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陰」前城子古紫藤

在蒙陰前城子村,據傳公鼐親手種植的紫藤已400年至今仍舊枝繁葉茂。

公鼐(1558~1626)字孝與,號周庭,今山東新泰汶南果莊人,古屬蒙陰。明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明朝萬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詹事、兩朝實錄副總裁、贈禮部尚書,諡"文介"。公鼐出生於明代後期的江北一個聲勢顯赫的"館閣世家"裡,從公鼐高祖公勉仁開始,代代蟬聯進士,到公鼐一代,"五世進士、父子翰林",成為明朝末期著名的進士家族。他們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樹,一時彪炳海內。公氏家族的集大成者,以公鼐為最,他也是公氏家族在文學上最有成就的一位。

公鼐的家廟,十年前保存尚好,前幾年房舍因年久失修自然坍塌。

一代文豪公鼐:辭官返鄉,詩壇巨擘紮根沂蒙

公鼐,字孝與,明代文學家,乃東蒙公氏第十七世。父親公家臣,隆慶五年進士,也是公氏第五代進士,初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他“校閱世宗實錄,以論奪情”。因觸怒了丞相張居正被貶官。後來擔任南京戶部主事。著有《柳塘集》。

公鼐是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初選翰林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左春坊左諭德,為東宮講官。

公鼐好學博聞,磊落有器識,性情耿直,看到魏忠賢擾亂朝政,於是便稱病歸鄉。論詩主張一個時代要有一個時代的聲情,反對復古模擬之風。與于慎行、馮琦時稱“萬曆前期山左三大家”。公鼐的紀行詩善於寫景,詩文字裡行間流露出抑鬱之感和隱退後的消極情緒。可以說讀懂了公鼐的詩便讀懂了晚年的公鼐。

公鼐的紀行詩,有辭官回鄉途中的懷古之作,有遊蒙山時的抒發情感之作,亦有旅途跋涉懷念故鄉之作。懷古詩《穆陵關》:“昔日齊侯履,南疆盡此封。諸山沂作鎮,五嶽岱為宗。霸國猶餘業,重關識舊蹤。故園相去近,回首雲海重。”可見,詩人面對這座被稱為“齊南天險”,處於泰、沂兩座名山之間的雄關,不由觸發了懷古情懷。以此作為封疆南部邊界的齊國,它稱霸的業績,至今流傳,而雄關穆稜的遺蹟,尚可辨識。但是昔日聲威震懾諸侯的齊桓公哪裡去了呢?回首北望,只有茫茫雲海。這首詩借懷古而撫今,敘說人間滄桑,宦海多變,從而直接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怨憤情緒。當時宦官當道,專斷國政,排斥異己,誰知道明朝將來又是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與《穆陵關》相比,遊蒙山《望蒙山吟有寄》、《初春出郭望蒙山雪色》則側重於寫山景、雪景。前詩第一部分描寫了蒙山挺拔磅礴的氣勢和壯麗的景色。抒寫了自己因奇麗的山景所引發的拍手成快、振衣長嘯的豪放情懷,同時藉以浪漫的手法抒寫了初平牧羊、仙蹟往來,給這座名山增添的靈異色彩。尤其以“齊魯千里平如掌,俯視一氣恆塊莽”,堪稱寫登高遠眺的佳句;後一部分表達了詩人對過去在京師友人的深切懷念。在作者想象的思維空間中,昔日之友恰似眼前的蒙山,多麼想當面暢談。筆鋒急轉,但是山高路遠、豺狼當道,真是近在咫尺、遠在天涯。作者不正是因為魏忠賢專權跋扈、迫害而與友人分開的嗎!最後,詩篇以沉重的筆調,敘寫兩人握手薊門,共賞春景的不可能,只好以一篇懷舊賦來表達自己的深沉懷思。即便是這篇懷賦,也無從寄達,還能說什麼呢!後詩是一首寫初春遠眺蒙山雪色的詩。詩人按照自己看到的景色順序,先寫了春風新柳,點點飛鴻的近景,接著筆鋒一轉,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映日玉蓮、壯麗蒙山霽雪圖。隨後詩人又按其聯想到事物,給蒙山渲染了一層世外桃源的神秘色彩。最後則寫面對這迷人的景色,詩人俗念已消,真想出世仙遊。可謂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分外動人。

公鼐晚年,山居諸詩,也以寫景、抒情見長,詩文可見其深受陶淵明田園詩影響。以《汶南別業秋居》為例,“向晚煙彌望,秋山更可看。九霄孤鶴唳,一壑萬松寒。客話桑麻舊,空收禾黍殘。明農吾分事,身世此相安。”這首詩記述作者引疾辭官回家,居汶南別業時的情景。前兩聯以質樸的筆觸,立體地勾勒了汶南別業的秋景;後兩聯集中描寫了農家風情,細細品讀頗有陶淵明《歸田園居》的遺韻。另外還有《中山寺同三叔、徐丈小飲禪房》、《同陳、徐二生遊南竺》、《東蒙祠遇雪》等詩,在描寫中山寺、南竺寺、東蒙祠等處所的美好環境和壯麗景觀的同時,具體寫登塔攬勝、叩鐘參禪、研討圖書史籍、下棋、飲酒、聽僧人話舊、看文人題名等趣事,反映了作者厭倦人事和對退隱、閒居的滿意情懷,表達了對長輩、友人、僧人之間的真摯友誼以及對學生的憐惜之情和殷切期待。

公鼐生平著有《問次齋集》30卷。《問次齋集》行文有情,情感皆由心而發。公鼐因閹黨魏忠賢等人迫害歸鄉居今蒙陰縣桃墟鎮前城子村。村裡的陽光不太耀眼,天很藍,絮狀的白雲懸在下方,在天際盡頭。雲朵之上則是一絲一縷若蠶吐出的輕絲一般悠悠揚揚、若即若離飄浮著的薄雲。薄雲下四面環山的前城子村,諸山奇石峭壁,遍佈果木,潺潺流水從村旁流過,此景猶如仙境一般。

村裡隨處可見碎山石壘砌的房舍,錯落有致,較為完好的保存了山居實物景象。這裡的人樸實善良,勤懇踏實,千餘人口的前城子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村中峭壁之下紫藤盤根錯節,據說是當年公鼐在此居住時花園的一株植被,旁邊殘存的碎石青磚瓦片清晰可辨古遺蹟的佈局,此乃公鼐的家廟,十年前保存尚好,前幾年房舍因年久失修自然坍塌。家廟北側一公里處陡峭山壁之下農家院內尚存有大塊青石壘砌的高出地面約四米的石臺,村裡人介紹這便是問次齋樓一層的石牆遺蹟。問次齋便是當年公鼐還鄉後讀書、作畫、寫詩的場所,據傳當年的問次齋乃兩層樓,樓體木質結構在歲月無情地侵蝕下早已不復存在。問次齋前便是公鼐故居,現在亦沒有故居實體建築保存下來。

小村的上空升起裊裊炊煙,好像一個身穿白紗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在夕陽的照耀下婀娜多姿。可以想見,公鼐歸鄉後居大山深處,面對眼前的景色,想到此生在官場的經歷,欲解脫卻難以釋懷,愜意中定然透露著哀傷和無奈,其所作的諸多田園詩中處處透露著這一情懷。若要讀懂公鼐,只需細細品讀其所著的詩文佳作,讀後不免為這位當朝忠臣的一生所感嘆惋惜。

(本系列部分資料參考公丕勤所著《名門望族東蒙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