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

美言美烟


先说答案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为道之用,)合于道而不与人较长短高下。小人(为器之用,)故与人相争长短高下而失之于道。”

合道而周全,失道而短缺。

道器之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为政》,这一句和前面的两句“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讲的都是道与器之辨

白云先生在《论语真诠》中这样解释:

君子之为道,皆为一道,故比无可比;

小人之为器,凡为器者,皆有所长短。

君子所虑,在道之不全和不足;

小人所贵,在器之机巧与虚荣。

一群君子在一起,不会互相夸耀和争论,谁的道大,谁的道小;

一群小人在一起,则会喋喋不休的互相夸耀自己和贬损别人,你混的怎么样,他混的怎么样,浑身都是虚荣心。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人。。。好吧,打住。

>_

我们再来看其他两句的解释。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会过于追求功用,而暗昧其道。”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立其道,后行其道。”

这三句话,都是孔子对子贡说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对一的教学中,孔子告诉子贡,虽有才具,但更要以成道为志。

子贡听了以后就问,如何才能成道呢?孔子继续教导他说,欲先有志于成道,必先立道,而后行道。

子贡听了君子志于道之后,马上接着问,那成道的人是怎么样的呢?那谁谁谁是不是成道多一些?那谁谁谁是不是成道少一些?于是孔子就对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在对待道与器之辨这个问题上,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这是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主要判准。

一些补充

我们平时要说一个人没出息,会说他不成器,说人有本事,会说他成大器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说“君子不器”呢?

这里说的“君子不器”,并不是让人不要成才的意思,也并不是在否定“器”的功用,而是说,道、方、法、术、器,道为本,器为末,虽然本末各具其用,但君子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不能过“器”而昧“道”。

孔子说管仲器小。为什么呢?

因为管仲身怀大道,而不追求道之功用广施于世,不追求平定天下,道虽大而所谋者小,所以说管仲器小。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君子为器,只能有一器之用,君子为道,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用。


故,君子以成道为志,而不以成一器为志。


平凡2850



周,是周遍;比,是偏私。

想起恩 格斯悼念马克思的一句话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 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假如马氏果然如此,周不周且不 ,至少,是不比了。 但这还不算正统的儒家,如果是正统的儒家,马克思氏得改改名字,叫:马克私。嗯,这就符合儒家的味道了。

肤浅地说,君子跟 一圈人关系都好,小人呢,只跟其中个别的关系好。所以我们说:朋比为奸。比,就是比而不周的比。

但是,这么说有 病痛,不是儒家本意。和所有的人关系都好,这叫做“乡愿”,是孔子最痛恨的,称之为“德之贼”。

《论语》的语言好 好在字字下得精当。禁得起琢磨。“周” ,并不是说和所有人关系都好——这也不是“公”,这有私意在里边——有人谄上媚下,和一圈人搞好关系, 只图得到好处,这不叫周。周,是周 遍,即一圈都顾及 到。但这个“顾及到”之中,有亲 疏远近之分。有一个次序问题。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这就是周,周的关键,是“以及”后边的部分。“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这个“推”,就是关键。

所以,此句可以这么理解:君子出于公心,会把所有人都考虑到;小人出于私意,不能考虑所有的人。

《论语》中, 君子小人的对比 有很多处。例如: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朱熹解释说,义,宜也。宜 ,就是妥当的意思 。利,就是得失 的意思。 君子考虑怎样做妥 当,是从长远计,从全局 小人考虑怎样做获益 最大(有 点类似 经 济学上 的理性人假定)。但是,人总是短视的。现代经济学对此也有论述,从前有 个术语,叫“理性预期”,是约翰·穆斯、卢卡斯他们提出来 ,认为理性人一 定 能做出最优化的选择。后来,诺 奖获得者,西蒙提出一个概念,叫“有限理性”,即人 不能做出最优化的选择。这其实很好理解。比方说 下围 棋,我看见这三个字要被吃掉,来救这三个子,纵然就活, 在别 的地方 肯定也吃了亏了。小人的行为举止,无不是以“利”为着眼点,于是不能处置得宜。要究其根本,是因为小人有一重私意横亘胸中,影响了是非的判断。

但有好事者问:照你那么说,君子下 围棋就能无 往不胜了?这当然不是。博弈之事,讲究的就是“得失 ” ,只是有人 看得近,有 人看得远。绝不是说,重实地的就 是小人,重大势的就是君子。——那只是隐藏 得更深的小人,是伪君子。是《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权 谋之道,和儒家 的态度相去甚远。

