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無力回天,蜀漢滅亡,其原因何在?

炎興元年(公元263年),蜀漢滅亡了。劉諶悲痛萬分,殺死自己的妻子兒女後自殺了。劉禪敕令姜維投降,將士們大怒,拔刀砍石,不得已投降。

一切都這麼突然,炎興的年號剛起用,曹魏的鐵蹄便已踏入成都,所興者也從火德漢室變成了司馬炎。蜀漢政權五十年間不知遭遇多少磨難,都挺過來了,何以在這一次一朝傾覆?若非積弊已久怎會如此?

我們有必要梳理一下蜀漢滅亡的原因。

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是鄧艾偷渡陰平、迎戰的將領不靠譜、蜀地無險可守和譙周主張投降。其後隱藏的根本原因值得深思。

為何在姜維已經在陰平佈防的情況下,鄧艾還是得手了?蜀漢迎戰將領的不靠譜還是要歸結到政治問題上:朝中大臣與姜維發生了矛盾。若姜維不去沓中屯田,不讓諸葛瞻抵抗鄧艾,蜀漢也不會如此迅速滅亡。朝中矛盾的癥結還是北伐的問題。

為何在姜維上書要求派軍增防的情況下,劉禪還是拖到開打了才增防?也是政治問題:劉禪昏庸,黃皓亂政,朝政腐敗。

為何原先崇敬諸葛亮的譙周要主張投降?為何劉禪和群臣只商議如何脫身且同意了譙周的看法?同樣是政治問題:蜀漢政權衰落腐敗,已經離心離德,就連其最高統治者也不清楚其意義所在,不清楚自己的責任了。

那麼蜀漢政權最初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先主劉備胸懷大志,“欲信大義於天下”,他所要伸張的大義是什麼呢?是復興傾頹的漢室還是自己獨有的政治理想?二者應該兼有。在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樣幾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可以反映出劉備的價值觀。

劉備與諸葛亮均推崇法治,而後“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深受百姓愛戴,可見其政治理想就是法治以維持社會的安定,讓百姓生活幸福。曹操追殺劉備時,劉備猶不拋棄百姓,亦可見其信義仁德。也因此,劉備才有這麼強大的人格魅力,蜀漢政權才具有凝聚力。

相比之下,所謂復興漢室其實空泛了很多。漢末亂世,誰還在乎什麼漢室正統?讀讀群臣勸曹丕稱帝的表裡的名單,一串漢室老臣。所謂華歆在魏代漢時不高興,怎麼抓伏皇后時他沒有想過自己是大漢忠臣?

孫權虛偽地在外交時管蜀漢叫“漢”,私下裡卻說“鹹以為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發自內心的為漢室痛哭流涕的,怕不是隻有一個蘇則。嗚呼哀哉。所謂政治正統性,在沒人相信的情況下,只能用來自我安慰。

可劉備、諸葛亮依舊堅持著,為了正統而奮鬥。為了證明自己是東漢政權的延續,對於漢制全面襲承而不加以改變。把三國做一番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曹魏有九品中正制、戶調製等等變革,得到世家大族的擁戴,在文化上有玄學,為後來晉的士族門閥做了鋪墊。

東吳則有世襲領兵制、復田復客制等變革,同樣保證了世家大族的私人利益。相比之下,蜀漢則幾乎沒有什麼新事物,只能算是東漢政權的延續。

曹魏廢除中常侍一職,限制宦官的官職,而蜀漢仍設置中常侍(雖然大長秋改由士人擔任),只靠董允監督,於是董允一死,黃皓“始預政事”。諸葛亮法治,他死後卻連年大赦。這都是典型的人治,並非從制度上變革。察舉制蜀漢也一直在沿用,卻有大量先為官後察舉的記錄(彭羕、周群、張翼、馬忠、李朝、蔣琬、常播、常勗等),既已經得到任用,則是浪費了選拔更多人才的機會。且察舉多“以族取人”,寒門難以得到任用。

蜀漢還在沿用漢朝的口錢算賦制度,不效仿曹魏的戶調製按戶收稅,至於出現前文中蜀郡“士伍亡命”,戶口漏脫萬餘人的情況。蜀漢亡國時只剩“金銀各二千斤”,但還有“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趙)雲別傳》也有“軍資餘絹”的記載,可見蜀漢實際上已經開始以實物代替錢幣稅,但不一定落實在了制度上。

蜀漢可能仍在實行漢代的定率田租制而非新的定額田租制,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以至於“民有菜色”。蜀漢延續東漢不設置專業史官的制度,導致“行事多遺”(詳見後文)。在文化方面,蜀漢仍停留在古今文經學、讖緯學等老學問,守成有餘而創新不足。

如果蜀漢是為漢室正統來北伐,我可以說是偉大的,卻算不上是明智的。諸葛亮執行滅魏戰略的結果只能是因為蜀漢國小、蜀道難行、蜀地疲敝而失敗。姜維北伐對國力的消耗遠遠超過諸葛亮北伐,自然也會失敗。

北伐勞民傷財,既沒能成功滅魏實現遠大理想,也沒能讓百姓認同(尤其是後期)。百姓不在乎你是漢還是魏,只要你對他們好就行了。蜀漢後期民有菜色,北伐還有什麼意義?姜維在舉國怨讟時繼續北伐,恐怕並非出於什麼志向。

且由姜維、夏侯霸兩位魏國降將主導,降將郭循刺殺費禕鋪平道路,在魏國內部反抗司馬氏勢力的幫助下促成的北伐,實在是滑稽。正如饒勝文先生所言,北伐的意義已經消解。

此時的蜀漢該如何定性?難道還是譙周《仇國倫》所言的因襲兩漢之餘緒(“因餘”)的國家嗎?似乎沒人在乎漢室了,那些腐朽的制度卻依舊。那麼還是那個劉備、諸葛亮時的推崇法治的天府嗎?政治理想好像也沒了,人亡政息了。

從法治到無為而治再到根本不治,其實還是人治,癥結不能根除。如今只見面有菜色的百姓了。原先劉備的人格魅力呢?仁義道德呢?凝聚力呢?由於價值觀不復存在產生的矛盾無可調和。蜀漢存在的意義呢?不該繼續存在下去了。

此時的蜀漢已經成為一個矛盾結合體:大多數人麻木,不知道蜀漢的意義,卻仍有人為之而努力,因此引發矛盾,喪失人心。蜀漢政權因為各種主觀因素、客觀因素的彙集,最終無力迴天,覆滅是必然的。

新書介紹

《蜀漢興衰五十年》是針對蜀漢政權五十年曆史的深入研究和詳細解讀。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璋投降、劉備佔領蜀地,到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政權從此滅亡。

蜀漢興衰五十年,風起雲湧話滄桑。讓我們一起回到三國時期,探究蜀漢興衰。

吳奇霖

北京市人大附中朝陽分校初一學生。

自幼酷愛歷史,尤其是三國曆史。希望用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去重新詮釋蜀漢、東吳、曹魏的三國爭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