥地利都是由同盟国和苏联占领管制的,

该条约在还给奥地利国家主权的同时也明确限制了奥地利发展军事力量以及法西斯组织的非法性,禁止在经济和政治上同德国合并,这才有了今天的奥地利第二共和国。

不光是奥地利,曾经的但泽,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曾经的柯尼斯堡,今天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其实都是国家利益至上主义的产物。


大唐安西节度使


在当时来讲,俾斯麦做出这样的决策是让人非常奇怪的,当时普鲁士上下都想把奥地利彻底拿过来,最起码要把神圣罗马帝国的王都维也纳拿到手中,不然德国皇帝的面子很难照顾到!但是俾斯麦当时力主停止进军,而与奥匈帝国签订协议,最后结成了兄弟之盟。

俾斯麦应该讲还是一个比较审慎的政治家,他清楚的看到了普鲁士吞并奥地利的后果!也许英国和俄国对于普鲁士吞并其他的邦没有什么太大意见,但是如果普鲁士想统治整个中欧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那个时候英国和俄国一定会进行干涉,而这对于普鲁士来说将是一场灾难,普鲁士有可能会在英国法国俄国的共同干涉下被打回原形,德国统一的希望会被完全消灭!不能因小失大,所以俾斯麦决定见好就收,历史也证明,他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以当时普鲁士的国力,根本不可能这跟这三个国家抗衡!


帝国历史观察者


俾斯麦全名叫“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在德语中,名字里带“冯”的都是贵族,凭借俾斯麦的聪明智慧,是必然要排除奥地利的。

俾斯麦带领普鲁士统一时,奥地利还是叫奥匈帝国,下图绿色区域就是奥匈帝国面积。德意志统一时,奥匈帝国和普鲁士都想占主导权,通俗一点就是,奥匈帝国和普鲁士都想把其他说德语的地区占领为自己领土,自己完成统一,于是普鲁士和奥匈帝国发生了普奥战争,普鲁士把奥匈帝国打败了,于是德意志统一进程就由普鲁士主导了。

俾斯麦也不可能把奥匈帝国也统一进来,普鲁士统一的地方都是说德语的地区。奥匈帝国总人口5000万,但日耳曼人口才占23%,也就是有4000万左右的不说德语的人口,如果都统一进来,德国就不是德国了,要知道现在德国也才8000万人口。民族问题最后也导致了奥匈帝国的解体。

奥匈帝国解体后,德国为什么没有把奥地利吸收了呢?因为英法不同意,虽然希特勒强行把奥地利并入进来,但最后还是失败了,现在德国主导欧盟,英法更不会同意德国和奥地利合并了。


上丞工作室


真正的国际大战略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外交家,除了要抓住时机,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的败亡,一定是没有把握好度。比如日本,吞并东三省国联拿他没办法,但是如果想吞并中国,必然会受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反对。拿破仑打俄罗斯,希特勒打英国和苏联都是这样。人心不足蛇吞象。

在当时“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的方案上,俾斯麦果断的选择“小德意志”,对德国而言,奥地利毕竟是大国,哈布斯堡王朝在这里有多年的经营,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等民族成分复杂,并不是一个好啃的骨头,君不见东德、西德的治理成本。而且德国一旦占领奥地利,必将成为欧洲第一强国,改变大陆均势,引起法国、俄国和英国的干涉,德国的统一和复兴战略很有可能被遏制。


青年史学家


这个问题问得好。上大学和读研时讲到德国统一的大德意志道路(包括奥地利)和小德意志道路(踢出奥地利),我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俾斯麦非要把奥地利撵出去,甚至为此发动了1866年的普奥战争,我后来自己看书做研究才理清楚的这个问题。具体有这么几条。

第一,奥地利对统一德国不感兴趣。奥地利经济不发达,缺乏追求统一的经济动力。而推动德国统一的一股重要力量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对统一民族市场的要求,这股力量在普鲁士体现得最明显,所以才会产生以它为核心的关税同盟。另外,奥地利还有很多非德意志居民的领地,如捷克,匈牙利,这些地方加起来面积人口远远超过奥地利大公国本身,它们怎么办?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祖传领地,丢了肯定舍不得,不丢又与德国统一的依据民族自决选择相违背,在一个统一的德国里面长期存在大量的斯拉夫人、马扎尔人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如果包括奥地利,普鲁士就不可能是统一德国的核心、主体了。普鲁士王国的前身勃兰登堡—普鲁士原本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算是皇帝的手下(帝国皇帝基本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担任),1701年才获得国王的头衔,这是皇帝为了表彰选侯腓特烈三世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出兵8000人支持帝国。但是,皇帝只给了他一个King in Prussia的名号,翻译成中文是在普鲁士的国王,并不适用于其他领地。普鲁士虽然是选侯的地盘,但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而皇帝并不愿意在帝国内部多出一个国王。从18到19世纪,普鲁士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一直在奥地利之下。1848年,德意志的很多邦国爆发革命,统一是这次革命的首要任务。各邦国代表在法兰克福组成了全德意志议会,选举普鲁士国王为统一的德国皇帝,但是,普王最终在奥地利的压力下让步,统一一事流产。这表明,有奥地利在,德意志的核心就不可能是普鲁士。

