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于谦为什么会被处死?

风清影竹5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为官清廉,才华过人,一生以拯救民族、国家命运为己任,《明史》赞其 “忠义英烈,与日月争光”。

于谦被处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主要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

一、北京保卫战时得罪了英宗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刺首领也先大举侵犯边疆,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不久在土木堡被俘。于谦等人从国家大局出发,拥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景帝),稳定了政局。

也先挟英宗威胁京师,形势岌岌可危。面对也先的要挟,于谦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接受也先的苛刻条件,迎回英宗,一个是以战迫和。于谦从国家大局出发,选择了以战迫和,并亲自督战,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迫使也先求和,并同意归还英宗。

于谦这样做,大局是顾了,可分明是置英宗的死活于不顾啊,自然是把英宗给得罪了。

我们都知道绑票这回事。一般人绑票,无非是绑亲儿子,很少有绑亲媳妇的。说话儿子小时候喜欢玩枪,玩得兴起,突然掂着我的衣领向他爹喝令:姓苏的,我绑了你老婆,快拿钱来赎。没想到老公回的是:拜托你把她撕了票吧,我倒给你一毛钱可好?儿子一听,泄了气的皮球一般,就把我放了,以后再也不玩这游戏了。我当时眼看着绑贼无辙,心里那个痛快,扭头一想,靠,原来我在老公眼里,一毛都不值呀。也先这次绑票,乃是绑了个大皇帝,打死他们也想不到,于谦这边的反应跟我老公似的。别说撕票了,你会撕个老白菜梆子么?

二、恃才自傲,“视勋旧国戚若婴稚”,得罪了同僚。

英宗在土木堡被俘,郕王命群臣商议战守事宜时,侍讲徐珵认为应当南迁避难,于谦马上严斥“言南迁者,可斩也”,并将其赶出了朝堂。既然是郕王令大家商议,你凭什么如此霸道?你的是战略,别人的就不是?你的战略是正义,别人的就是邪恶?延伸到清朝,主战是爱国,主和就是卖国,这种把战略技术上升到政治立场的二逼思维,直接败坏了中国的历史与历史路径。

这是宏观方面。微观方面,于谦的二逼思维,也把徐珵彻底得罪了,使其成为了后来夺门之变的主谋,也是将于谦送上断头台的主谋。“言南迁者,可斩也”,那二逼也可斩也,或者,言“言南迁者,可斩也”者,可斩也!

大将石亨受于谦荐举而得重用,对于谦充满感激之情,好心向朝廷举荐于谦之子,于谦不仅不承情,反而向皇帝上书斥责石亨这是“顾私恩”——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风亮节,不惜出卖亲,这咋让我联想起了为了向组织表示忠心而出卖、举报、揭发父母亲人的红某兵行为呢?石亨当然不傻,从此将于谦踢出了朋友圈。

在平时与他人共事时,也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看法,只能对其表示“叹服”。对皇帝派来监军的太监同样不放在眼里。在他眼中,别人都是婴稚。用现在的概念,都是巨婴哈,就他一个成人。

三、过于理想化,待人过苛。

在那个时代,官员们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可作为“救时宰相”、在北京保卫战中功勋卓著的于谦却是个另类,加官进爵,不要,给双俸,不要,给豪宅,不要……你是大功臣,这也不要那也不要,让大家怎么办?大家也跟着不要?

景泰二年(1451),卫颖等军官遭弹劾,朝廷宽宥了他们,掌军的于谦却不愿就此放过,请求让卫颖等守边赎罪。你以为你是谁?你是二朝廷,还是大朝廷呢?为了自己的风采,不惜让别人的血来染你的青衣。如此不近人情,军官们谁还愿意替你卖命呢?

从上到下,人都得罪完了,你这是啥子朋友圈呀。等着人家集体拉黑你吧!


端木赐香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来讲个故事。

明朝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闲暇无事,便坐下来读书。他读的书是《孟子》。可是读着读着,他忽然把书一扔,大发雷霆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意思是说,孟子这个老家伙要是活到今天,我老朱就把他给砍了。

(朱元璋)

朱元璋为啥发火呢?原来他看到《孟子》里说的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砍不了孟子,就下令把“亚圣”孟子的牌位从孔庙里拖出来扔了,不准孟子配享孔庙。

这事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咋得行呢?于是,从小读圣贤书的大臣们便纷纷劝说。朱元璋生气了,谁要劝说,老子就射死他。结果有个叫钱唐的大臣不怕死,硬往里闯去劝谏。朱元璋射了他两箭,把钱唐射得鲜血淋漓,钱唐还是要劝说。最后朱元璋也觉得这样不得行,于是决定退一步:删文。他组织大臣,把《孟子》删除了85条,只剩下100多条。称为《孟子节文》。还规定,以后科举考试,坚决不准选用删除的那些句子。

朱元璋为啥要这样对待孟子?因为孟子对百姓、国家、君王进行了一次排位,他把百姓排在第一位,把国家排在第二位,把君王排在第三位。这对于君临天下的朱元璋来说,如果能接受呢?

