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战神唐寅


郭松龄,字茂宸,原籍山西汾阳,1883年出生于沈阳(旧称奉天)东郊渔樵寨村。据说他少年时念过私塾,后因家贫辍学,种过地,扛过活。日俄战争爆发后,他投身军旅,成了奉军中的一名普通士兵。1906年,他考入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远走四川,当过川军营长,在川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

之后,郭松龄辗转回到东北,在张作霖创办的东三省讲武堂任军事教官。郭松龄军事才能出众,不幸的是,张作霖对他并不信任,似乎也不太愿意重用他。在讲武堂的开学典礼上,张作霖用半开玩笑半讽刺的口吻对郭说:“郭教官,你不是到南方参加革命去了吗?为什么又回来了?还是回来的好,在外头也不是那么好混的”!

张学良回忆道,郭松龄听了他父亲这句话,深感屈辱,但只能默默忍耐,不发一言,其内心却暗自发誓要“潜蓄势力,谋取兵权,以图东三省之基本改造”。

张学良入讲武堂炮科学习,结识了教官郭松龄,这对他以后的从政生涯以及东北军的正规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交往的加深,两人相互欣赏,成了志同道合、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奉系军阀阵营中分为新旧两派。旧派是和张作霖一起拉杆子、打天下的老臣子 ,比如张景惠、张作相、吴俊升、汤玉麟、孙烈臣等人;新派则是后来招收进来的正规军校毕业生,比如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杨宇霆、韩麟春、姜登选、臧式毅、何柱国、王树常、于珍等等,以杨宇霆为首;还有就是“陆大派”,指北京陆军大学以及保定军校出身的少壮派将领,主要成员有郭松龄、魏益三、刘伟、范浦江、齐云、刘振东等,首领是郭松龄。张学良也属于这一派。

在当年,奉军除了张作霖和他那帮绿林老弟兄率领一部分军队外,其精锐主力分别被郭、杨二人掌握。张学良虽然被划为郭松龄的“陆大派”,但身份特殊的他只能居中调和、斡旋。杨宇霆和郭松龄一样优秀,都是才干出众之人,两人可谓旗鼓相当,单论骄横跋扈的性格,两人也很相似,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两雄不能并立。

张学良在其回忆录中说,这一时期,郭松龄对自己是相当服从的,自己对郭也是非常钦佩且完全信任的。

奉军将士把和张作霖亲近的旧派、留日士官派称作“老帅派”;因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讲武堂派”追随并倚重张学良,所以都称其为“少帅派”。

后张学良接替张作相担任卫队旅长,他看不惯旧军阀部队里的种种恶习,想改造军队,但经验不足,便开始依靠郭松龄。他认为,郭军事知识丰富,为人正直,善于带兵,能征善战,是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于是他大力向父亲举荐,请求将郭调到自己身边,辅佐自己管理、训练军队。张作霖并不喜欢郭松龄,但他也非常希望儿子能尽快接过兵权,便答应了学良的请求,任郭松龄为卫队旅参谋长兼2团团长。

郭松龄果然了得,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的整顿军纪,裁汰冗员,严格训练军队,不到一年,卫队旅上下面貌焕然一新,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比武训练成绩,在奉军各旅中全部第一。张学良锐意改革,力排众议,坚决支持郭松龄,面对部分旧军官对郭的攻讦,他明确表示“郭松龄就是我,我就是郭松龄”!

之后,张、郭密切配合,在直皖战争、剿匪、两次直奉战争中屡立战功。郭松龄智勇双全,善于统兵,非常能干,但他的缺点也同样突出,比如胸襟狭窄,不能容人,且脾气暴躁,求胜、求好心切,这都是他后来反叛的原因之一。郭松龄长得有点像德国人,所以人送绰号“郭鬼子”,据说他得这么个外号,还与其性格特点有关,比如刚愎自用,急躁桀骜,不够圆融,不通世故......

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胜,势力范围大增 。张作霖论功行赏,杨宇霆被升为江苏督军,李景林、张宗昌也升了官,并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唯独立下大功的郭松龄没有任何赏赐。功高不赏,郭松龄气愤已极。他对张学良口出怨言道:“算我倒霉,谁叫你是他儿子,可我是你部下,在你底下,你把我压死了”。此时此刻,郭松龄已经起了反心。

据张学良回忆,就在郭松龄倒戈前几天,他在天津召开秘密会议,在会上向林景林、郭松龄转达老帅进攻冯玉祥国民军的密令。郭松龄明确反对动武,主张和平。会上反对老帅的气氛已很浓烈。郭对杨宇霆无功而被攫升为江苏督军深表不满,对他被别人用武力驱逐出江苏省感到不齿,于是在会上静坐不语。

张氏父子对郭松龄欲起兵反奉一事已隐隐有所察觉。天津会议结束后,郭松龄因病住院,张学良去探视,劝他到沈阳找老帅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以免误会愈来愈深。

