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战场上,难以启齿的长春围城之战

长春围困战是指从1948年5月23日开始,解放军对防守长春之国军包围,切断空中运输,进行长达五个多月的军事围困与经济封锁,期间发生几次大交战和几十次零星交火,国军粮食、燃料极度缺乏,在弹尽粮绝、外援无望的情况下,以国军六十军倒戈,新七军投降,解放军进驻长春结束。长春战役是辽沈战役之一部分,解放军占领长春宣告了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公然决裂,内战再次爆发。

得东北者得天下。

"我军虽然建立了众多根据地,但这些根据地分散,缺乏工业,基本处于国民党包围中,难以稳固。而东北作为中国当时唯一实现了工业近代化的地区,拥有巨大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潜力,还是国共两党实力的真空地带。"毛主席早意识东北的战略价值,"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东北的另一个重要战略价值就是紧靠苏联。南可攻,北可退。

从国共双方调往东北的将领,也能看出双方对东北的重视:国军方面的杜聿明、郑洞国、卫立煌、梁华盛、孙立人、廖耀湘等都是赫赫名将;而解放军方面日后出了林彪、罗荣桓两名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则多如过江之鲫。

林彪

但当时初战却对我军不利:四平攻坚战打了三次,林彪却三次“败”走麦城。这也是林彪人生的最低谷,但主席此时一纸电令,反而将东北党政军大权进一步集于林彪一身。善于用人,用人不疑是毛主席最厉害的一点。

这一招激将法还真灵,林彪痛定思痛,经过一系列整军措施,迅速扭转东北战局。林彪开始兴建兵工厂,大量扩充兵源,为了补充兵源,除接收翻身的农民、俘虏兵入伍外,还收编地方武装、乃至绿林土匪及原日伪军,这其中还有截留的日本人,一些医务、技术专家等。

团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强兵强将的加入,扩大了林彪的队伍。

到1948年东北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即东野),总兵力达到五十四个师,计七十多万人。而国军在东北只有五十五万军队,东北是当时全国唯一兵力超过国军的地区。

此时,国军方面因杜聿明作战不利被蒋介石换下,陈诚任东北行辕主任。谁知陈诚一上任,就被林彪吃掉二个师。蒋又换上卫立煌。

阵前换将乃兵家大计,林彪乘机拿下四平,报了前三次败走麦城之仇。

此时,东北97%的土地和近90%的人口已经尽在林彪囊中,他的对手则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大城市及周边地区。

接下来是打长春还是打锦州?

1948年2月,毛主席电令林彪:攻下锦州,以对国民党余部实现关门打狗之势。然后林彪两个月后才回电,他称:锦州防卫坚固,有15万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相比之下长春守敌最弱,眼下攻打长春方为上策!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毛主席只得挥挥手说:“就先让他试试,不试试,他是不会下决心的。”

“坚冠全国”的长春城

长春,是吉林省的省会,曾是伪满洲国的首都,地处东北腹地,位于哈尔滨和沈阳之间,是贯通京哈、长图等东北境内各铁路线的交通枢纽。更是东北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

此时的长春城由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在防守。郑洞国是被低估的国军高级将领,也是抗日期间战功最为卓著、最擅恶仗的猛将之一,并且从国内打到了国外。据说他是国军将领中身上伤疤最多的人。

郑洞国

郑洞国抵达长春后发现,长春城内的工事,不能说不齐备。早在日伪日期,为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日军在市区挖掘壕沟、坑道,修建了大量永久、半永久性的工事。市内建筑,从布局到构造,都充分考虑到军事意义。尤其是市中心的关东军司令部、大兴公司、中央银行等大楼,都是米把厚的石墙、钢筋水泥屋顶,一般炮弹打不透。市内各主要街道宽度都在60米以上,便于发挥火力,且都有坚固的地下坑道连接。

郑洞国还令军队进一步加强、增修了工事。据称,仅中央银行周边就修筑工事100多处。所以,国民党的喉舌中央社宣称,“长春防线坚冠全国”。城内的兵力约有10万人,基于这些条件,加上空中优势,长春虽孤悬在大片解放区中间,但国民党军并没有危机感。

林彪对长春试攻了几次,均未成功,转而改变战术:围而不攻。

这一战术是想利用郑洞国作诱饵,引出沈阳的卫立煌前来救援,中途打掉卫立煌部,然后再打长春。

孰料卫立煌竟按兵不动,未向长春派一兵一卒。后来有人说他是共谍,也有人说他反对内战从而消极避战,也有的说他早知国军大势已去,援军出去就回不来了,所以就才按兵不动的。

不管什么原因,卫立煌的按兵不动,让林彪无从下手了。见打援不成,林彪开始对长春开始长达五个多月的围困。

将计就计,长围久困

长春城的固若金汤,加上郑洞国的严防死守,看似天衣无缝,但林彪却从中看出了破绽:郑洞国既然这样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何不将计就计,让他身隐牢笼呢?

