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人对陈宫的抹黑,可谓厚颜无耻,不足道其一言也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义士”陈宫

文:小A斯蒂芬

公元198年,即建安三年,冬天十一月。徐州下邳城外的曹营中,曹操升帐议事,近三个月的征战,让他和他的属下们有些困乏,而久攻不下的下邳城成为他无法逾越的梦魇。

曹操缓缓的对众人说道:“撤兵!我决定撤兵,不打了,明天就回许都。”

曹操的话并没有在他的文臣武将中产生太大的波澜,换来的只是一众的沉默。

想来,曹操的话在众人心中早已经是众望所归了。

不过,过了一会儿,荀攸走了出来,他对曹操说道“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荀攸的这番话中所提到的陈宫,此时正在下邳城中,他是吕布所依仗的重要谋士。按着许攸的说法,陈宫“有智而迟”。那么陈宫真的是这样吗?他是否真的有智,而又为什么会迟呢?

今天我们就讲一下有恩于曹操的陈宫。

陈宫

陈宫,字公台,兖州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

在小说中,陈宫与曹操的相遇,是在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出洛阳的途中路过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抓获的时候。小说中陈宫正是中牟县的县令,他感念曹操的忠义,就舍弃县令官职追随了曹操。后又在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后,转而离开了曹操。

这一场“捉放曹”虽然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然而在历史上,这些事其实与陈宫没有关系。首先曹操逃出洛阳后,按着地理位置应该先去的成皋,也就是洛阳的东部关口虎牢关,吕伯奢的家就在这里。然后曹操才去的中牟。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当时的曹操“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在《魏晋世语》中,替曹操求情的是中牟县衙里的一个认识曹操的功曹,他认为“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于是就向县令求情将曹操放了。

捉放曹

这个县令是不是陈宫呢,史书中没有记载,可能性也不大。当然,也不能排除罗贯中当年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手上有我们不知道的史料。但是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史料来说,罗贯中小说中的说法只能是杜撰。

在史书记载中陈宫和曹操的相遇,其实是在曹操初到兖州的时候。

公元191年,关东义军讨董联盟瓦解之后,曹操接受鲍信的建议来到兖州发展。当时正赶上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所部入寇兖州东郡境内,无能的东郡太守王肱抵御不住黑山贼的攻势。曹操趁机进兵东郡,先后击败了于毒、白绕、眭固,在内黄之战中还击败了匈奴流亡王子於夫罗所部,基本平定了东郡。曹操也由此被表为东郡太守,迁治所到东武阳。而这里正是陈宫的故乡,也应该是在这个时候,陈宫加入到了曹操的阵营。

公元192年,即初平三年夏天,青州黄巾军百万人口入寇到兖州,在任城和东平一带烧杀抢掠。已经被鲍信曹操张邈等人架空的兖州刺史刘岱,不顾反对一意孤行,率军进攻黄巾军,结果战死在乱军之中。一时间兖州刺史的位置出现了空挡,而早已经对这一位置垂涎三尺的曹操,自然而然的要发起挑战。陈宫也在这个时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据《魏晋世语》记载,当刘岱战死的消息传到东郡的时候,陈宫主动找到曹操,说道“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

陈宫

于是,陈宫带着曹操的重托只身来到了当时兖州的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镇)。到了昌邑以后,陈宫先是找到了已故兖州刺史刘岱的治中与别驾,对他们说道“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

陈宫的这番话得到了鲍信以及州吏万潜的支持,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东郡迎接曹操接任兖州牧的职位。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拥曹牧兖”

在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在《三国志》正史中,拥护曹操接任兖州牧的主要人物是鲍信和州吏万潜,根本没有对陈宫有过只言片语的记载。那么是《魏晋世语》的记载有误吗?个人感觉应该不是。

首先,在当时曹操的团队中,有能力去昌邑说服众多州官的人恐怕只有陈宫。据《典略》记载,陈宫年少时就与许多海内名士相交甚厚,这其中也一定有许多在兖州的朋友。而他来到昌邑所说服的主要人物,一个是治中,一个是别驾。以前我们讲过,治中和别驾都是州刺史的佐官,一个相当于副刺史,一个总理州里一切事物。这两个人的名字虽然没有记录下来,但是可以想见如果得不到这两个人的支持,曹操恐怕很难顺利的接管兖州。而陈宫毛遂自荐只身来到兖州州治昌邑首先找到的正是这两个人,正说明陈宫与这两个兖州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能够说上话的。所以陈宫和兖州的治中、别驾才是最终“拥曹牧兖”的重要人物。