郭松龄气愤地对张说:“东北的事情都是被杨宇霆那帮人搞坏的。这次江苏惨败,东北军损失了3个师,声誉扫地。他惨败后还日日围着老将(张作霖),再叫我们去卖命,给他们抢地盘。我们拼死拼活打下地盘,还得被那帮留学生抢去,这个炮头我是不愿意再当了”。

郭接着说:“老帅脑筋陈旧,又在一大群屑小的包围下,恐怕已不可挽救,建议‘父让子继’,由你张学良担任镇威军总司令,改造东北政局,我愿率部竭诚予以拥护”。
张学良为传达老帅的进攻命令而来,突然听到郭松龄说出这些带有激烈情绪和明显忤逆的话来,不禁有些惊骇,但他没有表露出来。对郭断然拒绝执行进攻命令的态度,他也无可奈何,只好怏怏告退。

1925年11月24日,张学良赴沈阳大帅府汇报情况后返回天津。他的专列驶到离山海关还有一站路的地方时,突然停住了,有人向他报告山海关铁路遭到破坏,不能再向前走了,张学良闻报大惊失色。

张已经预感到有大事发生。从山海关来人说郭松龄倒戈了,张恍然大悟,他命火车倒退至连山,又转往葫芦岛,并连夜乘军舰开往秦皇岛。

25日,天刚蒙蒙亮,张学良站在镇海号军舰甲板上,拿望远镜观察,只见岸边马路上运兵车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显得拥挤不堪,原来郭松龄正在调兵遣将呢。

这时,郭松龄发表的反奉通电,也通过军舰上的通讯设备传来。郭松龄率部造反,反戈一击,主要的理由与目的是:请老帅张作龄下野,请少帅张学良主持军政。郭认为这是目前救东北、救奉系的唯一一条出路。他认为杨宇霆在江苏丧师失地,回奉天后不仅未受惩罚,照样做总参议,这完全是赏罚不公,是非不明。为了桑梓,为了东北军团体,不得不实行兵谏,我率领大家出山海关,逼老帅下野,请少帅出山,大家团结一心,帮助少帅建设关外,休养生息。最后,郭还特别历数了杨宇霆助纣为虐的几大罪状。

随后,郭松龄率领部队乘十余列运兵火车,浩浩荡荡地冲向山海关,26日,郭军攻占秦皇岛,27日,夺取山海关,28日,一举攻克绥中。奉军猝不及防,抵御不住,纷纷向锦州方向退却......彼时震惊全国的郭松龄举兵反奉 、同室操戈的战事正式打响了。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郭松龄(1883~1925/12/15)于1925年11月22日举兵反奉,通电谴责张作霖实行军阀统治,连年从事内战,穷兵黩武,祸乱人民。但判断一个人不能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郭松龄从起兵到12月25日兵败,和妻子化妆逃走时被抓就地枪决,短短一个月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极其深远。实在没有半点爱国爱民的征兆。

首先双方死伤官兵约千人,溃散和入关的约2000余人,军民骡马损失约3000余匹,消耗的野山炮和各种枪支弹药超过历次入关作战的损失。从滦州到新民,将12县无辜居民置于战火之下。当时正值冬季,为作战征用民房,也为百姓的人身安全着想,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强制疏散居民,令人苦不堪言。官兵因战况突发,衣着单薄,冻病冻伤无数。

其次造成军费剧增,金融动荡,奉票由18元兑现银1元最终到60元兑1元现银,多少人倾家荡产,生活陷入绝境。财政厅长兼奉天省长王永江深感无力回天,兼之对连年征战的厌倦,遂辞职还乡,使张作霖失去敛财的左膀右臂。为筹措军费,打起毒金的注意,开放烟禁,强令农民种鸦片。不仅使盗匪横行,又使多少人染上毒瘾,实行的抽税政策后来又被日本人利用,祸害东北二十多年。

第三使日本名正言顺地派军事顾问直接参与东北内战,熟悉东北地形和东北军内部情况,公开从事间谍活动。郭松龄是从日本回国后下定决心反奉的,不排除日本可能起到的挑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日本想要的绝不是一个民心凝聚、实力强大的东北,分崩离析的东北军更符合他们的利益要求。为得到日本的支持和出兵,张作霖曾和日本定下丧权辱国的密约,内战结束后不肯最后签字执行,也成为日本人要除掉他的原因之一。

第四是郭的倒戈使学生出身新派军官们被暗地里印上“靠不住”的标记,成全了东北军老派的复辟。

郭松龄反奉看似理由不少,但究其根本原因是他自视甚高,刚愎自用,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最直接的体现。如果他能以大局为重,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和心胸,不会选择这样的时机反奉。自己没有反心,再多人的鼓动和怂恿都不起作用。

郭松龄打仗有勇有谋,治军练军颇具韬略,能力勿容置疑。曾多次在关键战役的关键时刻为奉军稳住阵脚,为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张作霖帐下的五虎将之一。他年龄和张作相、姜登选、李景林、张宗昌等相差无几,功劳不相上下,可分山头划地盘的美事总轮不到他。镇威军任命6个军长没有他,南方督军还是没有他。最主要的原因是最初赏识他提拔他的是张学良而不是张作霖,以张作霖招揽人才的做派,未必没有怀着让他一直辅佐张学良的心思,才有意无意地进行压制。身为四十多岁壮年的他,对于这样的身居人下总是心有不甘;对张作霖独断专行,对张学良担着少帅名头但是人微言轻满腹怨言。自己正确的主张得不到实施,在派系林立的东北军中也饱受倾轧。积怨难平,就有排除日本留学的“士官派”,代之以“陆大派”,以小张代替老张的想法。