咱们再回到于谦。

(于谦)

当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了以后,于谦也进行了一次这样的排位,他这里没说百姓,只说君王和国家,他也和孟子一样,把国家排在前面,把君王排在后面。

瓦剌军统帅也先抓到明英宗后,就用明英宗要挟明朝,让明朝出钱,出很多钱把明英宗赎回来。也先其实还志不在此,除了了让明朝出钱外,还想要更多的东西,甚至想要明朝这个国家。兵部尚书于谦洞悉了也先的野心,他知道,坚决不能答应。一旦答应,也先就会一步步靠近,让明朝走到亡国的边缘。因此,于谦认为,保卫国家,保卫大明江山,才是最重要的。他在太后的支持下,把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立起来,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这样一来,什么也不是的明英宗,也就失去了价值了,也先甩包袱,把明英宗送回明朝。

明英宗回到明朝后,被朱祁钰软禁起来。后来,明英宗趁朱祁钰病重的时候,在大臣及宦官帮助下,实现复辟。复辟以后,他动手杀于谦。

(明英宗)

我们知道,如果当初于谦不坚决选择国家第一,君王第二的话,可能大明江山就被瓦剌给侵占去了。如果大明江山落入了瓦剌的手,明英宗也不可能有再当皇帝的机会。但是,明英宗怎么会这么认识这个问题呢?他只会觉得他的君权受到了侵犯。

君权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什么民族、国家、人民,都必须被君权踩在脚下。这就是皇权社会的悲哀!


张生全精彩历史


于谦生于洪武三十年,永乐十九年考取进士,宣宗朝崭露头角,直至“北京保卫战”创下盖世奇功。

于谦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而且非常有能力,但是却在英宗“夺门之变”后被处死令人唏嘘,总结原因于谦被杀主要有三个原因。

拥立新君留下隐患,刚正不阿树敌太多,“夺门之变”靠山倒台。

拥立新君留下口实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后,朝廷商议拥立新君,当时的候选人是太子朱见深和郕王朱祁钰。

由于存亡之际,朱见深太小,恐幼主疑国,所以拥立朱祁钰为帝,这件事本来没问题,但是朱祁镇回来后遭遇的种种待遇,让他对朱祁钰怀恨在心,再加上石亨等人诬陷于谦朱祁钰病重时准备拥立襄王,所以朱祁镇心里就更不舒服,但是于谦是有功之臣,杀与不杀,朱祁镇还没考虑好。

刚正不阿树敌太多

在景泰一朝,于谦因为守城和拥立之功红的发紫,但是于谦却特立独行,依旧过着十分清廉的生活,景泰帝的各种赏赐于谦都拒而不受,破坏了官场的规矩。

在英宗朝,于谦就因为没有逢迎王振,而被整治过,北京保卫战时,严斥主张迁都的徐有贞,以及后来得罪了石亨都为他树立了很多敌人。

支持者景泰皇帝“倒台”

在官场上想特立独行,要么有绝对的权利,要么有极大的后台,在景泰一朝,于谦两者都兼具,所以即使他特立独行树敌无数依旧能屹立不倒。

但是景泰皇帝病重,朱祁镇“夺门之变”后重夺皇位,于谦的最大后台没有了,于是之前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正是在徐有贞和石亨等人的怂恿下,英宗才下了决心杀于谦。

可以说杀于谦是英宗的一时冲动,也是徐有贞石亨等人预谋已久的诬陷,更是朝政黑暗小人当道的真实反应。


一点点历史


于谦之死,不在明英宗朱祁镇,也不在政敌石亨徐有贞,而在自己,是他自己太自负太自以为是自己找“死”的。你先别急着骂我,听我讲完。

第一,于谦有资格有条件有时间有能力制止“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前夜,于谦探知情报,错判形势,没有阻止,坐壁上观,政治态度暧昧,心中所想模糊,酿成悲惨。

