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历最老的开国中将之一,46军首任军长,周恩来会上为他亲自辟谣

历经中国革命大潮洗礼,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领,将星如云,各领风骚,有一位将领更是与众不同。1955年,他虽只授中将军衔,李先念一直尊称他“老班长”;徐向前亲切地喊他“老战友”;陈锡联、许世友、陈再道等,更为尊重他们这位“老领导”。他,就是来自红四方面军的詹才芳将军。

红四方面军的一员骁将

詹才芳,1907年9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城南30里黑石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春,16岁的詹才芳受有“乡土秀才”之称的大姐夫余楚臣的影响,决定到外面闯一闯,便随远房亲戚、武汉中学学生余义民到武汉谋生。革命前驱董必武是武汉中学的创办人,又是余楚臣的亲舅舅。他介绍詹才芳到武汉中学当校工。这年底,詹才芳秘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走上革命道路。受董必武指派,余楚臣、詹才芳回乡以办平民学校为掩护,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和自卫军,组织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李先念就是这个时期由詹才芳引上革命道路的。1926年3月,詹才芳被批准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湖北黄安、麻城成了国民党军队“清剿”“血洗”的重点。9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拟定了湖北秋收暴动计划。11月13日,黄安、麻城两县农军和农民2万余人举行黄麻起义。詹才芳率30人的突击队,一举攻下黄安城南门。黄安农民政府宣布成立,同时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共300余人。黄安农民自卫军为第1路军,麻城农民自卫军为第2路军,潘忠汝任总指挥,詹才芳为第1路军特务营营长。12月5日夜,国民党军向黄安城疯狂反扑,鄂东军奋起抗击4小时,终因众寡悬殊,北门被突破。为掩护部队从东门撤退,詹才芳冒着枪林弹雨,随总指挥潘忠汝六进六出黄安城。当第七次冲进城时,城内大部已被敌人控制,潘忠汝身中数弹,壮烈牺牲。詹才芳捡起总指挥的手枪左右开弓,子弹打光了,又抡起大刀冲向敌阵,一路厮杀,拼死血战,只带领3名战士冲出城外。12月下旬,在吴光浩率领下,詹才芳等鄂东军共72人突破敌人层层封锁,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打游击,詹才芳任中共黄陂县河口区委书记、县工农游击大队队长。鄂东军到达木兰山不久,1928年1月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同年7月,部队进入河南光山县柴山保地区建立根据地,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詹才芳先后任连长、营长。1930年4月,红1军成立,红11军31师改编为红1军第1师,詹才芳任该师第3团政委。后红1军同红15军合编为红4军,詹才芳所在团改称红4军第10师第30团,詹才芳仍任该团政委,团长为王树声。

1931年9月中旬,鄂豫皖苏区开始“肃反”,大抓“改组派”。第30团团部警卫排班长陈锡联被抓后,詹才芳找到保卫局的人,说:我是看着他长大的,小时候他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14岁就出来参加红军,一直跟着我搞保卫工作,不可能是什么“改组派”。这个人我保定了!徐向前听说后也坚决要求放人。陈锡联这才免遭厄运。

◆1940年12月,晋察冀第3军分区团以上干部在河北唐县和家庄,后排右五为詹才芳。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下辖红4军和红25军。接着,在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举行4次进攻战役。在苏家埠战役中,总指挥徐向前命令第30团配合兄弟部队死死围困淠河西岸的苏家埠镇,以引诱并打击增援之敌,尔后将该镇一举攻克。苏家埠驻有国民党军6000多人,城四周筑有永久性坚固工事,易守难攻。詹才芳配合团长王树声,指挥第30团和兄弟部队一道,先是击溃敌援军,尔后转攻苏家埠。指战员把篾条、稻草扎成把,用水浸湿,在交通沟前堆成垛,用以抵挡敌子弹。官兵们一周内挖出一条1人多深、3米多宽,里外3层足有二三十里的工事网。詹才芳组织官兵展开宣传攻势,给因挨饿开小差的敌军送食物。此举极大地瓦解了敌军士气,投诚的敌官兵不断。在20天作战中,红军打败敌援军,死困住被围之敌,迫使蒋介石调集15个团约2万余人,自合肥大举西援。第30团利用构筑的工事网围困敌军,有力地支持了打援部队行动。此役历时48天,歼敌3万余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还击落敌机1架。