但是他武装反奉,将张学良置于何地,不能跟着他一起讨伐自己的老爹吧?又将跟随自己的部下性命置于何地?这摆明是一场没有多少胜算的对抗。如果打赢他会推举张学良主持大局吗?估计也不会,靠武力取得胜利后只会建立自己的王朝。郭松龄率部到达锦县后就开始大搞分封,僧多肉少,不仅打击了一些人的士气又贻误战机。尤其是老派人物更坚定不能让“郭鬼子”成功的决心,那样的话连汤都要没得喝。

郭松龄在东北进行政治和军事革新的主张,对全面发展东北有益无害,但是选择“兵谏”的时机让人莫名其妙。8个月后北伐开始,势如破竹,旧军阀的实力纷纷瓦解。他如果真的向往革命,为何不去和广东方面联系,而仅与素以倒戈闻名的冯玉祥定下秘密协议,他难道不知这样的军阀往往会不守信义吗?事实证明,西北军就是做出对他不利的行动。而他只是发动了一场“亲者痛仇者快”、削弱东北实力的战争。

如果郭松龄能多再忍2年,等到少帅张学良上位,东北的历史或许真有被改变的可能。郭松龄和张学良亦师亦友,是他最大的助力,可自断臂膀,令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让少帅29岁统领东北时无能人辅佐。要压制杨宇霆等人的嚣张,就没想到张作霖留下的绿林旧部需要及时清理,致使其中出了不少汉奸,在"九.一八"时又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日本人,及至后来东北军的土崩瓦解,都难以挥去当年反奉战争留下的阴影。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郭松龄,奉系爱国将领。

因其常身着和士兵一样的布料军服,布料军服除了士兵也就白俄兵穿,将领一般都是穿质地比较好的呢子军服,而且郭身材高大很像白俄兵便被称为“郭鬼子”。

反奉原因:

一:郭进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后,结识了当时的教官也是同盟会成员的方声涛,从此接触到了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经方的介绍,加入新军同盟会,成为早期同盟会成员之一。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才返回奉天。对于多数土匪出身的奉系军阀将领来说郭算是新式人物,郭因文化熏陶等,民主共和深入其心,在张学良的极度信任下大刀阔斧改革所部,推行军需独立等,使其成为东北军精锐。而且在郭军攻占山海关后,将部队更名为“东北国民军”,官兵一律佩带“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绿色标志。以东北国民军总司令的名义发表通电,电告全国,随即率部队出关。作为民主革命者,由此可见。

二:地方意识较为强烈,出生东北,从军东北,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可看出其更愿意保境安民,这和“士官派”杨宇霆等人的入主中原争霸的观念相违背,两人水火不容。

三: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发生了地盘内争,张作霖原预定姜登选接手江苏,郭松龄接手安徽。不料被杨宇霆争夺,结果杨接手江苏,姜登选挤到安徽,郭松龄落空。后杨宇霆和姜登选丢失两地,郭更加气愤,此后便已有反奉之心。

四:郭松龄少时由于战乱家业无存,其父亲是私塾老师,母亲为人善良,后又进入书院进行学习,接触新兴知识学科,西方文学深入其心,中西方知识给他带来很深的文化影响。同时郭的家附近当时在日俄战争交战区,周围很多房屋被炮火烧毁,居民死伤,以此有了报国之志,也从内心比较反日,由此对张作霖长期与日合作心有不满。

后郭松龄巧合得知张作霖秘密和日本签订条约,并且可能是著名的“二十一条”,日本为奉军提供大量军火,以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之后,张学良于天津召集郭松龄和李景林等商议进攻国民军,郭此时公然抗命。以此,已经下定了反奉之心。

如果没有郭松龄的反奉,张作霖也不会签订丧失东北主权的《日奉密约》,以求日本关东军的出兵解决叛乱,事后东北局势失衡,直接造成张作霖和日本人闹翻,皇姑屯被日军埋伏炸死。

少主张学良临危受命,无威望无亲信,又有跋扈老臣杨宇霆常荫槐等人,东北就此逐渐衰落。

张作霖死后仅仅三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木剑温不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郭松龄反张作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军阀内部派系倾轧的结果。

军阀的特点,在于张作霖麾下有很多内部派系。

一来,这是军阀团体的必然,他们本来就是各种小团体组成的联盟;二来,这是张作霖的目的,部下分为几个团体互相斗争,就无法联合反对他。

张作霖的老兄弟形成老派,把持了当时军政主要力量。

新派也有一定实权,但主要的权力把持在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手中(主要是日本士官学校出身)。杨宇霆是张作霖的爱将,也是智囊,是可以压倒老派的权臣。

