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思考,就把执行力作为借口

最近有朋友咨询关于执行力的问题,其实我本来很少去了解所谓的执行力。因为执行力这个词,主要都是老板在谈论,而老板真正的想法,无非就想员工做事像牛一样听话而已。

1

然而,每个方法的成功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真的想要让员工简单听话照做,如果从员工角度来看,就不能找90后的员工。因为90后的员工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都算是衣食无忧,他们想要工作,但是不要上班,而且工作最好是有价值的。

简单重复的工作,对90后来说,简直就是煎熬。这不止是我说的,可以看看2017年奉贤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场的报道。

企业空缺职位并不少

想做操作类工作的人不多

所以说,想要让新生代听话照做,那都是小概率事件(还是有一定可能)。至于说90前的中年人,最近也流传一个段子,对他们随便骂就行了。

老泪纵横

我并不认为这是对的,任何人都不可以随便骂,但是指使这些做事还是可以的,他们应该也应该比较听话。

但是听话归听话,就算真的全公司都是90前员工,他们都真的愿意服从名利。领导的指挥能力也是个大问题。

2

就以我们常说的执行力故事《把信送给加西亚》来说,这本书的确挺鸡血,我个人也很佩服安德鲁罗文的忠诚、能力和执行力。罗文在不知加西亚在什么地方的情况下,并没有问“为什么、在哪里、怎么做、如何去”等等问题。而是靠自己的努力,经历多次生和死考验,并完成任务。

不过我很想问的是,难道罗文是哑巴,真的什么都不问的吗?

我觉得现实应该是,上司在交代任务的时候,就应该说清楚了:“加西亚可能在XX地区,其他的都不知道,你也知道,现在是战争时期,很多信息也拿不全,所以也不必问了。”

这种情况下我相信罗文也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念道“只能靠自己了!”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前提条件,这也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预估。

这种情况就跟销售团队一样,可能不知道客户在哪里,所以要通过执行力(打鸡血)来让员工积极行动。

然鹅,如果把执行力放到生产车间,那就很有问题了。因为生产上的情况90%都是可以预估的。如果生长线上的生产质量水平是不稳定的,那么这也绝对不是执行力的问题,是生产线设计和排产计划各方面的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都可以实现标准化管理,如果生产能力和计划水平不达标,也就是说,最初的方法是错的,如果员工这时候还要听话,无非就是拼命做出更多废品而已。

因此,如果在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各方面的标准都没有规划好,就空谈员工的行动力,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就算是在市场营销部门,现在也不再依靠人工拨打的电话营销策略,更多企业已经在运用AI语音电话系统进行陌生电话营销。这种方法还需要人的行动力吗?

已经不需要了。在这种营销模式里,人只需要对客户的询单进行跟进服务就足够了。

3

这还只是在企业经营规划层面的问题,是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的工作。

如果还要谈到中层管理,那又是不同层面的问题。

举个例子,某外企的两个部门经理有一天发生了争执,同时去找总经理裁断,这两个经理一个是生产模具的,另一个是使用模具的。在换模具的时候,两个经理各执一词,一个说:“你自己来拉。”另一个则说:“你给我送过来。”

这为外国老板对这两位经理说:“你们先回去,一小时以后我来帮你们拉。”

言外之意是两个经理都不必呆在公司了。

类似情况在很多企业都存在,这其实就是一个员工沟通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这是制度问题,也有的人认为是企业文化问题。其实不管是制度还是文化,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最简单的,无非是先从制度入手,先规定这是XX的职责,这样是可行的。

但是制定了制度,就真的能执行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看看前几天的Y苗事件就可以了。制度是现有的,但是操作起来人的监督往往错漏百出。

说到监督到位,就要看人的积极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态。在工作的“中间地带”,每人主动往前半步,团队力量就形成了。好的心态的确能帮助解决很多问题,反之,就会“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是一群虫!”这就是一个人的工作心态、工作作风,对一个群体、企业来说,那便是“企业文化”。

但是企业文化怎么来的呢?是从很多人做出来慢慢形成的吗?

不可能。

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老板是个追求细节的人,员工会对产品追求完美,就像任正非老爷子;老板是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员工就会关心市场策略,这就像段永平先生。如果老板是个善变的人,员工也会滑头,即使讲再多执行力,员工也会阳奉阴违。

华为就是“任氏文化”

4

所以说,执行力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并不是不能改善,真的要从高层设计、中层沟通、基层操作指引等等各方面入手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