当时,虽然于谦在朝中已不受明代宗朱祁珏待见(为立太子之事),明代宗联合石亨等排挤于谦,于谦在朝中的地位很是微妙。加之于谦妻子病逝,他告假在家,朝中政敌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乘机打压捣鼓,于谦基本被半边缘化了。但,他仍是名义上的一品太子少保兼大明兵部尚书,已八年有余。虽然明代的兵部尚书没有实质调兵谴将权,但在特殊之时京城四大营指挥使还是听他的号令。因为一场北京保卫战,于谦保住了大明江山,声望如日中天。只要于谦振臂一呼,只要搭借为江山社禝的名义,没有办不成的大事,应者云集矣。

第二,于谦莫名其妙地保持了沉默。

夺门之变前夜,于谦通过多个渠道掌握了准确的信息。当儿子于冕几次垦请父亲应站出来表态时,于谦犹豫不决,但最终表现出了奇怪地沉默。在此大事大非面前,沉默地奇里古怪不可理解。沉默就是默认。或许于谦高风亮节以社稷为重,或许他有别的另类想法。但,参与“夺门之变”的才几个人啊?满打满算才几百个家丁。这几个虾兵蟹将,只要于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站出来或传个话,分分钟,就被守卫京城的的将士活剥了皮,哪有后来的这么多悲情冤事?哪有几百年来让多少仁人志人仰天长叹!

于谦忠,几近愚忠。愚忠就认死理,就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就是自负。或许于谦认为,他们弟兄俩争皇位,是皇家内部事情。谁当上皇帝,我于谦一不贪财二不图利,对大明忠心耿耿,仅北京保卫战的盖世功绩,足可抵顶一切政治污水……然,人心可畏,政斗残酷,这一点,于谦可能没想到,或想的不透彻。



繁华落尽细水流


于谦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是一场叫做夺门之变的政变牺牲品。甚至说,连明英宗本人及太后都不希望杀死于谦

可是,一场精妙的政治阴谋在一个叫做徐有贞的大臣的策划下,成功的将于谦置于死地。而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给自己报仇

作为明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于谦有个致命的弱点——不争!不是不能争,而是不屑于争。恰恰这个弱点成为了他的命门,并最终含冤而死

所以,于谦注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而徐有贞注定要扮演这个遗臭万年的角色

或许是于谦的宿命——京城保卫战之前,就留下了未来的祸根

土木之变后的大明摇摇欲坠,如果不是于谦挺身而出,或许明朝就步了宋朝的后尘,之所以土木之变没能像靖康之耻一样知名度极高,要归功于于谦同志

在那个满朝大臣惊慌失措、后宫乱作一团的夜晚,于谦决定站出来捍卫大明的尊严、守卫大明的江山。当然也是在这个夜晚,另一个人也想好了,用天象解读这一新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南迁的意图

第二天,朝堂之上诸位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帝国的未来,一个叫做徐珵的大臣说出了自己的南迁之意,一时间附和之人不在少数。而此刻正是于谦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他站出来驳斥了徐珵的观点,并决心死守京城,捍卫国家尊严

随后,获得太后支持的于谦,成为京城保卫战的统帅,拥立代宗朱祁钰、调动一切有生力量,以残兵败将抵挡住了鞑靼太师也先的猛烈进攻,成功捍卫了大明江山

随后,于谦因战功官至少保,而那个叫徐珵的大臣却遭受万人唾骂,不得已甚至隐姓埋名。因为他当年的南迁之言,让他无法得到升迁,因为户部的人看到他的名字,都会嗤之以鼻,这让他很痛苦

仇恨的种子,就此种下,他发誓要报复于谦;只是这个时候他根本就没机会!

于谦到底是政治觉悟太高,还是低出了一定的境界?

有着再造大明之功的于谦,官居高位却从不结党营私;纵使大权在握,却从不独断专权。他举荐贤才、任用贤明的举措,一时间让官场风气大改,变得请正了不少。但是却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京城守卫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石亨

再到后来英宗“北狩”归来,于谦则更是表现出了他“极高”的政治觉悟,对这位太上皇丝毫没有感觉,对景泰帝朱祁钰呢,也不是忠心耿耿的死党。有人说,于谦此举是为中立,他自己本身就不结党,更何况是站皇帝的队了!

