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为何选择义乌兵,而放弃绍兴兵

自古能以姓氏成军的部队,绝大部分都是翘楚,戚家军就是这样一支军队。

戚家军的创始人是嘉靖年间著名将领戚继光,当时由于东南沿海走私横行,倭患猖獗,戚家军奉命剿除倭患,可许久没有打仗的明军,再不是太祖时代的兵精将猛,这些老兵油子,无不是抱着在军队里混吃等死的心态,遇到软柿子就捏捏,遇到那些不要命又生猛的倭寇,自然是能跑就跑。

带着这种兵,戚继光也没办法,他找总督胡宗宪请求,给他招募3000兵,他要亲自练,总督找了3000名绍兴兵,这些兵训练后也打了几场胜仗,但问题也很多,他们内心十分惧怕敌人,离敌人近了就退走,如果敌人退走了,他们就追,敌人回头抵抗,他们又退回来,总之就是不能进行硬碰硬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而且有时还妄杀平民或者队友的首级来虚报战功。

戚继光对这些绍兴兵失去了信赖,决心自己挑选。

义乌南乡倍磊村有一"宝山",历来传说有银矿,引无数奸商、地主眼红,这便是八宝山。嘉靖三十七年,永康盐商施文六路过倍磊,听说八保山一带的山坡有银矿,顿起贪薏,召集同乡人方希六等九十余人,并哄骗景宁、龙泉等地两千多人,进行挖掘。义乌县陈氏族领陈大成得知此事,立即带了亲信、子弟、农民三千多人,用锄头、柴刀、棍等农具兵器打死一千多人.义乌人那勇敢不怕死,而且一呼百应的优点,正是明军所需要的.于是水到渠成,戚继光来到义乌县城,重新招募士兵,尽管戚继光选兵的标准很高,但仍挑选了4000余亲兵,形成"戚家军"。

戚继光选兵的原则也很有意思,他并没有以参选者身体素质为第一条件,而是以对方的人品。估计是受到绍兴兵的心里创伤。

他招兵是有标准的:凡是那些脸皮白净、行动伶俐、看见官府的人也毫不顾忌的人,都不要。因为这些人都是油滑之徒,关键时刻靠不住,会开溜,而且还会拉着其他人一起溜。万一被上司抓住,他们又有足够的口才嫁祸于他人。所谓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这种人在军队中,不但不能作战,反而会起到瓦解军心的作用。

他要的是那些黑大粗壮、皮肉坚实的乡野老实之人。这样的人才好指挥,能打仗。

在戚继光的精心操练下,这只军队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战斗力极强,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这在日久承平的万历中兴时期是很恐怖的战绩。

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在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还有鸟铳、倭刀、铁甲,戚家军的装备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

戚家军的纪律严明也是闻名天下,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作战骁勇、善待百姓,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苗瑶等少数民族都为之誓死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