第三,一个包括奥地利的统一德国在欧洲中部出现,这是欧洲其他大国断然不能接受的。说实话,就是小德意志道路的统一在当时都是奇迹,一是当时大国普遍低估了普鲁士的潜力,待打败法国最终统一时,已经是既成事实了,失去了干涉的最佳时机。二是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破坏了大国之间的协调,大国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协商采取一致行动。俾斯麦在这一有利的环境中左右逢源,发挥了他高超的外交手腕儿,顺利摆平俄法英三个大国。

不过,俾斯麦虽然把奥地利踢出德意志,但并没有趁胜利进军维也纳,让奥地利割地赔款,他的理由是:我们应当避免使奥地利遭受严重创伤,避免不必要给它留下长期的痛苦,致使其切望复仇。后来两国还结成的同盟。


进击的女武神


从1864年到1871年,普鲁士王国为了完成德意志的统一连续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场王朝战争,摆平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国内外势力,在普鲁士王国主导下建立了德意志帝国。这其中1866年发生的普奥战争就是一场决定统一的德国是由普鲁士和奥地利谁领导的战争,最终奥地利战败丧失了对于德意志诸邦国的影响力,被排斥在德意志帝国之外。德意志帝国不吸收奥地利是出于当时的现实考虑。

1、奥地利领土范围过于巨大,普鲁士吞不下它。当时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顶尖家族之一,通过战争、联姻等手段建立欧洲霸权,占有了庞大的领土。到1866年的时候虽然连续遭遇打击,领土大面积缩水,但是依旧掌控有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在内的67万平方公里领土。而整个德意志帝国被普鲁士统一的部分才有54万平方公里,强行吞并奥地利只能消化不良。

2、让奥地利加入德意志帝国,会影响普鲁士对于帝国的掌控。德意志帝国是由27个领地构成,并不是普鲁士统治一切,普鲁士仅占有领土的2/5和人口的2/3,只是因为普鲁士拥有最强大的力量所以普鲁士国王才成为帝国皇帝,但是如果其他领地一起反对,德皇也受不了。

这种情况下一旦奥地利加入德意志帝国就会形成两个领导核心,造成国家分裂。因为普奥战争虽然奥地利战败了,但是在资历、威望、统治正统性上,奥地利是远超过普鲁士的。在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前,德意志曾经有过两次形式上的统一,一次是神圣罗马帝国,一次是德意志邦联,这其中的主导国家都是奥地利,说句不好听的话普鲁士国王一家最早都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封臣。

3、欧洲外交形势不允许普鲁士吞并奥地利。实际上在普奥战争之前,欧洲各国没人相信普鲁士能击败奥地利,因此在普鲁士宰相俾斯麦进行外交攻势孤立奥地利的时候,沙俄、法国因为和奥地利有势力范围纠纷乐于见到奥地利被削弱,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只要欧洲大陆不出现霸主就不插手,意大利和奥地利有领土纠纷与普鲁士结盟,说白了欧洲各国希望普鲁士和奥地利两败俱伤,不希望看到德国统一。

开战后普鲁士凭借优秀的战略战术、密集铁路网快速部署兵力以及新式武器的强大威力,仅用7个星期就击败了奥地利军队,再加上宽松的停战条约使得奥地利迅速认输,才没给法国、沙俄、英国插手战争的机会。如果普鲁士想要吞并奥地利必定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事,那么欧洲其他国家一定会插手阻止德国统一,毕竟没人希望看到欧洲中部崛起一个强大的新国家。


当狗容易做人难


在当时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可是气势汹汹的要攻入维也纳,占领奥地利,但在俾斯麦的劝说下,强烈主张议和,并让太子一同劝说,才勉强让威廉一世把宝剑收回剑鞘。是什么让这位铁血宰相放弃将奥地利收为己有呢? 这出自他的外交策略和政治考量,并没有让他头脑发热。首先,俾斯麦不想过分打击奥地利,强行占领奥地利会伤害奥地利人的心,就算占领了奥地利也不利于以后的管理,增加不必要的困难。其次,占领奥地利可能会有一定的利益,但并不一定有利于治理。哈布斯堡家族对这个国家的影响根深蒂固,再让他们屈服于别人的统治,管理起来会有很多困难。民族也很复杂,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斯拉夫人的数量更是德意志人的3倍,这对于德意志联邦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使得俾斯麦坚定不移的要把奥地利踢出德意志联邦。