我个人认为,这是于谦的政治觉悟高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是到了那种极为纯洁、高尚的状态——只要一心为大明就可以了,我是为这个国家而生的,是为了黎民百姓而存在的,至于你们谁是皇帝我不关心!

不屑于站队的于谦,在代宗病危、英宗复辟的时候,表现得极为淡定,既不表态、也不动摇,该做什么做什么,直到迎接他的最终宿命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让大明脊梁蒙冤而死

投机取巧的夺门三人组,带着朱祁镇开始了一场冒险。他们明知不可以而为之,就是为了赌一把,很幸运的是,他们赢了。

随后英宗复辟,成功“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并对还乡团三人组大加封赏。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分别是武将、太监、文臣,也就分别成为各个领域里的一把手。而这三个人中,于谦曾得罪了石亨,闹得很不愉快,而徐有贞则跟他有着深仇大恨!

没错,这个徐有贞,就是当年的徐珵,成为于谦的背景不说,还成为伟大英雄的阴影,成为贪生怕死的代名词。徐有贞永远不会忘记那天于谦的意气风发和自己之后的万人唾骂,报仇的机会来了!

在石亨的支持下,徐有贞开始上疏请求问罪于谦,一开始明英宗是拒绝的,他也认为于谦是有功于大明的,甚至说自己的老妈(太后)也都知道于谦的功劳。可徐有贞是有杀手锏的,眼看明英宗不能被自己忽悠,他祭出了自己的大招,只有一句话

“不杀于谦,夺门无名!”这是一句十分狠毒的话,戳中了明英宗心里最脆弱的部分,随后于谦被杀,大臣群起为其鸣冤,英宗则下令一律不许

可惜吗?很可惜,真的很可惜!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因为于谦自始至终都没有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或者说他的政治立场从来都没有什么皇帝,只有国家而已

徐有贞抓住的就是英宗最大的弱点——皇权,任谁也不能再触碰英宗的这根神经了!所以于谦冤死是必然的!因为在当时,英宗并不知道代宗已经病危,纵使是于谦没有拥立之心,他也是板上钉钉的皇位继承人。而夺门之变,只不过是一场政治投机而已,后来幡然悔悟的英宗,也是后悔不已,只是皇帝是不能认错的

终于,在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昭雪,只是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呵呵。

于谦被杀,根本不是因为什么当年拒绝瓦剌部的条件,也不是推动代宗上位。而是政敌诬陷于谦阴谋在代宗生病后迎立外藩做皇帝。这是英宗杀他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夺门之变本可避免。

代宗危急时刻被推上皇位,信誓旦旦当着太后大臣宣布将来传位給英宗太子朱见深。可坐稳之后又废黜侄儿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唯一的一个儿子早丧,又借口自己年轻没有做任何准备。突然病重之后又不安排储君人选,石亨等人当然要投机太上皇,抢在代宗宣布朱见深为继承人之前发动夺门之变,迎接英宗复位。

依据正常礼制,代宗死后无子,法定继承人就是侄儿朱见深。或者代宗本人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没有安排。

毕竟代宗非嫡长出身,所学的知识不是帝王思想,对英宗父子只是幽禁,对大臣根本不是恩威并施,而是一味讨好,算是个好人,但并非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合格的皇帝。

所以,石亨等人在英宗复辟当天就诬陷于谦谋逆,英宗还犹豫说于谦抗击瓦剌功勋卓著。石亨等人就说,不杀于谦,陛下复位就缺乏说服力。又诬陷于谦阴谋迎立襄王之子做皇帝。英宗才下令杀于谦。

对此,明英宗后来还是醒悟了。明白石亨等人欺骗了自己,代宗不立新储就是想还位給朱见深。于谦也没有迎外藩的计划。这个皇位终究要回到自己儿子手上。只是明英宗不好承认错误。所以,太子朱见深继位后对叔叔和于谦都恢复了名誉。


四川達州



民族英雄于谦画像

于谦虽死,但于谦作为民族英雄永远的被人记住,他那种舍身取义,心中只有国家的精神永远的激励着后人,至于他为什么会被处死?当明英宗复位成功,于谦已经注定要死了,因为封建帝王最关心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国家,他们始终认为“朕即天下”。

公元1449年,震惊大明王朝,改变大明王朝国运的“土木堡之变”发生了。皇帝被俘,明朝精锐损失殆尽。英宗兵败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拥立襄王之子谋反,致使其含冤与害。

