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喪葬習俗之二——辦供、燒紙 絕不能出錯

毛主席語錄

年輕人要了解一些民俗,才能稱得上接地氣,淮海民俗文化網是一個瞭解民俗的好地方。每天讀一讀,可以長見識。

伏 惟 尚 饗

——說說徐州豐縣西北部喪葬禮之辦供、燒紙

焦 伯 奎

“嗚呼哀哉,伏惟尚饗”通常是祭文中的最後一句,它的意思是指伏在地上恭敬的請被祭者享用供品。

把這句話放到豐縣北部的喪葬禮儀上,就是講的出殯的重頭戲——燒紙。

燒紙是豐縣民間喪葬習俗的主要議程,是指逝者的親屬準備供品和祭禮,按照親疏遠近,經大老執的合理有序安排,在嗩吶的伴奏下,在靈棚裡行禮祭拜的過程。

供品

燒紙的供品一般分為“三牲供”、“葷供

”、“果供”、“糖供”等。以前凡是報喪的親屬都要準備一桌或者幾桌供品,像逝者的孃家、女兒家、外甥家、兒子的仁兄弟、侄女及孫女家等重要親屬要辦三牲供、葷供及果供各一桌,糖供是屬於比較疏遠的親屬辦置的,但也有的近親為了好看,也附帶辦一桌糖供。

近十幾年來,辦供的親戚範圍逐漸縮小,逐步固定在逝者的娘(嶽)家和女兒家辦供,其他的親戚實行回供,回供就是拿出一定資金去租別人家的供品,這樣大家既免去了辦供的辛勞,喪家又得到了實惠。

三牲供 豐縣喪葬習俗中的三牲供包括豬頭公雞鯉魚,這是沿習的古禮。在古代祭祀用牲有嚴格要求:形體要完整、充肥,原為整頭用牲之體,後以用牲之頭取代;毛色要正色,以示無受玷汙而潔淨;牡牝貴牝,要用公的,以昇陽剛之氣;牲齡貴幼,亦為求潔,犧牲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兩字各有其義,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古代以牛、羊、豬為大三牲,以豬、魚、雞為小三牲。現在民間祭祀用三牲供皆為小三牲,豬頭就代替了豬。豬頭的前額用紅食用色寫一個大大的團壽字,鯉魚身上的飾物是把粉條用開水燙軟,再用紅食用色染紅,一條條搭在鯉魚的身上,現在也有用紅紙剪一個團花直接蓋在豬頭上、鯉魚身上和套在公雞脖子上。豬頭在中間,雞在上首,即面朝南,在豬頭的東邊,魚在下首,在豬頭的西面,雞和魚俱是活物,不可宰殺。

葷供 又稱“十個碗”,是由十塊方塊豬肉放在碗裡,上面蓋有飾物。以前生活拮据,生活條件差,親人去世,又不得不辦供,就想出一個辦法,即下面用油條或豆腐切塊墊底,上面覆蓋一層薄薄的豬肉片,再用菠菜葉、染紅的蔥須或粉條蓋上,從外表看,紅紅綠綠的,也算葷供。

果供 又稱“花供”或“果碟”,由時令水果和點心組成,一般為八樣成雙十六碟,蘋果、桔子、菠蘿等水果取單數,香蕉、葡萄成把、成串,要選品相好且色澤佳者,大個的用一個,小個的用五隻,並壘成寶塔狀。點心若干,直接倒在盤子裡,有的點心上面也要放些裝飾物。

糖供 豐縣的糖供歷史悠久,據考證發端於清代,由中原地區傳入,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糖供,從名字可以看出,就是用糖為原料,用專用模具澆濤成人物、動物、建築物、生活器皿等樣式,既好看,又可以食用,以前的“搶供”習俗就是搶的糖供。豐縣糖供作品主要有“老壽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壽桃”、“豬頭、公雞、鯉魚”(俗稱三牲)等,根據組成又分成32件、24件、6大件等。24 件糖供分別為“老壽星”1 件、“獅子”2 件、“天官”1 件、“牌坊”1 件、“壽桃”2 件、“石榴”2 件、“八仙”各 1 件共 8 件、“寶塔”2 件、“酒壺”1 件、“酒杯”4 件。32 件糖供是在 24 件的基礎上增加 8 件,即“香爐”1 件、“盤龍柱”2 件、“蠟燭”2 件、“公雞”1 件、“鯉魚”1 件、“豬頭”1 件。6 大件為“老壽星”或“王母娘娘”1 件、大號“寶塔”2 件、大號“牌坊”1 件、大號“壽桃”2件。

另外,還有“三事祭盞”或“四事祭盞”,“三事祭盞”又稱為“鞭炮果礆(音qian)”,由一包餅乾、一刀火紙和一盤鞭炮組成,“四事祭盞”是在“三事祭盞”的基礎上多一對蠟燭,夫婦二人一方去世用“三事祭盞”,雙方都去世用“四事祭盞”,從嚴格意義上講,“三事祭盞”或“四事祭盞”也算一桌供。

在以前,辦供有著嚴格的親疏關係劃定,親疏的遠近決定了辦供的規模大小。

有老話說“兒媳婦的孃家十個碗,孫子媳婦的孃家鞭炮果礆”,就充分印證了這個事實。

辦供的親屬把辦齊的供品放到兩隻方籃子裡,會專門委託一人挑供,路途近的用扁擔挑,路途遠的用自行車馱,現在交通工具發達,用扁擔挑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到下午葬禮結束回去的時候,喪家要對挑供的人員進行打賞,五塊或者十塊錢,但現在大多是用香菸代替。