奥国那些事儿


普鲁士与丹麦之间的战争结束以后,奥地利勾结巴伐利亚、萨克森等德意志内部邦国攻击普鲁士,双方为争夺整个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而爆发战争。

当时整个德意志地区大部分的邦国都支持奥地利,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普鲁士大获全胜。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小德意志”的忠实维护者,他认为奥地利这个庞大但是民族众多的帝国,如果成为德意志的主导,对于德意志来说,就等于背负了巨大的累赘。

所以普鲁士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奥地利纳入统一德意志的计划之中,所以在战争以后直接将奥地利从帝国版图中给踢了出去。

最终,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中宣告诞生。而被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抛弃的奥地利,逐渐形成了东南欧的又一大强国,就是著名的“奥匈帝国”。


澹奕


这和俾斯麦个人的外交策略、政治考虑以及与对威廉一世的劝说有关。

首先,在外交策略上,俾斯麦不想过分打击奥地利,伤害奥地利人的感情对于日后与奥地利的关系没有好处。他就告诫头脑发热的总参谋部,“普军得意扬扬地进入敌国首都,自然会给我们的士兵留下愉快的回忆”,但“它将会在奥地利的自尊心上留下伤痕……在我们未来的关系中增加不必要的困难”。他认为如果战争继续拖延下去,法国将进行干涉和袭扰。或者如果在被征服的奥地利境内发生革命的话,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计划将被打乱。所以俾斯麦个人强调要与奥地利谈和。

其次是政治考虑,占领奥地利可能会有一定的利益,但并不一定有利于治理。哈布斯堡王朝这个庞大的中欧国中其斯拉夫人数量几乎是德意志人的3倍,在俾斯麦看来,“这是一个容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的沉重包袱”。所以俾斯麦强烈主张不担负起这个包袱,而是选择用宽厚的条件让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

最后还在于俾斯麦这个铁血宰相怎样与德皇威廉一世去商谈、博弈。当时的威廉一世气势汹汹地想要占领奥地利、攻入维也纳,书写辉煌功绩。然而,俾斯麦强烈主张议和,俾斯麦还让王太子对威廉进行劝告,二人一同相劝的压力下,普王才勉强“插剑入鞘”,放弃攻维也纳。威廉一世写道,“因为我的儿子附和首相的意见,我不得不痛心地在维也纳的大门口,在军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之后逆来顺受,接受如此耻辱的和约!”


国家人文历史


纵观欧洲近代史,在外交上有大格局大视野的战略家不多,而俾斯麦就是其中一个,他的战略眼光不仅仅是在1866年普奥战争中制止普军总参谋部趁机进军维也纳的打算,要求尽快与奥地利和谈,以相对宽容的条件结束普奥战争。

不为人所知的是,俾斯麦1870年普法战争后主张不要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因为德国割让法国视为本土的阿尔萨斯-洛林,会导致法国一直敌视德国,对德国在欧洲的地位非常不利。但是普军总参谋部认为,割让阿尔萨斯-洛林有助于巩固德国西南边境的国家安全。最终,总参谋部的意见占了上风。

结果,历史演变证明,俾斯麦的预见是对的。复仇主义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生根发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成了当时法国上下军民共同愿望。一战前英法俄三国协约国集团的组建,都和法国复仇有关。

在击败法国而统一后,德国国力一举超越法国和俄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但俾斯麦并未因此膨胀。俾斯麦希望能够不再有对外战争,以便德国休养生息,培养国力。一方面,他深知欧洲权力平衡之道,为了维持了殖民霸主英国的关系,避免掠夺殖民地刺激英国。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法国复仇,孤立法国,在东方和奥匈帝国和俄国缔结三帝同盟,避免德国两线作战。即使后来单独和奥匈帝国签订《德奥同盟》,也和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以稳住俄国。可惜,俾斯麦孤立法国,拉拢俄国,不刺激英国的国策没能传承下来,他下台没多久,法俄就达成协约,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综合以上,俾斯麦放弃进攻奥地利不是偶然的,是他一直以来谨慎不张扬,不和强国结仇的战略思维的体现。

他的目标是统一德意志,但深知统一德意志必然会带来欧洲权力格局的变化,因此尽量避免炫耀武功。如果进攻奥地利,不但无助于统一南德四邦(为了自保而倒向法国),反而可能引发英法俄列强的警觉。

何况奥地利帝国领土广大,包括匈牙利,克罗地亚,罗马尼亚。普鲁士很难短期内将其征服,反而有可能树立一个敌人,或者长期陷入普奥战争中。这都违背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