那么《三国志》为什么只记载了鲍信和州吏万潜的功劳,而将陈宫以及治中、别驾抛除在外呢?我想这恐怕要跟后来陈宫等人的 “叛曹迎吕”有关。

曹操接管兖州之后,首先击败了寇略在任城、东平一带的青州黄巾军,也由此得到了一支赖以称雄的青州军。然后就实行了高压统治,对兖州的权力中枢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曹操

兖州一共八个郡(国),其中东郡、任城、东平已经掌控在曹操的手上,济北国是鲍信的老家,虽然济北相鲍信在与黄巾军的交战中不幸战死,但曹操在对鲍信的身后事处理安排上深得人心,也就相应的得到鲍信手下的济北士卒们的支持,这样也就轻松拿下了济北国。泰山郡盗贼横行,但当时泰山群盗对政治斗争敏感度不够,根本无法对曹操造成威胁。所以曹操的这次大换血主要集中在济阴郡、山阳郡和陈留郡进行。

济阴郡的郡治本来在定陶,曹操却让荀彧和程昱驻守鄄城,很明显是要争权。山阳郡是兖州州治昌邑所在地,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记载相关的权力更迭的斗争事件,但是从没有留下姓名的治中和别驾的消失来看,一场斗争应该是在所难免。毕竟曹操手下有他自己的原班人马,撤换前兖州刺史的班底对统治兖州更为有力。

对曹操来说最难搞的应该是陈留郡。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是发小,曹操“陈留起兵”又是借助张邈的力量,无论如何曹操都不能直接对陈留下手。所以曹操对陈留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希望张邈成为自己的支持者,这才有了史书中所记载的张邈与曹操关系交好的“其亲如此。”

张邈

可是曹操对反对自己的陈留势力还是绝不留情的,代表事件就是边让被杀事件。在之前《张邈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边让是陈留名士,名满天下。在曹操屠杀徐州百姓的时候积极反对曹操,最终被曹操满门抄斩。

而这一切叠加到一起,自然会引起兖州地方势力的不满。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陈宫。

曹操在做东郡太守的时候,将东郡治所迁到东武阳,而这里是陈宫的老家。曹操升任兖州牧后,东郡太守的位置肯定是陈宫所想要的,尤其他又是曹操牧兖州的最大功臣。可是曹操却任命夏侯惇做了东郡太守,只让陈宫领兵屯驻在濮阳。这里面很明显曹操是扣押了陈宫的家人,以为人质,是对陈宫的不信任。这就成了陈宫“叛曹迎吕”的导火索。

公元194年,即汉献帝兴平元年,夏天,曹操第三次起兵征讨徐州陶谦,造成了兖州空虚。陈宫看准了时机,与张超一起去见陈留太守张邈,他对张邈说道“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陈宫的这一番话,说到了张邈的痛处,他的心里也早已经后悔帮助曹操壮大的事实。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又加上两个兖州名士,从事中郎许汜和王楷的煽风点火,一场空前盛大的反叛曹操的事件,以燎原之势在兖州蔓延开来。转眼间就造成了曹操“蹈据无所”的事实。据史书记载除了鄄城、东阿、范县依然被曹操的属下荀彧和程昱以及夏侯惇所占领以外,兖州八郡国七十余县尽皆响应张邈陈宫,迎立吕布为兖州牧。

吕布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宫在两次迎立兖州牧的过程中表现出色,而且洞察先机,这足以证明他的“有智”。

可能有人会说,陈宫“叛曹迎吕”选了一个有“反复”之名的吕布为主公,根本就是不明智,哪里称得上是有智。他要是有智就应该一直跟着曹操,最终或许还可以像万潜一样成为曹魏的重臣。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陈宫的这种有智,并不是明哲保身,或者择木而栖的有智。而是基于道义情感之上的有智。我在《张邈篇》中曾经说过,张邈背叛曹操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权利的分配不均。另一件是曹操的嗜杀。而对于陈宫来说,这两点同样存在。前面我们说过,陈宫之所以积极的帮助曹操得到兖州,其目的首先应该是自己想要得到东郡太守的位置。但是显然这不符合曹操的利益,所以曹操才会任用夏侯惇为东郡太守。这就使得陈宫在利益上落了空。而陈宫在说服前刺史刘岱的治中与别驾“迎曹牧兖”的时候,所做下的承诺 “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又在曹操接管兖州后的屠杀中道义上落了空。个人猜测,治中与别驾应该是在这一过程中被曹操设法除掉了,再加上名士边让一门被屠戮的惨剧,很可能还有许多没有留下记载的兖州名士被曹操迫害杀戮的事实,而这些人很可能都是“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连结”的陈宫所相交甚厚的人。这些都让陈宫对曹操极为的反感,以至于深恶痛绝,并最终点燃了“叛曹迎吕”的战火。