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于1932年10月撤离鄂豫皖苏区,转战四川。詹才芳先后任第10师、第12师政委。1933年7月,红9军成立,隶属红四方面军。詹才芳升任红9军政委。此时,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为排除异己,又发起新一轮“肃反”。这年秋天,刚满15岁的战士谭知耕,和班长刘义生、战士冯瑞山一起吃过一只从土豪家里抓来的鸡,班长跟连长开玩笑说我有一个“吃喝委员会”,结果3人均被关进牢房,等待处决。詹才芳得知后,怒斥保卫局的人:“你们搞什么名堂?”他拉过谭知耕的手说:“跟我走!我是政委,你给我当勤务员。”就这样,詹才芳冒着杀头危险,机智果敢地把一些部下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解放战争时罗荣桓亲自向詹才芳问清情况,动情地说:你是他们的恩人呐!詹才芳救下的这批人,如陈锡联、谭知耕、甘思和、邓岳、张志勇等,后来都成了开国将领。

随着部队整编,詹才芳调任红31军政委。由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另立“中央”, 詹才芳所在部队不得不第二次翻雪山、过草地,向南进发。詹才芳对此不解,他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诉苦:“红军本应由党中央统一领导,这次好不容易盼来了会师,怎么又分开了……”私下里,他还说:“看来,中央的路线是对的。咱们要是再这样下去,非走上绝路不可!”

詹才芳和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红31军军长王树声带领部队南下中,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由于敌主力集中,我后勤补给不足,百丈决战遭受惨重损失。此时,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总司令和红四方面军其他领导,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斗争,迫使其不得不取消伪“中央”,同意北上。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詹才芳患了伤寒病,躺在担架上不能动弹。一天,暴风雨将临,詹才芳听到草丛里有人呻吟,命甘思和去查看,发现是279团大个子指导员尤太忠,其因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詹才芳忙把自己最后一把青稞炒面塞进他嘴里,并把他扶上马背,使这位未来的共和国上将顺利地走出草地。

◆1941年,晋察冀第3军分区领导干部王平(右起)、王宗槐、詹才芳、潘峰在一起。

1937年早春,已在抗日红军大学(后成为抗大)学习的詹才芳随校离开保安到了延安。一到延安,詹才芳就去看望自己的革命引路人董必武。董老讲:“我听人说你在肃反中曾尽力保护过一些同志。这很好啊!”詹才芳就把当时在紧急时刻,急中生智救人的情况,向老首长作了汇报。董老不住地点头赞许,说:“才芳,看来你原来还是个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的人呐!”詹才芳告辞时,请老师给自己写几个字。董老欣然命笔,写下“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几个苍劲有力的毛笔字。

“誓逐豺狼大海中”

延安抗大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一度把张个人的错误波及到下面,批判的面宽了些。詹才芳与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等红四方面军一些同志曾遭错误打击。后经毛泽东亲自干预,事情得到妥善解决。事后,董老对詹才芳说:“一个党员要经得住各种考验,在风浪中不要失去信念与信心。”詹才芳说:“我很明白。毛主席受的委屈比我们还多。我们会像他那样处理问题的。”

1938年1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以“抗大”第7大队和第1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第二分校,东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办学。分校组成以詹才芳为大队长、李中权为政委的先遣大队。临行,詹才芳即兴赋诗一首——《请命赴敌后》:

“日寇侵华气焰凶,我磨利剑为屠龙。谆谆教导言无尽,絮絮关怀意未穷。西别陕甘情切切,东牵冀热怒冲冲。纵骑飞跃三千里,誓逐豺狼大海中。”

1939年2月,第二分校统一编组,将学员编成3个大队,先遣大队编为第1大队。詹才芳任大队长,李中权任政委。9月27日,日寇驻石家庄的一个联队加上伪军约1000余人,经灵寿县向第二分校驻地陈庄猛扑过来。危急时刻,詹才芳一面急令第1大队第1支队领导率第6、第7中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准备阻击;一面向校首长汇报情况,请求支援。第6、第7中队以步枪、手榴弹顶住敌人一次又一次猛攻,掩护全校人员及后方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此时,第4分区第5团和途经晋察冀的第120师第358旅两个团赶到。在第358旅旅长张宗逊和第二分校校长陈伯钧共同指挥下,激战一昼夜,将敌全歼。