郭松龄一派叫做保定派,主要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

本来保定派没什么实力,但因张学良对郭松龄比较赏识,才有所复苏。

保定派的成员多为东北军中师长、旅长之流。虽不算很高的军衔,仍然有一定的军权。

其实,因杨宇霆的士官派比较嚣张,以张作霖为靠山,连张学良也不被放在眼里。

张学良为了扶持自己的力量,选择了不受宠的在野派郭松龄作为大将。

但是,郭松龄也不是善类,利用张学良的支持开始和杨宇霆甚至老帅们争权夺利。

因为杨宇霆有张作霖的支持,所以郭松龄斗不过他。

本来在张学良的游说下,张作霖同意让郭松龄去当安徽督军,但在杨宇霆破坏下任命失败。

郭松龄极为恼怒,曾经对张学良这么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他们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但张学良没有能力左右张作霖,更不能换掉杨宇霆。

这边,杨宇霆发现郭松龄处处和他作对,就尽全力排挤他,试图夺取他的军权,甚至派人暗杀他。

到了这种地步,郭松龄只有两个选择,第一隐退,离开东北军,几十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第二干脆兴兵造反,自立为王。

郭松龄选择了第二,和冯玉祥勾结,准备搞垮张作霖和他的主子张学良。

冯玉祥许诺,一旦推翻了张作霖,东北三省地盘交给郭松龄。

于是,郭松龄突然倒戈,率领部下7万大军奇袭张作霖。

郭松龄本事是有的,无论指挥还是练兵都是第一流的,对东北军的一切了如指掌。

在郭松龄起兵后,联合东北军军长李景林,趁虚而入,势如破竹。郭军顺利从河北杀入山海关,击破锦州,距离沈阳只有近在咫尺。

因东北军都知道郭松龄厉害,此时军队时期低落,已经无心作战。

同时,由于郭松龄是趁虚而入,张作霖措手不及,只能调动张作相的第五方面军5万多人去对付郭松龄的7万大军。

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张作霖的大本营沈阳肯定是守不住了。

那么,张作霖只能退守黑龙江。

但黑龙江当时开发比较差,又被苏联控制着中东铁路,恐怕退到那里也挡不住郭松龄的追击。

由此,张作霖情绪大变。

1925年12月5日,锦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奉天后,张作霖大失常态,“当即命令内眷收拾细软转移,府内上下手忙脚乱。10时检点就绪,即以电车27辆,往返输送(家私)南满货栈。然后令副官购入汽油10余车及引火木柴等,布满楼房前后,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况紧急,准备逃跑时付之一炬”。据目击者回忆,在得知郭军进入锦州后,张作霖“整天躺在小炕上抽大烟,他抽一会儿烟,又起来在屋里来回走动,口口声声骂小六子混蛋,骂一阵子又回到炕上去抽大烟。”

但就在这个时候,忠贞不二冯玉祥又玩花样。

他先是奇袭打跑了盟友、直隶督办军阀李景林,试图控制直隶省。

这还不够,他顺势占领了热河省,等于是抄了郭松龄的后路,失去了后勤补给来源。

盟友不可靠,列强也来搞事。

日本和张作霖达成了协定,以出卖东北的主权为代价支援。关东军随即出动空军轰炸,并且让守备队阻击郭松龄。同时,支援黑龙江的东北军赶到沈阳,东北军也增加到7万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外无救兵和粮草,正面又有张作霖尤其是日军的阻拦。

郭军人心散乱,士气低落,很快崩溃,将领纷纷倒戈。

于是,郭松龄战败,夫妻两人双双被杀死。

郭松龄反张作霖,不过是军阀内讧而已,他和张作霖没有谁是什么正义的一方,都不是什么好人。

郭松龄这一手,差点玩死了张学良。

在郭松龄叛变初期,张作霖误以为是张学良要学李世民,想要杀他上位,对儿子破口大骂。张学良差点就被他爸宰了,不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萨沙


郭松龄遗体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我看很多朋友都总结的很到位了,我就来谈谈郭松龄为什么反奉失败吧。


郭松龄反奉前,日本很不满张作霖的。


虽然张作霖是靠日本扶持才能“统一”东三省的,但是随着张作霖实力越来越大,张作霖野心也越来越大,张作霖开始不满足于做“东北王”,他还想“一扫六合,匡扶天下”。这就和日本的战略目标有了分别。


日本最开始之所以要扶持张作霖,是因为1921年日本在华盛顿签署了《九国公约》,《公约》规定了列强不得用武力改变民国版图,所以日本不得不从直接侵吞改为扶持代理人。但是《九国公约》同时也规定了“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原则,也就是说各国要把自己在华势力范围拿出来分享,日本当然是不愿意的,所以日本希望的东三省局面是:东三省和民国长期形成军事态势的分裂,这样方便日本独占东北,同时,东北又要保持长时间稳定,不然东北对外扩张会被列强视作日本支持,容易照成日本外交上的被动。