燒紙

豐縣北部喪葬禮燒紙的順序是大老執按照逝者親屬的親疏遠近來安排的:

先是逝者的娘(嶽)家,接著是逝者的女兒家,再接著如兒子的仁兄弟、侄女、外甥、孫女等等,到最後肯定是逝者的兒媳婦的孃家、孫子媳婦的孃家,甚至是侄媳婦的孃家,再遠一點就是侄孫媳婦的孃家,因為這幾家的親屬和逝者沒有直接血緣關係,屬於姻親。

逝者的親屬先把置辦的供品送到外櫃上進行登記,叫“上吊簿”,登記後先寄放在外櫃上。關於外櫃和上吊簿,後專章介紹,故不詳述。

該燒紙的時候,大老執會安排兩人把抬供的桌子放在離逝者家大門三四十米遠的空曠地方,從外櫃上把供品拿來,按照類別一一擺好,如果一桌不夠,可用二桌或者三桌,三牲供放在最前面,接著是葷供、果供或糖供,三牲供中間的豬頭下面放上祭禮,又稱壓供禮。

以前祭禮數額小,直接放現金,現在則用張白紙長條寫上祭禮數額壓在豬頭的盤子下面,讓圍觀的人們一看是什麼親戚拿多少壓供禮。

把供品擺好以後,大老執叫來嗩吶班來迎接,燒紙的親戚要拿出小禮讓大老執轉交給嗩吶班,作為酬謝。以前是5塊或10塊,現在一般是20塊,也有特別要面子的給50塊或者100塊。

要燒紙的親戚家族男性晚輩成員把孝衣、孝帽戴好,在供桌後面排成兩列或者數列,親的在前,疏的在後,在一排中長輩或年齡大在上首,晚輩或年齡小的在下首,最前面的是主拜人,民間稱“行禮的”。

供桌前面的空地上放好路炮,路炮的數量按照逝者的歲數而定,一歲一響,以前用二踢腳,後來為了安全起見,大都改用成箱的禮炮。一切準備就緒,如果燒紙的是逝者的孃家或岳家,大老執會叫來兩名重孝子,即逝者的兒子來接供,此舉稱為“懇供

”。

重孝子在離供桌八九米遠的地方,大老執高喊:“重孝子懇×莊姥孃家的供啦!”這時嗩吶高奏,重孝子執杖跪地叩首,隨即站起身來前往供桌,如果是一人懇供,則抓住供桌上首的桌子角,如果是兩人懇供,則兩人一人一邊抓住供桌的桌子角。

關於懇供的方式,在豐縣北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懇法,有的地方是孝子叩首後扶著供桌往前走,有的地方叩首畢,後退幾步再叩首,一直到靈棚。至於懇供的對象,有的是光懇姥孃家的供,還有的凡是來燒紙的每家都懇。

等路炮放完,嗩吶在前面慢慢後退,供桌隨之慢慢前行,到大門口,燒紙的親戚停住腳步,抬供的把供桌放到靈棚底下,調頭,三牲供朝外在最前面,其他供品也一一整理好。

司禮者高喊:“有請×莊燒紙的客。”這時,跪棚的在靈棚兩側趴著執杖痛哭,火炮手點燃鞭炮,嗩吶悲愴地吹奏。主拜人及從拜人進入院子,來到靈棚下進行祭拜,或者行“二十四拜”,或者行“九揖九叩禮”,按照親疏遠近,等等不一。主拜人行禮結束後,司禮者高喊“謝客”,兩邊跪棚的往前執杖致謝,主拜人要作揖回謝,走出靈棚外,有的喪家還安排兩位年齡大且輩份低的晚輩坐在凳子上,站起身再次搭躬致謝,這時主拜人也要作揖回謝。

在此不得不提到豐縣弔喪過程中“搶供”的習俗,搶供肯定是搶糖供或者果供,搶供的人一定要是逝者的孫輩或者重孫輩。

祭拜完畢後,隨著司禮者拉著高亢而悠長的聲音高喊:“謝客!”兩邊跪棚的孫輩或者重孫輩會一湧而上,去搶供桌上的糖供或者水果、點心等,一般搶供都是逝者年齡比較大的,屬於喜喪。

現在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漸提高和日益改善,糖供也鮮有人來搶了。

另:關於糖供的套件,本文參考了王書法的文章,在此表示感謝!

2017年4月15日於上海寶山

焦伯奎,1977年11月出生於漢高故里,現在中冶寶鋼技術第一分公司(上海)工作。稟承著家鄉的漢風道韻,懷著對生活的向住,從廣袤的鄉村走進繁華的都市,工作之餘,尤愛讀書和寫作,嘗用文學的修養去撫平心靈的浮燥,對散文、小說、詩詞、民俗等均有涉獵。

近年來,《檢修樂章中的一顆美麗音符》、《沁園春·觀巒有感》、《生命的呼喚與祈盼》、《對安全生產月的理性思考》等多篇稿件發表於中國冶建網、中國民俗學網、《寶鋼日報》、《中國冶金報》、《中冶月刊》、《鋼鐵服務》等網站、報刊,並多次在行業系統內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