◆抗战时期,詹才芳与李运昌(左一)、李中权(左二)、彭寿生(右)合影。

同年11月7日,八路军第358旅和第4分区部队集结于河北涞源与完县(今顺平)之间的黄土岭地区,准备围歼前来“扫荡”的日伪军。这时,日军突然从河北唐县、完县出动,直扑驻神南庄一带的八路军第358旅后方机关。为掩护校部及当地党政军机关和群众转移,第二分校首长急令詹才芳率第1大队阻击日军。第1大队与日军激战两日,毙伤其数十人,完成了掩护任务。第1大队作战勇敢,工作出色,被第二分校评为模范大队,第1大队党支部被评为模范党支部。

1944年10月,詹才芳调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1945年初,日军从关外调集伪满军11个旅及27个特种警察“讨伐”大队共6万人,在冀热辽推行“集家并村”政策,扩大“无人区”。从2月初开始,伪满军配合日军、特警、伪绥靖军约4万余人,对冀东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 詹才芳协助司令员李运昌指挥冀热辽军地武装,采取分区负责,内线坚持与外线出击、集中打击与分散游击相结合的方法,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到5月底,冀热辽军区部队作战共230次,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迫使日伪军龟缩在铁路沿线不敢四处活动。同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冀热辽军区组成中共东进工委和东进指挥部,由司令员李运昌率部北上配合苏军作战。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日寇并未停战。詹才芳奉命留下负责关内冀东反攻与受降工作。詹才芳贯彻中共冀热辽区委、军区制定的冀东对日战略反攻方针,指挥部队向日伪军发起攻击。经两个多月反攻,共占领26座城镇,拔除日伪军据点200多个,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缴获枪械2万余支,火炮数十门,军需物资一批。

第一个冲进锦州城的纵队司令员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剿共”之心不死,南军北调大批部队向华北、东北急进。1945年10月1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秦皇岛登陆。在美军掩护下,10月下旬, 6万余国民党军进入我山海关冀东第19旅和22旅防区。由于冀东是国民党向东北输送兵员的咽喉要道。为封锁这条要道,11月19日,中央决定,将冀热辽军区冀东的一部分部队改编为冀东军区,詹才芳任司令员。1946年1月4日,国民党调集5个军兵力,进犯热河,妄想攻下承德,拿下山海关,打开通向东北的大门。詹才芳率冀东军区部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打响承德保卫战,大量杀伤敌人,粉碎了敌之企图。

1946年7月29日,驻天津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巡逻队及国民党军一部,进入安平镇,向冀东军区第36团5连发动攻击。詹才芳断然决定予以还击,经4小时激战,美军和国民党军丢下40多具尸体狼狈溃逃。当天下午,美军和国民党军300余人,在4架美军飞机掩护下第2次进攻安平镇。詹才芳指挥部队英勇还击,给美军和国民党军很大杀伤。这次战斗是我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和美军交战,成为当时闻名中外的重大新闻,称为“安平事件”。事件发生后,军调处派出三方调查组赴现场调查。面对事实,打着“盟军”旗号的美军,不得不承认是他们破坏了停战协定。北京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的黑白故事片《停战以后》,其背景就是“安平事件”。

1947年8月,詹才芳任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司令员。他率部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作战历时50天,共进行5次较大规模战斗,歼敌1.1万余人,缴获大炮137门,各种枪支5000余支。但冬季作战,由于冬装没解决好,部队冻伤严重,直接影响到作战。沟帮子战斗没有抓住国民党军第184师,茶棚庵战斗又损失较大,为此受到东北野战军总部的批评。

1948年,第9纵队开展夏、秋两季大练兵。詹才芳针对冬季作战出现的问题,提出“为雪沟帮子的耻辱,去掉蝗虫般的臭名,我们发誓一定为打翻身仗而努力奋斗”的口号,并以此作为参加大决战的总动员令。