因此,日本政府在1921年5月17日制定了《关于对张作霖态度的文件》。文件强调:“张作霖期望在满洲维持和确保实际权力,进而向中央政界伸张其权势,这几乎不容置疑。最近,张对我文武官员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质援助,对此人今后之活动,帝国之态度需要最为慎重考虑。大体而言,对张作霖在满洲整顿充实内政及军备,在当地确立其牢固势力,帝国应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但其为了在中央政界实现野心而要求帝国帮助时,以不采取进一步帮助的态度为适宜之对策。”


当然,张作霖也不是傻子,他和日本也是互相利用,所以当张作霖势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他慢慢感觉到日本对他束缚,大过了支持,所以从1924年开始,张作霖在东北开始抵制“中日合办事业”,1924年开始,东北就没有新的中日合办企业,并且开始自主修造铁路,控制对日本人卖地等措施。


小矶国昭


张作霖的这些态度,日本当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当1925年郭松龄到日本暗示自己对张作霖不满时,从日军总参谋部第一课长小矶国昭(抗战时日本首相,甲级战犯)到陆相宇垣一成都对郭松龄暗示日本会“恪守中立”。


而郭松龄反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派殷汝耕(日后大汉奸)去与关东军沟通,殷汝耕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我个人相信郭军长取得东北,迟早可能实现日本的希望。”也因此,在郭松龄反奉初期,日本政府和军部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对张作霖政权的崩溃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


然而,郭松龄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和冯玉祥联合,因为这直接改变了日本对郭松龄反奉事件的态度。


要说清楚这件事,就要从当时国际形势说起。


当时真正有能力,也愿意花金钱干涉民国内政的主要是日本和苏联,它们的目的都很类似,确保民国不会站在日本(苏联)一边,日本还多了一个东北经济利益。


因此,日本对苏联在华势力扩张是很警惕的。


苏联当时在华北其实是没有根基和人脉的,苏联急需寻找这么一个进步势力,让这个进步势力牵制日本,以确保自己东部领土的安全。


一来二去,苏联找上了基督将军冯玉祥,而冯玉祥当时正苦恼奉军势大,也想找一个外援,两边一拍即合。


而在郭松龄反奉过程中,冯玉祥和苏联做了什么呢?


冯玉祥在攻打天津,而且对于郭松龄来说,更为致命的是苏联为支持冯玉祥,不但苏联在华军事人员全部参加了这场战斗,而且苏联方面还专门派了航空志愿兵参战。


当时主张全力支持冯玉祥的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


不但如此,苏联还多次催促冯玉祥应该全力支援郭松龄,国民军应该向关外进军。


这样一来,在日本看来,郭松龄反奉事件的性质就变了,不再是单纯的奉军内部狗咬狗了,而是具有国际政治色彩,是苏联专门设下削弱日本,打击日本的局了。


尤其是盛行阴谋论的日本关东军,更是笃定“事情一定是这样子的”。而且从满铁等日本在华情报机构发来的情报显示郭松龄周围都是国民党(当时大革命还没失败,外国通常认为国民党是“赤色势力”)更笃坚定了日本军方关于“郭松龄反奉是苏联阴谋”的看法。


再加上张作霖为了获得日本支持,不断答应之前不愿意答应的苛刻条件,最终日本,尤其是日本军部还是决定支持张作霖,而日本一旦决定支持张作霖,郭松龄的失败就是必然了。


虽然在最后关头,郭松龄派齐世英去日本,声称自己也愿意答应张作霖答应给日本的一切条件,但是终究还是晚了。


最后多说一句,郭松龄反奉,两边加起来军队数量超过十万了,但是这场“惊天动地”的反奉战役,两边总伤亡人数才1000多人。


兰台


郭松龄反奉,实际上反的是以张作霖为首的一批奉系军阀中的旧派,同时也有一定的爱国成分。

郭松龄的倒戈,是奉系内部矛盾的公开化,原因比较复杂,但概括起来,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军阀内部的派系争斗越来越激烈

我们提到奉系军阀,一般都会先想起张作霖。但事实上,在奉系内部是存在多派势力的,只是张作霖的势力最大,掩盖了历史的真实现象。

起先,奉系内部便有新派和旧派之分,其中新派以杨宇霆为代表,旧派则以张作霖最首。但新派还是臣服于张作霖的。在新派内部,还有小的派系,即以杨宇霆、姜登选为代表的洋派,和以郭松龄、李景林为首的土派。

奉系军阀中的洋派和土派,历来存在积怨。就官职安排来看,杨宇霆等人身居要职,地位比较煊赫,而郭松龄则受到张学良的倚重,掌握有一定力量的军队,算是握有军权的一派人物。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获胜,奉系的势力急剧扩张,因而新派中洋、土之争也越来越激烈。

郭松龄认为张作霖过分倚重杨宇霆等新派人物,逐渐产生了不满

郭松龄是奉系军阀中的一名悍将,精于练兵,善于打仗,作战勇猛,可以说是一位军功卓著的人物。但过多的功劳,也容易令人膨胀。他对杨宇霆、姜登选等人十分看不起,但张作霖却不断提拔他们。