陈宫拥护吕布坐上兖州牧的位置后,靠着道义上的正确,得到了兖州士族地方势力的支持,并在开始阶段处于优势,也数次打败过曹操的军队,在濮阳之战中曹操还险些被吕布所杀。甚至于都让曹操产生了放弃兖州投奔袁绍的想法。最终还是在程昱的开导之下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让陈宫所没有想到的是,作为武将出身的吕布,并没有对陈宫的智计给予足够的重视。很显然这是他性格里的霸道所决定的。实际上吕布的团队里,多得是冲锋陷阵的猛将,缺的正是一个陈宫这样文武兼备的人。可惜吕布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并最终导致他战略上的一再失误,终于在一年以后的巨野之战中被曹操打败。而陈宫也不得不被迫抛下自己的亲人,告别自己的家乡,追随吕布到徐州发展。而徐州也成为陈宫最终的归宿。

吕布在徐州初期,应该是在陈宫的协助之下,运用和兖州相同的手法,将刘备赶到了偏远的海西,非常顺利的坐上了徐州牧的位置。可是在这之后,吕布开始重用了徐州本土势力代表的陈珪父子,造成徐州决策的一系列失败。

在《吕布篇》中我们讲过,吕布任用刘备屯驻小沛是其一败,绝婚袁术是其二败,结连曹操是其三败。而在这三条败计的决策过程中,不断遭到吕布属下的反对,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见陈宫应该正如小说中说的那样,是反对这一系列决策的重要人物。可是陈宫以及众人的反对,却被吕布一再的否决。

陈宫

那么,吕布为什么不肯听从陈宫的话,而采用陈珪父子的策略呢?我想,这可能要跟他们身份背景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吕布这个人虽然表面上孔武霸气,总是不可一世的样子,但是骨子里却有一种阿附权贵的特性。不论是他跟随丁原董卓还是袁绍袁术,都有这种感觉在里面。而陈珪家世显赫,是汉灵帝时太尉陈球的侄子。虽然当时是作为吕布的下属而存在,但是在吕布的眼中陈珪父子的地位明显要高于陈宫。这一点从吕布处处听用陈圭父子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吕布这样做也必然引起陈宫以及属下的不满,于是就爆发了郝萌之乱。

从裴注《三国志吕布传》引用《英雄记》中的记载来看,陈宫是的确参加了郝萌之乱的。可奇怪的是,在曹性揭发了陈宫是郝萌同谋这件事后,吕布竟然以陈宫是他手下大将为由,而没有向其问罪。这不太符合吕布一贯的性格,但却又真实发生,而且从后来各种史书中的记载来看,陈宫依然作为吕布的重要谋士而存在,很明显吕布并没有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那么是《英雄记》的记载有误,陈宫并没有参与这场叛乱吗?还是另有原因呢?

虽然我们并不能对《英雄记》的记载做出正误的判断,毕竟他是一部野史。但是我们却可以分析出另外的原因。也就是吕布知道陈宫背叛自己的原因是出于无奈,而且也知道陈宫对自己是有一定忠诚度的。

要知道,陈宫的母亲妻子孩子一直都是在曹操的手上的,而按着曹操后来对徐庶的做法,我们可以预见到,曹操对陈宫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可是陈宫却选择了继续留在吕布身边,以对抗曹操。可见在陈宫的眼里,对曹操的仇恨已经超越到了家国的程度,是无法挽回的。而吕布听用陈珪父子的话与曹操连结这件事,势必造成陈宫等人强烈的反对与不满,终于在无可奈何中陈宫郝萌选择了以流血冲突来阻止这件事的发生。

这就是郝萌之乱的真实背景。

郝萌

然而,郝萌之乱并没有改变吕布连结曹操的大政方针。在那之后,吕布不断的帮助曹操,成功的牵制了袁术的军事存在,为曹操的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吕布从中得到了什么呢?除了一个左将军的空头官职,他没有捞到半点实惠。吕布的耐心也终究被拖垮到了极限。终于在建安三年,吕布意识到自己决策上的错误,听从了陈宫的建议重新建立起与袁术的联盟关系,又派遣高顺赶跑了刘备。

可是这个时候与三年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袁术已经被拖的疲惫不堪,广陵的陈登已经蓄势待发,沛县虽然丢了,但是曹操已经有能力将其轻松的收回,应为他有了充足的粮草和兵力。

