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原本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引大入秦您了解多少?

“此地原本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历史上秦王川干旱贫瘠的自然环境,靠天吃饭、缺水干旱一直是秦王川地区贫穷落后的最大原因。引水灌溉秦王川的设想,始于二十世纪初。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陕甘总督升允委派皋兰籍绅士王树中,偕同朱仲尊、薛立人等到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一带察看红嘴河、黑马圈河,想引水入秦王川,终因“川原深且重,形式殊悬隔;有如龙门山,神禹凿不得”而作罢。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940-1941年),南京政府经济部勘测队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两次勘测引庄浪河水入秦王川工程,并拟定出《庄浪河暨秦王川查勘报告》及《秦王川渠工程计划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甘肃水利林木公司武威工作站第三次勘测“引庄入秦”工程,提出《永登县秦王川查勘报告》,由于水源、地形、技术、费用等原因,所作计划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解决秦王川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甘肃省水利部门自1976年至1995年,勘测设计并建造将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120公里以外秦王川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历时39年,“引大入秦”工程于2015年4月28日正式通过专家验收,全面竣工。这意味着甘肃省兰州、白银、景泰、皋兰、永登、天祝和兰州新区200多万民众和近20万头牲畜的用水问题得以解决,并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俯瞰秦王川

引大工程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鹏、朱镕基、乔石、宋平等先后亲临视察。李鹏、乔石分别欣然题词:“引来大通水、润泽秦王川”,“引大入秦改造自然,千秋功业造福人民”。工程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创造了甘肃水利建设史上的许多奇迹,曾经是甘肃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是建国以来甘肃省最大的外流域调水工程项目;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第一个引进外资、国际招标、外国人参与建设的项目;是世界银行贷款援建项目的样板工程;是甘肃省迄今为止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唯一一个水利项目;首次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概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引大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运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镌刻入“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的项目;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被誉为“西北都江堰”和“人工地下长河”,被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省十大建设成就之一;被省委省政府誉为一大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和发展工程;是展示甘肃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窗口。

千秋伟业 举世瞩目

“引大入秦”工程西起天祝县天堂寺西侧的大通水旁,东至永登县秦王川,工程总投资约30亿元,总干渠、干渠和支渠总长884公里,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

引大入秦工程庄浪河渡槽

引来大通水,润泽秦王川。“引大入秦”工程圆了几代人的梦想,是甘肃人民战天斗地的一项伟大壮举,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的诸多奇迹,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跨双流域调水自流灌溉工程,被称为“中国的地下运河”、“西北都江堰”。

甘肃天祝县天堂镇与青海互助县加定镇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