英宗被俘,于谦主张“社稷为重,君为轻”,拥立代宗继位,不管英宗死活,及至英宗复辟成功,于谦必死,什么拥立襄王之子意图谋反,那只是皇帝想让你死的理由罢了。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震霜秋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刺的也先俘虏,随后北京城内,英宗的弟弟朱祁钰,被于谦推上皇位,成为代宗景帝。而瓦刺久攻不下北京,决定另辟蹊径,又把英宗送回来大明朝。当英宗再次成为皇帝之后,早已对于谦怀恨在心,所以下令将于谦处死。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一部来电影《龙门客栈》,电影讲的就是一帮江湖侠士,为了保护于谦的后人,在龙门截杀东厂太监曹少钦的故事。

其实在景帝执政期间,于谦为大明朝立下很多功劳,比如说就是瓦解了瓦刺逐鹿中原的计划。由于景帝对于谦非常信任,而于谦为人又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纳谏,所以朝中很多官员对他羡慕嫉妒恨。



当明英宗被送回来之后,一国肯定不能有二主。所以英宗就被景帝关进了地牢。但是如徐有贞、曹吉祥等朝中大臣,却看到了重新夺权的机会。

之前徐有贞等人是主张国都南迁的派系,但是遭到了于谦的坚决反对,甚至弹劾,乌纱帽差点都丢了,所以,以徐有贞为首的许多官员,都盼着于谦倒台。



在景泰八年的时候,景帝突然患上重疾,野史中说是被太监下了毒药。徐有贞等人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去地牢中迎出了明英宗。英宗出来之后,感叹自己被于谦关了整整八年,于是他重新登上皇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于谦处以死刑,而明景帝也被绞死。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于谦立新主,守北京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真的迁都南京,那么黄河以北的国土都将沦陷外夷。而后人评价于谦,都说他是位非常有民族气节的一位英雄。


杂七杂八的事


话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骑兵在土木堡之战中大败明军,并且将卸驾亲征的英宗皇帝俘获带走。

后来将英宗作为人质带临城下,欲以英宗作为交换条件,诈取京城中的官兵开城门迎“圣驾”。于谦看出敌兵的狼子野心,组织全京城的残兵败将,亲自指挥战斗,并说服皇太后,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立阵于九门城外与敌恶战,还亲自披甲持枪,一马当先冲出德胜门外,与围城敌人拼杀,百姓见于谦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城中士气大振,百姓们纷份上房揭瓦扔打敌骑,真乃同仇敌愾,全兵皆兵,于谦指挥炮兵,用炮火击毙多名敌酋后,蒙古瓦剌兵大败而跳蹿。



于谦保住了京城,保住了明朝江山。可是瓦刺人见留着英宗皇帝已经没有用途,不如放回去,让明朝“二龙争位”,制造混乱。


放回来的英宗朱祁镇,变得多么的“多余”,成了一个逍遥王,完全无所事事。其实他并非闲着,他打仗领兵不行,可搞阴谋诡计倒是很在行呢!整天盘算着“政变夺位”,终于机会来了,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危,英宗趁机发动政变,夺回了梦寐以求的龙椅大位,并将病中的代宗朱祁钰降为成王,改元为天顺。

“南宫复辟”后,英宗记恨于谦,自已被蒙兵绑架带临城下时,于谦竞敢拒开城门见死不救!尔后又擅自立新君,此乃不忠不孝之人,必将其诛杀之,而释心中之恨,英宗捏造了“于谦欲迎立外潘”,犯下“谋逆之大罪”。



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22日于谦被押赴西市口问斩……全京城百姓无不为之恸哭流泪。“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父孺,无不洒泪”。他们刑场洒酒祭,烧纸钱,大放悲愤,大哭不止。


老蛇正宗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在土木之变后,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可以说没有于谦的坚持与作为,明朝也许会步北宋靖康之耻的后尘。

至于于谦为什么会被处死,我觉得是以下原因:

1.一朝天子一朝臣

于谦在代宗即位后成为代宗的得力重臣,对其信任有加。夺门之变后,明英宗重登帝位,复辟功臣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诬陷于谦等制造不轨言论,策划迎接册立襄王,这就戳中了英宗的软肋,必会心起杀机。另外,英宗在犹豫之时,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明英宗由此拿定主意。

2.个性刚直,得罪奸佞小人

于谦的性格刚强,为人正直,得罪了不少人。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容易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明代宗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明代宗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明代宗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复辟后的明英宗是不会重用于谦这样的前朝之臣,再加上奸佞小人的诬陷,于被处死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