儒家讲究格物 致知,目的 就是要明白如何得宜,如何不宜。举个俗套的例子:某男和某女感情甚笃,另有一男要追求此女,找到 此男说,给你五十万,请你 离开她 。此男的父亲正重病,急需治疗费用。他考虑到得失,答应了 ——这就 是小人喻于利。如果有 说,此男 的举动是出于孝顺。那只能说,你对事理见得不明白,缺乏格物的 夫。

再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同 而不和,即是为了亲附于人,也是出 私意。骄而不泰,则是小人有所得之后,沾沾自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内心无法平和。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 不至矣。”于 是 小人,整天就处于这种状态:不断追求想要的,得到之后又怕失去,始终不能泰然。而君子,做事从是非出发,不从得失出发,自然就没有这个问题。因此,《中庸》 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君子和小人的所有分野,不过是:一者出于公,一者出于私。一者问是非,一者问得失。一者求义,一者求利。如此而已。

钱穆先生指出的忠信、阿私之别,也正是这个意思。

解答 一下评论里的疑问:

肖博文 问:为什么那 个男的接受了50万就是小人了呢?

曰:论语里的 小 人,不是卑 鄙小人的小人。是平庸的人。

骆易林 问 :不同意, 这个栗子本身就不 好,就好像女友三问第一问一样。出现可能性小,不具代表性;感 性判断选择 ,不以理性逻辑作为基础。难道 说男女 之爱就一定 大于孝道 ?只是因为生老病死、顺 其自然就可以放弃让父母生存的机会?

曰:不是50万 不需要,而是得来的方式不对。所以我回答里说,这是”格物“的功夫。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得来50万的方式有很多,偷、抢、借高利贷、赌博…… 数不 胜数。以牺牲感情的方式得来50万,就比以 上更正 当吗?就是孝了 ?需要钱,要 以正当的 方式去求取。右腿残了,把左腿砍 了绑右腿 上,是 不行的。

军歌嘹亮红旗展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周,周到,周普,普遍。比,比附,比较,偏党。

君子与人交往,是普遍包容、三六九等都接纳的;这就是所谓的为人周到。

小人与人交往,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喜欢比附于权贵之人,看待人是充满势利比较的。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除此之外,孔子还有过不少其他说法,比如: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儒家通过指出君子与小人在德性上的不同区隔,敦促人们在内心作出抉择,坚定对君子之道的信仰,革除对小人之习的恋著。


建章看世界


周:周全、周到。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有自身个性的、完整的人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友好、有陌生、有交恶。这是常态,也是全部。

君子要考虑友好的人、要考虑陌生的人、也要考虑交恶的人。博爱就是不分彼此,善人需要去爱,恶人也需要去爱。爱善人容易,爱恶人难。教化恶人、引导归善、难上加难。所以君子难做。

比:比较、偏私。

希望别人完全跟自己一样,或者希望别人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样。这是比较。

只与跟自己好的人交往,不去理解自己不熟悉之人的情况。这是偏私。

小人:眼界不高的人。

论语当中的小人不是说的品行不端的那些人。而是指着眼于自身所见所想的人;沉迷于自我感官享受的人,听不进去他人意见的人;认为自己最厉害、其他人包括那些圣人贤人都不如自己的那些人。

春秋之时,小人这个词虽然不是褒义词,但也没有太过贬低的意味在内。只是一个泛泛的称呼而已。没有人会指责谁谁谁是小人的。这个词就像现代人理解的“动物”这个词差不多。现代科学认为:人也是动物。难道人是动物,这句话是贬义词嘛?难道因此会有人指责谁谁谁是动物嘛?


只是后来文化的演变之后,小人的意义大变了模样,具体来说,小人的含义变得狭窄了许多,成为了品行不端的代名词。


无功用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语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与《论语》中的另一句话有密切关系,就是“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这句话。这就是说,君子以“义”为判断事非的标准和行事的出发点,小人以“利”为判断事非的标准和行事的出发点。“君子喻以义”,故君子以义周全事理,不以利有所偏颇,君子不会因利益一致就勾结起来,而是看是否符合道义。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完全不顾及“义”,而完全是唯利是图。当利益一致时,小人立马会勾结在一起,形成同盟;而当利益发生冲突时,马上又会相互攻讦,甚至反目成仇。这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比”就是勾结、相互依靠的意思;“周”就是周全,全面,无偏私的意思。




