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想當皇帝,但沒想造反,造反,是逼出來的

作為歷史上在大一統時期唯一一個能夠以藩屬王爺的位置篡位成功的皇帝,我們有理由挖掘一些朱棣的故事。他到底為什麼起兵靖難,是他主動發動的嗎?還有就是他為什麼一定要和侄子——大哥的兒子奪權呢?

故事很長,這要從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說起。朱棣和朱標都是在朱元璋艱苦創業時期生下來的,但是生下來之後兩個人的待遇確實不一樣,朱標作為長子,朱元璋的法定繼承人,從一生下來就備受朱元璋的關注,朱元璋為他找做好的老師來教育他。相對而言,朱棣就好像是領養的兒子一樣,朱棣剛剛生下來的時候,正值前線緊急,朱元璋連看一眼都沒有就出徵了,朱棣這個名字還是在七歲的時候才取的。

從小生活在大哥光環之下的朱棣知道,要想讓朱元璋注意到他,只有通過不斷地努力和堅持。朱棣再怎麼說也是皇子,所以他爭取到了和當時的名將交流溝通和隨軍出征的機會。所以說朱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人一點也不為過,而且朱棣在軍事上也是做出過卓越成績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入駐北京,之後多次參與北方的滅元之戰,自己還兩次率師北征。

按理說,嫡長子朱標繼承父業當明朝掌舵人是理所應當的,成年後的朱棣儘管心有不平也應該坦然接受,沒辦法,幾千年來都是這麼幹的嘛!就在看似事情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公元1392年,朱標的死亡是一切似乎都有了轉機。他死了,太子的位置空出來了,那老朱,你這另外二十五個兒子可都還活著呢!如若根據功績選擇皇帝的繼承人,那我肯定是不二人選呀,眾皇子之中我肯定是最有功績,勞苦功高的呀!再不濟哪怕是抓鬮我也是有機會的呀!但是事情偏偏不按照朱棣的思路走,又或者朱棣一直都不是父親心中的候選人。朱元璋竟然冊立朱標的之子朱允炆為繼承人!這也太不公平了吧!暗箱操作,我不服!

不服也沒有辦法,還是要接受現實。公元1398年,朱元璋離世,孫子繼位,朱棣作為燕王守護北地。其實如果沒有後續情節在封地老老實實做一個有實權的王爺也挺好的。有自己的王府和封地,沒事打打獵吃吃燒烤。手腳癢了也可以往北出兵調戲一下蒙古人。生活要多滋潤又多滋潤。但是剛剛上位沒多久,朱允炆就害怕這些擁有重兵的藩王而採取逐個擊破的方式實施削藩。

朱棣不想造反,他想當皇帝,但是不想造反。這看似矛盾但是有合情合理。造反的代價太大了,而且很容易失敗,一旦失敗就是灰飛煙滅啊!朱棣又不是文盲,任何一個讀過史書的皇子都知道,古往今來,在只統計類似明朝這樣大統一的時代,王爺造反,而且成功的例子根本沒有!想想都後怕,所以朱棣即便是兵強馬壯也不會主動造反的。

但是天不遂人願。剛剛登基還不到一個月,建文帝就把他的叔叔周王和他全家發配到雲南種地去了。同年十二月,代王朱桂又因為“貪虐殘暴”被他發配到西南看管起來。第二年五月,岷王也被抓了。朱棣想,這不對呀,大侄子你這就是衝著我來的呀(明初諸王中,數燕王朱棣人望和實力最高)。

最後燕王朱棣明白,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又有人在旁邊鼓動自己造反(道衍和尚),建文元年(1399)末,燕王朱棣以"靖國難"的口號,揮師南下。所以說,朱棣想當皇帝,但沒想造反,造反,是逼出來的。

本文作者溪研明初,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