曹操布下的这一场天罗,是到了收网的时候了。

公元198年,九月,曹操起兵攻打徐州吕布。战事初期进行的颇为顺利,很快就拿下了彭城。据《献帝春秋》记载,曹操在彭城展开屠杀的时候,下邳城中的陈宫向吕布献计,说道“我们现在应该发兵去彭城迎战曹操,他们远来劳顿,又经历了数场大战,我们‘以逸击劳,无不克也’” 从战略上讲陈宫的计策没有问题,至少比坐以待毙要强。可是吕布却说“不如待其来攻,蹙著泗水中。”意思是说“不如等曹操来攻打我们的时候,依仗泗水来抵御。”这很明显是要做缩头乌龟了。

下邳之战

吕布的退怯终于导致曹操兵围下邳。虽然下邳城防坚固,但是任谁都明白困守孤城终会有城破兵败的一天。吕布站在下邳城楼之上心中有些绝望,他望着攻城的曹兵,喊道“卿曹无相困,我当自首明公。”吕布打起了投降的主意,而陈宫却说“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

是啊,对于此时的吕布来说,降与不降,已经必死无疑。那,又该这么办呢?!

怎么办!速办!

吕布和他的团队想到了三条对策:第一,向袁术求援。在历史上困守孤城,非援军不可解围。第二,断曹操粮道。在历史上两军鏖战,食尽者亡。第三,分兵据守,互为救援。从当时吕布的情况来看,要打赢这场持久战,采用消耗、疲惫敌人的策略,是上上之选。这也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持久战观点。

在这三条中,最后一条有明确记载是陈宫的主意,另外两条是不是陈宫出的没有记载,但个人猜测多半也与陈宫有关。

可是最终这三条没有一条能够得以实现。

吕布派遣许汜、王楷去到袁术那里请救兵。可是袁术因为之前吕布的绝婚而耿耿于怀,最后勉强下令士兵严阵以待,为吕布做了一场声援,就打发许汜、王楷回去了。而吕布还傻乎乎的打算亲自把女儿送过去,结果又被曹操打败了一场。

断曹操粮道的主意,在《英雄记》中是吕布自己想到的,可是就在他令陈宫高顺守城,打算亲自带兵出城的时候,吕布的妻子对他说道“将军自出断曹公粮道是也。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如有蹉跌,将军当於何自立乎?愿将军谛计之,无为宫等所误也。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赖得庞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须顾妾也。”尤是吕布“愁闷不能自决”这样也就贻误了战机。

而最后一条,记载在《魏氏春秋》中,陈宫对吕布说道“曹公远来,势不能久。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於外,宫将馀众闭守於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於外。不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这一条本来吕布也是同意的,可是吕布的妻子又不同意,他对吕布说道“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於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吕布就又放弃了这条计策。

每次读《三国志》到这里都非常的感慨,骁勇善战的吕布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竟然变得儿女情长了起来,实在是让人想不太通。莫非这也是在学习项羽告别虞姬的戏场吗?

而接下来就发生了本篇开始的情节。曹操听了荀攸的话,下定决心一定要攻下徐州下邳。并且在荀攸和郭嘉所献出的“引水灌城”的绝户计之下,锁定了最终的胜局。

荀攸

而陈宫也在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三人所发动的一场兵变中被抓,成了他们给曹操的进献大礼。

陈宫的有智,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而迟”也竟是被吕布所误。这不能说是他择主不明,而是他无主可择。毕竟,在当时一个最具潜力的诸侯曹操成了他道义上的对立面后,也就等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不过这一点,我们必须,也必然要给予一定的理解,毕竟陈宫所经历的那些眼看着众多的亲友知己被曹操迫害致死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是由陈宫错误的拥曹牧兖的决定所造成的。虽然即便是没有他,曹操可能也会当上兖州牧,也会屠杀众多的兖州名士。但是陈宫没有选择逃避,没有推卸责任,而是选择了勇敢的面对,并设法挽救自己的过失,最终选择成为了曹操的死敌。

而曹操自己恐怕也是知道对不起陈宫的。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这样记录下陈宫之死:

“(曹)操谓陈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馀,今竟何如?"宫指布曰:"是子不用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操曰:"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不在宫也。"操曰:"奈卿妻子何?"宫曰:"宫闻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存否,在明公,不在宫也。"操未复言。宫请就刑,遂出,不顾,操为之泣涕,并布、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操召陈宫之母,养之终其身,嫁宫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

至于《典略》中所记载的那句陈宫的遗言“请出就戮,以明军法。”只能说是魏人对陈宫的厚颜蓄意的抹黑,不足道其一言也!

小A斯蒂芬写于2018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