子夏故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君子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而不合群。这是孔子说的。孔子处的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君臣失序,道德也滑坡。所以孔子教育学生要知仁义礼智信,人与人交往重视这些标准,说了很多这方面的言论。这句话即是根据当时鲁国宫廷君臣关系提出来的。

当时鲁国国君地位降低,朝堂权势掌握在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三家权力大,在自己院中舞八脩,超出权力范围行使的礼乐范围,又上泰山祭祀,这只有王者才有权去泰山祭祀,祭神。又院墙修得超过高度。其中一家的家臣阳虎还反叛,逃跑。这都是超越礼法,有结党营私之状。后来孔子离开鲁国,从朝堂辞职便是对这种现象不满。鲁君听从齐国离间计,不重用孔子。用送八十个美好与众多马匹赂贿鲁君,这其中必有鲁臣说服鲁君。而鲁君不听孔子之言。失去治国贤臣。

诸葛亮在写给刘禅的《出师表》也提出这个问题,亲贤臣,远小人。指出费祎,董宛都是可用之人,意在让他远离不贤之臣。楚怀王不听屈原之言,听子兰等人的话去了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屈原看国家将失而投汨入江。

康熙时期出现党锢之争,为争太子位,各位阿哥结交私党,相互攻击,群臣分派。典型的大阿哥之舅明珠与太子之舅索额图之争。致康熙怒,整治阿哥与参与之臣。孔子的言论在历史上为忠与不忠两派人。


圃香


(原创)人比力的不是财富、权利或荣华富贵,而是德性与修为。德高望重者方能赢取人心。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则是最好的诠释。


君子统一人心、聚集人气,靠的是人格魅力,而非利益的驱使。君子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因为君子深知:舍得,舍得,先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即是得的道理。小人处世,则与君子恰恰相反背道而驰。小人以利益驱动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满面红光频频小聚,表面火热内心龌龊。聚敛人气只为捞取私利。君子始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追求的是道义。小人涉猎的是私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君子大公无私,小人结党营私。其实是对原文的延伸,与对历史的篡改与曲解。本意是王室贵族,封疆大吏,封田屯地是他们的权力,不会影响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特权使然。表明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等级分明,强权之人享受封田。小人也就是下人给人下跪的、没有封田也不给分地。在当时如同风暴,扩展迅速扩充了许多圈外之人,百姓更是民不聊生。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孔子反对这个历史发展趋向的言辞,主张继续王室贵族才有的特权利益。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给日后的“批林批孔”埋下伏笔……


药行天下7


这句话其实很不简单,其内涵深着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经解经了,用其他的经典来对比,大家比较容易理解。

先用佛家的:

《金刚经》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里的“所有相”、“诸相”指的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那么,“有诸相”就是凡夫,就是句子中的“比”;

“诸相非相”就是佛、菩萨,就是句子中的“周”。

再用道家的:

《道德经》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天下皆知……”这句话就很好地解释了何为“比”;

“有物混成……”这句话则很好地解释了何为“周”。


大道之光


所谓的君子是人对人的一种尊称,而所谓的小人,是人对人的一种贬称。其实都是人,名字而已,老子说:名可名,无常名。周是圆周的意思,千万别理解成周朝的周姓了。圆周是一个完整了个体,个体里面本生着无数的有机联系,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要是可知,加以时日,这种可自动化了的联系会周转自如,无需人为做作。知之者,人会具备一种或多种品格,一个品格周全了的人,自知自足,佛理上讲,本自俱足。本可自动的意思。他什么都有了,还争个什么呢?没有必要去求取那些多余的,反而给自己造成内部的失衡而不再协调。反观所谓的小人,请不要带有色的眼睛,您才可以看清楚本来面目。不是坏人,不是恶人,不是动物式的畜牲,是和君子生得一模一样的人样子,人形状。少的只是自我的发现,少内明,没有明心,不知人心皆同。没有见性,不知能生万法。没有约束,不知天地无仁。没有思悟,不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不知本自俱足,完全自动了的生命已经有多么的宝贵,应该诊爱有加。如何珍爱,学习君子,见贤思齐,不争而自足。无争,无人与争,自隐,金刚不坏。老子教小子,用《道德经》讲全了。好好学,有好处。


李198588733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之所以用道德,是因为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美,往高处看向圣人看齐不与身边的人在物质生活上与人相比攀比,过俭朴的生活,因无私欲而周全完美的境界。

小人比而不周,小人总是贪利,欲望总是难填与有钱有势的人去比,想得到天下人最好的生活享受不修身养德就无法达到道德美的高度,永远无法完善人生美的道德境界。

本人解释是否妥当,还请老师教诲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