于是林彪让萧劲光部长围久困长春。

萧劲光时任围困长春部队(后改为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的司令员。

长围久困是军事斗争,但最尖锐、最直接的还是经济斗争。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是首要任务,也是关键环节。在部署围城工作动员会上,萧劲光斩钉截铁地提出:“从部队按照部署到位开始,再不准放一粒粮食、一根草进城!”

部队到位后,各单位都立即在通往长春市区的各个交通路口设立了检查站、检查哨。严格行人检查,禁止粮食、蔬菜、燃料、牲畜等一切生活资料进城,断绝了城内外一切人员商贸往来。

东野包围长春城,实行经济封锁的消息不胫而走。

长春城内有点慌神了!

围城开始,长春城内国军第一个反应就是搞粮草。一时间,各部官兵像蝗虫一样拥出城,四下抢粮、抢柴、抢草、抢收地里的庄稼。不几天,从解放军围城部队前线到城区中间几十里范围内,就被抢一空了。

东野围城部队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出兵打击,前线阵地向里推进,压缩包围圈。各部队也专门抽出兵力抢庄稼。

出城不能,突围无期,粮食供应日益减少,城内国军惶惶不可终日。新七军军长李鸿故作镇静地安慰部下:“没有柴拆房子,没有粮吃有空投。共军能封地,还能封天吗?”这话没毛病,但围城部队会忽略这个漏洞吗?

早在围城之前,机场就被解放军占领,目的就是切断城内的空中补给线。

再说城内有守军10多万人,即使每人每天一斤粮食,一天就要10万斤。飞机运送至少需要三四十架次。以国民党当时的空军实力,在全国四处告急的形势下,要达到这个数目是不可能的。

飞机即使来了,还要防着城外解放军的防空炮、高射机枪。往往降落伞在空中被射穿几个洞就偏离了投掷方向。10包空投物资有9包落在了解放军的阵线,以至于城内的国军仰头大骂空投飞行员是共谍。

勉强落在城里的空投物资,也常常被市民抢走藏起来。

空投对城内的守军来说无异杯水车薪,常常还因为分配不均,不同的部队之间还大打出手。

此时的长春,飞机无法降落,步兵不能突围,内外联系中断,“坚冠全国”的长春成了一座死城。

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有人说国共内战是可以避免的,但还是发生了!!!

到了长春围城后期,长春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城内的国民党守军因长期吃豆饼酒糟,许多官兵得了浮肿病,虚弱得难以行走。各部队指挥官和地方行政长官几乎天天来找,请求设法解决粮食、燃料之急需,为此焦急得食不甘味,席不安卧。

当时军队的缺粮情况如此,一般市民的处境就更惨了。许多百姓因粮食吃光,只得靠吃树叶、草根度日,结果因身体极度虚弱而病死、饿死的人愈来愈多。有的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下就死去了,也无人安葬。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大约在八月初旬,老蒋才发来电令,让将长春城内居民向城外疏散,以减轻守军压力。但老百姓到解放军阵地前要查明身份才能放行,主要是怕国民党官兵化妆成老百姓出逃。结果致使大量市民卡在两军的阵线结合部,一时出不去,欲退又回不来,弄得百姓们惨状百出,终日哭号之声不绝,以后在这些地方饿死、病死的人无法计数。

“长春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此时城内外却是满目疮痍,尸横遍地,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间地狱,人民遭受了一场亘古少有的浩劫!多少年来,每每追忆起长春围困战时的惨状,都不免心惊肉跳,尤其对长春人民当时所遭受的巨大灾难和牺牲,更感到万分痛苦和歉疚,此生此世都将愧对长春的父老百姓!”一些参与围城的老兵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