事实上,在郭松龄眼里,连张作霖都算不上什么不容置疑的老大,不过是个靠着江湖义气称霸一方的军阀,更何况是杨、姜等人了。更为不满的是,不仅洋派中的杨宇霆做了江苏督办、姜登选当上了安徽督办,而且土派中的李景林也出任了直隶督办。可是郭松龄却一直被窝在军队里,没有得到像样的提拔。

这使得郭松龄极为不满。因而进一步激起了对张作霖的不满。当然,郭松龄的居功自傲也使得张作霖不得不提防他。况且,郭松龄早年曾追随孙中山,他的理念也和张作霖存在分歧。因此,郭松龄的处境十分尴尬。

张作霖准备承认“二十一条”,彻底激怒了郭松龄

1925年,张作霖派郭松龄前去日本参观学习。期间,郭松龄无意间得知,张作霖还派了特使前去同日本秘密签约,打算承认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


郭松龄回国后,立即与冯玉祥联系,打算公开反对张作霖。此后,经过一番筹备,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张运动开始了。事实上,当时奉系内部反对张作霖的不仅是郭松龄一人,连同李景林也曾公开要求张作霖下台。这事儿在当时算闹的沸沸扬扬。

但在日本人的配合下,张作霖最终击溃了郭松龄,这场斗争以张作霖的胜利为结果。此后,郭松龄夫妇被枪决,其余部一部分被张作霖收编,剩下的则投靠了冯玉祥。

以上就是郭松龄反对张作霖的前因后果。

我是老腊肉碣石樵子,希望与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和批评指正。


碣石樵子




郭松龄从骨子里看不起张作霖。

但是,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这个没读过书的草莽张作霖偏偏可以逆流而上成为割据军阀,反而是郭松龄这个优秀高材生却只能屈居于张作霖的屋檐下,看张作霖的脸色,听张作霖的命令。最可恶的是郭松龄竟然没有被张作霖视作臂膀,也没有对他言听计从,让他的自命不凡没有得到肯定,郭松龄受不了这气。

韩信成不了刘邦,郭松龄也成不了张学良,更成不了张作霖。

但是,当人膨胀的时候却绝不会意识到这点,所以最终郭松龄还是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郭松龄为何反奉?

当张作霖将张学良推到游戏台上后,奉系便注定开始分化了,以张作霖为核心的“老帅派”以及以张学良为核心的“少帅派”这两个新老利益集团将会在奉系这个游戏台上展开疯狂的角逐。

郭松龄生于1883年,奉天府渔樵村人,1905年考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后被保送陆军速成学堂,毕业于1907年。1909年赵尔巽调任四川总督,所部朱庆澜随赵换防入川,郭松龄也随部入川。在川期间,郭松龄加入了同盟会。1912年郭松龄入读北京将校研究所研习军事,1913年又中国陆军大学进行深造,1916年毕业后于北京讲武堂任教官。1917年郭松龄曾奔广州参加投靠孙中山,孙中山落败后又黯然返回奉天入奉天督军署任少校参谋。

郭松龄虽然军事知识很扎实,但是经历却很波折,直到1919年任东三省讲武堂教官并结识张学良后,郭的人生方开始好转。张学良绝对算是郭松龄的伯乐,也深信郭的本事,所以对他言听计从,“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张学良信任和依赖郭松龄,但是张作霖却不是,事实上郭松龄是张作霖留给张学良的班底,张作霖自己的班底以杨宇霆为首,只是少帅的班底会等到改朝换代以后再拽取利益么?显然不会。老帅的班底会乖乖地交出手里的利益么?显然也不会。

于是,两套班底开始相争。当时郭松龄并没有领会张作霖的用意,他只觉得张作霖是在轻视自己,可是对于在浙奉战争中吃了败仗的杨宇霆不但没有问罪,反而愈加重用,心高气傲的郭松龄受不了这个气。

张作霖与日本关系暧昧,这是郭松龄最反感张作霖的地方,郭松龄的爱国情怀还是值得肯定的。

当时张作霖迫切想要解决冯玉祥和孙传芳这两个威胁,因此试图通过向日本妥协,付出相应的代价获得日本人的支持并从日本人手里获取武器装备。这件事为郭松龄获知后,更加深了他对张作霖的厌恶,认为此时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张作霖却仍为私利而出卖国家。因此在1925年10月郭松龄访日考察时便与冯玉祥搭上了线,后又将直隶总督李景林拉上了船,于是郭松龄在11月22日以拥立张学良为旗号通电讨伐张作霖和杨宇霆,试图逼迫张作霖辞职。



郭松龄反奉为何失败?

因为张学良的高度信任,郭松龄当时掌握着东北军的精锐,所以在郭松龄突然打响反奉战争后,始料不及的张作霖被郭打了个措手不及,张作霖节节败退。在郭松龄即将成功取代张作霖的时候,又为何突然失败了呢?

