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有名的忠臣 却连出3个昏招 让皇帝丢了江山 自己也惨遭肢解

自隋朝隋开创科举制度以来,科举成为使用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制度虽说打破了古代士族门阀的垄断,让身份低微的读书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出入朝为官。但科举制度也有他的弊端,比如他在为朝廷选拔一些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诞生了很多迂腐死板的书呆子。而后世所说的“书生误国”就是指的这类人,今天所说的一个明朝的忠臣,就是一个“书生误国”典型,他虽然忠于朝廷,但却读书读傻了,不懂变通,连出3个昏招,最后让皇帝丢掉了江山,后代也落得个沦为娼奴的下场。

他就是明朝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的黄子澄。1385年,黄子澄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三的优秀成绩金榜题名,位列探花。据说他本是考的第一,只因朱元璋在殿堂上问他的年龄,他说34岁,朱元璋又问是哪年出生的,结果这个状元想了半天居然没有答出来,于是朱元璋就把他从第一名降到第三名。虽然拿了个探花,但由于学问还是很突出的,在殿试之后,黄子澄得以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由于长期出入东宫,黄子澄便与皇太孙朱允炆相熟,朱允炆被册立为皇位的继承人后,便把黄子澄引为心腹,言听计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黄子澄为朱允炆出了第一个昏招:强势削藩。朱允炆15岁被立为皇太孙,当时他的各位皇叔都掌握着大量的军队和地盘,朱允炆时常感到焦虑。于是他就向黄子澄请教削藩之策。黄子澄便想当然的说:“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朱允炆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尊称他为黄先生。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就采用黄子澄的计谋,强势削藩。在强行诛杀或拘捕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等一些小诸侯后,封疆大吏燕王朱棣坐不住了,他起兵反抗中央,最后推翻了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燕王的斗争策略和发动部队的数量完全超出了黄子澄“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的论断。其中黄子澄为了证明藩王不足为患,还以汉朝轻松平定七国叛乱为例子,但是要知道汉朝七国之乱都是一些乌合之众,而平定叛乱的周亚夫却是当世名将。

即便七国之乱被平定,汉景帝还是终止了自己的削藩政策,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执政时,汉武帝也没有采用强势的削藩行为,而是退而求其次,玩了一个心计,施行“推恩令”,最终使大国化小,让他们对中央的威胁降到最低。而饱读诗书的黄子澄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害,但他却鼓动建文帝强势削藩,而不采用汉朝类似的推恩令,真不知道他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只能说这是一个没有考虑后果,非常狂妄自信的昏招。

朱允炆即位的第二年,很多小藩王逐渐被消灭,建文帝和燕王朱棣的矛盾与冲突也开始表面化。此时正好赶上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所有的藩王都要亲自去京城祭奠,但朱棣却不敢去,他知道这自己这一去必将猛虎进入囚笼。于是他自称患病,不堪长途跋涉,并私下里加快造反的进程。为了打消建文帝的怀疑,他就让三个儿子代自己前往京城。当他的三个儿子到了京城后,就被兵部尚书齐泰扣押了下来。按理说扣下燕王的三个儿子对于建文帝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因为一来人质在手,可以让燕王朱棣造反中投鼠忌器,二来可以削弱燕王的羽翼。

然而此时黄子澄又献出了第二个昏招。他对建文帝说,如果扣下燕王的三子,将会打草惊蛇,不如把这三人还给燕王,表明朝廷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这个昏招一出,足见黄子澄彻底是读书读傻了,他鼓动建文帝强势削藩已经一年有余,很多藩王都被诛杀,活着的人人自危。燕王朱棣早已坐卧不安,加紧招兵买马,准备造反,此时黄子澄却要麻痹燕王,怕打草惊蛇,由此可见,黄子澄确实把文武双全的朱棣当成了傻瓜。

然而建文帝却同意了他的建议,将朱棣的三个儿子全部放回。朱棣得知后,大喜,果断在七月起兵造反。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叛乱中大显身手,长子朱高炽坐镇后方,亲自登城戍守,打退过李景隆的多番强攻,为朱棣的大军回援争取了时间。二儿子朱高煦勇猛善战,更是在战场上多次救下朱棣性命,战功卓著。他们都成为了朱棣造反中最得力的助手,可见黄子澄放走他们是多么的失策。

朱棣造反后,建文帝派出老将耿秉文出师讨伐,耿秉文初战不利,黄子澄便献出了第三个昏招,他推荐官二代李景隆接替老将耿炳文,兵部尚书齐泰极力反对,但反对无效。结果李景隆率领建文帝所有的精锐共60万大军北上,连战连败,部队被杀的丢盔弃甲,损失惨重。此后,建文帝开始被动防守,再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讨伐。李景隆将朝廷精锐丧失殆尽后,还备受恩宠,一如往常。

建文帝四年,朱棣打过长江,直逼南京,李景隆了开门投降,燕军攻克南京。建文帝落荒而逃,下落不明。黄子澄被俘后誓死不降,被朱棣肢解而死,并被株连九族。幸存的妇女则被送入教坊司,终生为奴,遭受惨无人道的凌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