日本势力的介入是郭松龄反奉失败最主要的原因。

张作霖被郭松龄打得心慌慌,心凉凉,他甚至已经做好了辞职的准备了。这时张作霖突然又想到了在旁看戏的日本人,他当然知道日本人的野心,但是这时候他也顾及不了这么多了,为了让日本人出兵相助,与日本签订了《日奉密约》。日本曾经拉拢过郭松龄,但是被郭拒绝了,相比反日的郭松龄,日本人当然更倾向于张作霖,于是果断出兵袭击郭部,阻止郭部穿过南满铁路。最终,在日本的帮助下,张作霖成功反击并镇压了郭松龄的反叛。如果不是日本的突然介入,东北必然改姓易主。

郭松龄反奉前曾给自己挖了坑,他打着拥护张学良的旗号造张作霖的反。

你郭松龄不是说我张作霖不辨黑白瞎重用杨宇霆吗?好,我辞了杨宇霆看你还造不造反,你还造反的话说明你心里有鬼。你郭松龄不是说让我儿子出来主持东北工作吗?好,我让我儿子去跟你谈,你谈不谈?你不谈的话说明你心里有鬼。当时张学良匆匆忙忙乘船到了秦皇岛,曾三次要求与郭松龄面谈,但是郭松龄这时太膨胀了,摆摆手,免谈!然后给张学良的答复是,奉系我来掌,东北我来管。这回郭部官军也犯嘀咕了,不是说好了拥护少帅吗?经过张作霖张学良的造势后,郭部军心开始不稳,甚至已经有人倒戈,郭松龄想不败都难。

郭松龄的盟友冯玉祥心怀鬼胎。

冯玉祥可不管你郭松龄反奉成不成功,你不是和李景林谈妥了吗?到时候李景林带兵陪你反奉,直隶必然空虚,我趁此良机率军突入直隶的话,直隶岂不是唾手可得?冯玉祥在背后捅“朋友”刀子的事可是做得熟门熟路。所以,在郭松龄反奉的同时,冯玉祥也出兵直隶,郭、冯、李三方联盟成了笑话,从三方联盟反奉到最后变成只有郭松龄反奉了。



郭松龄的结局。

1925年12月24日,郭松龄与妻韩淑秀被奉军俘虏,随后在奉天省辽中县老达房被处枪决。据说当时是因为杨宇霆担心郭松龄押回奉天后,张学良会念及旧情想法施救,于是先斩后奏了。三年后的1929年1月,杨宇霆为张学良所毙。

郭松龄夫妇的尸体被运回奉天后,仍不解气的张作霖将他们扔在广场上暴尸三日。

刘邦的韩信,张学良的郭松龄。


吾与吾国


现在来看,郭松龄反奉并不完全是为了争权夺利。他应该是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不愿意再与老军阀们为伍了。

所以,他说的“为国为民”,并不完全是旗号。

诚然,郭松龄与奉军内部的很多人不和。比如,他与张作相等老家伙们不和,是看不惯他们无能却身居高位,深得张作霖的信任;比如,他与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不和,是因为毕业于不同军校,又都是能人,互相不服气。

但是不要忘了,郭松龄背后站着少帅张学良。他既是张学良的老师,又是张学良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不管杨宇霆受到张作霖多大的器重,最终奉系是要落到张学良手里的。

也就是说,只要耐心等待,所有的派系中,郭松龄必定是最终的胜利者。他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奉系二号人物。

郭松龄会不明白这点道理吗?如果单纯为了个人利益,他完全可以耐心等待。

但是,当时的中国不能等了。军阀多年混战,民不聊生。今天你和我一起打他,明天我又和他一起打你,没有正义,只有地盘的争夺。

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郭松龄,看透了军阀的腐朽。所以,他选择了与军阀决断。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反奉。

当然,他失败了,并且使得奉系元气大伤。但在与奉军激战时,他能拒绝日本人有条件的帮助,说明他和那帮只顾自己利益的老军阀还是不同的。


趣谈秘史


郭松龄为什么倒奉,原因众说纷纭,有多种多样的版本留存于世!

一、爱国爱民说

郭松龄早年作为清朝的军官,早年在四川经历过保路运动,对当时参加保路运动的群众是比较温和的。后来郭松龄又投奔过孙中山,参加过革命。直到最后,郭松龄才进入了张作霖的奉系。


在奉系中,郭松龄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说过:如果张作霖和日本人合作,他就打张作霖。而郭松龄发动倒奉战争,至少表面的导火线是因为张作霖和日本人商量采购军火。

按照郭松龄往年的经历,要说郭松龄是爱国爱民之辈,好像也是有那么一点道理。

二、野心勃勃,妄图自立

也曾看到过一些说法,郭松龄之所以会倒奉,是因为郭松龄一直想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东北王。

对于这个说法,我倒不那么认同。郭松龄倒奉之后,曾多次对外发电,要求张作霖下野,拥立张学良为总司令。


郭松龄和张学良私交甚好,二人长期合作,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郭松龄未必不会不知道奉系军就是老张家的私人军队,所以郭松龄才会打出拥立张学良的口号。但是也不排除郭松龄企图控制张学良进而控制奉军。

三、派系斗争,排除政敌

奉系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至少可以三大派系。一派是以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为代表的老派,一派则是以杨宇霆为代表的士官派(留洋派),另一派则是以郭松龄为代表的陆大派。

在这三大派系中,除了老派不说,士官派之间与陆大派之间矛盾重重。士官派的代表杨宇霆深受张作霖的信任,在奉军内部地位不断攀升;而陆大派的代表郭松龄,虽然和张学良关系非常好,却不受老张的待见,老张甚至经常嘲笑郭松龄曾经跟过孙中山。


面对这种局面,郭松龄自然也是心中不忿!想自己一身本事,却不受到张作霖重视。但相反的是,张学良和自己关系很好,不喜欢杨宇霆。只要张作霖一死 ,郭松龄就会反压在杨宇霆头上。

现在来说,郭松龄为什么要倒奉,理由已经很难说的清楚了,毕竟除了郭松龄,再不会有人得知当年郭的想法。但说到底,郭松龄倒奉,是一种政治上不太成熟的表现。


小镇月明


客观来说,郭松龄反奉,确实是有为国为民的目标,这一点,在他当年的旧部的回忆,以及张学良晚年的回忆中都可以看得出来,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理想与当时部下的价值观差距太大,才无从获得真正的支持。

至于说死了那么多东北人和内耗,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当时的战况。

在巨流河畔,张学良亲自出马正面抵御郭松龄部后,黑、吉两省援军云集,2万多郭军面对5万奉军迅速瓦解,所谓的激战仅仅造成了1000多人的伤亡,郭松龄等人弃军逃亡。

事实上,哪怕在之前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虎将”郭松龄在战争中,坐拥7万奉军精锐,却害怕部队倒戈,只敢把军饷、经费和夫人、幕僚放在铁路上的一趟列车上,临战时,往往只用炮兵猛轰驱赶敌军而不敢出动步兵进攻。

当然,之前奉命抵抗郭军的奉军15师(张作相部)连这种炮火都经受不住,往往打过几轮不太激烈的炮火之后就放弃阵地溃散。

而郭军步兵的斗志低下也令人咋舌,根据参战者回忆,郭军的各旅旅长,绝大部分没有战斗欲望,下级军官在张学良的喊话下,整营、整连地倒戈。

在黑龙江骑兵突袭郭军后勤基地得手后,郭军已基本处于瓦解状态,郭军在战时的主要伤亡,主要是由于缺乏棉衣而冻伤导致的……

这种情况,今天的很多人是难以理解的,怎么会伤亡这么少?

事实上,当时军阀混战的烈度非常之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山海关九门口大战,双方数十万大军猬集,总共阵亡2000人左右,已经被当时的外国观战武官称为中国内战前所未有的惨烈战斗了。

这场战争的最直接后果,并不是死伤了多少东北军精锐,而是事后的内部清洗。

由于郭松龄的基干指挥官是陆大系的中高级军官,这些人在战后都受到了清洗,尤其是中级军官日后饱受排挤,不再成为主力部队的战斗力骨干,而代之以忠诚度上更加过硬的“讲武堂系”、“军士教导队系”的军官。

而“讲武堂系”的军官实际上坐了直升飞机,最典型的例子王以哲,1920年的秋季毕业于河北军官学校第8期步兵科,任直军的排长。1922年9月,被张学良任命为军士教导队第一期中尉连副。1923年12月,王以哲被提为上尉连长。1925年教导队第四期成立,王以哲升任第三营少校营长。当年,郭松龄反奉,王以哲由第三营少校营长直升为第三团上校团长,抵抗郭松龄军进军。1927年6月,军团卫队扩编为卫队旅,王以哲升任少将旅长。1928年春,卫队旅在满城、望都扩编为师,番号为陆军第十九师,王以哲为中将师长。

1922年—1928年间短短6年,由中尉到中将。

少壮派军官的火箭升迁,必然伴随着东北军嫡系实际战斗力的下降,当然,同时上升的是对张学良个人的忠诚度。

以上是对一部分问题的解释,另一个问题是郭松龄能不能解决中国的军阀割据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郭松龄的一贯政见主张是巩固国防、建设东北,并没有武力统一中国这个选项。

而他的这种观念和奉系内部的一些稳健派是一致的,比如王永江。

1926年,也就是郭松龄反奉战争之后,奉系的钱袋子大管家王永江在对张作霖屡劝不改的情况下,也撂了挑子,回到了金州老家隐居,被张作霖称为:

郭松龄以枪杆子伐我,王永江以笔杆子伐我。

而日后奉系在北伐军面前的不堪一击,其实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无论是郭松龄,还是王永江,甚至后来主持河南主战场指挥的张学良,都深知奉系的外强中干,就连炸死张作霖的日本关东军军官河本大作都很清楚这一点:

蒋介石的早经军官学校培养的新式精锐军队和奉天旧军阀军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军纪等等也完全不同……蒋介石等的北伐一开始,奉军一定马上又要使用逃回关外这一招了。

奉系的完蛋,是早已注定的,并不能归结于郭松龄的反奉,恰恰相反,连张学良都知道,郭松龄的反奉可能正是奉系得以继续生存的一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