1948年9月9日深夜,东北野战军总部命令第9纵队以隐蔽、迅速、突然的动作,插向锦州、义县之间,切断锦、义之间敌军的联系,包围义县守军,阻击锦州之敌北援。在詹才芳指挥下,部队勇猛穿插,巧妙渗透,圆满完成分割锦、义之敌的任务。尔后,詹才芳亲自指挥部队攻克敌锦州城北防御核心阵地帽儿山,挖掉了敌人观察战场态势的“眼珠子”,使之变成瞎子。在第8纵队配合下,9纵控制了锦北全部外围阵地,为攻取锦州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帽儿山后,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登上帽儿山,对第9纵队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大加赞赏。10月14日,总攻开始。第9纵队两个“尖刀连”涉水过河,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突破口,成为第一个攻进锦州城的部队。詹才芳也带着警卫员向突破口冲去,成为第一个攻进锦州城的纵队司令员。由詹才芳率领,第9纵队官兵沿中央大街向纵深猛冲,与敌激烈巷战。经31个小时激战,解放锦州城。此役,第9纵队共歼敌2.3万余人,缴获飞机4架和大量物资、装备、器材,并活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中将副司令范汉杰及国民党军第6兵团中将司令卢俊泉。詹才芳审问战俘,范汉杰心有余悸地说: “锦州,犹如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负华北。贵军夺下锦州,恰像从中折断扁担,使东北与华北分离,棋着确实厉害,尤其贵军孤军深入,非雄才大略之人,决不敢作此贸然行动……”出色的战绩,使第9纵队获东北野战军总部通报表扬。

◆1945年在唐山保卫战中,攻下开平城,詹才芳向市民宣讲共产党、八路军政策。

1948年11月,第9纵队奉命进关,参加平津战役,任务是在津南方向攻城。部署在第9纵队正面的敌军有4个正规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减少伤亡,詹才芳动用4个团兵力,冒着敌军炮火,在前沿开阔地带挖交通壕约1.2万米。1949年1月14日,进攻发起后,敌守军火力凶猛,爆破组无法接近阵地。危急时刻,詹才芳再次命令炮兵进行火力支援,命令突击部队再次发起冲锋,红旗终于插上天津城头。但争夺突破口的战斗异常激烈,战斗进入白热化。詹才芳见部队伤亡严重,心急如焚,对政委李中权说:“咱们上!”随即就冲向护城河。河水奔流,枪弹密集,情急之下,詹才芳差点摔倒。这时,一个大个子机枪手快步上前,用身体挡住了司令员。上岸后,詹才芳穿着浑身湿透的棉衣、棉裤向前猛冲,脚下冰碴“咯吱”作响。战至15日凌晨1时,突破口巩固下来,各突击部队先后攻占敌军把守的要点。12时,9纵攻占市政府,活捉国民党天津市市长杜建时。第9纵队(不含第34师)激战天津,共歼敌2.66万人,缴获飞机1架、各种火炮614门、各种枪支12950支及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指挥天津战役的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对詹才芳、李中权说:原来“我们的意图是,你们只要能在南面顶住,不让敌人溜掉,就算完成任务了。没料到你们也突破了南边这样坚固的工事,还参加了纵深的战斗,这就太好了!”

第9纵队,这支曾在冀东坚持抗战的老部队,在詹才芳指挥下,亮剑长城内外,历经战火淬炼,成为东北野战军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能打硬仗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第9纵队的番号改称第46军,詹才芳任军长。4月,詹才芳率部由河北霸县出发,挺进中南。 9月,衡宝战役打响。詹才芳指挥第46军担负佯攻任务,掩护主力部队运动,兵分数路强渡湘江。敌守军闻风溃逃,詹才芳迅即指挥部队追击,将溃逃的敌衡阳警察部队和自卫大队围歼,攻克战略要地衡阳。部队进驻衡阳后,奉命担任湘南剿匪任务,在半年多时间里,詹才芳指挥部队采取军事进剿、分散驻剿、发动群众消灭残匪的方法,消灭以国民党残留武装为主的土匪10万余人,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做出重大贡献。

1955年4月,詹才芳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同年9月,詹才芳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坦荡胸怀耿耿忠心

詹才芳资格之老是全军闻名的,他的老部下有李先念、许世友、陈锡联、陈再道、韩先楚、秦基伟、洪学智、王建安、聂凤智、皮定均、吴世安、王近山、邓岳、谭知耕、甘思和……其中一些人堪称一代名将。他的部下,解放后有些人成了他的上级,但在詹才芳看来,革命队伍中,上下级职务变动,是极正常的事,这正是我们党和军队兴旺发达的体现。他为这些战友后来居上由衷感到高兴;而他的这些老下级对他更是格外敬重。作为“军中一老”,詹才芳从不以“老”自居。他待人宽厚、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常与战士席地而坐,促膝谈心。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佩戴中将军衔的老首长,在司令部大院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1960年,詹才芳(右二)与周恩来、邓颖超(左二)在广州白云机场。

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评军衔,主要依据职务和级别。詹才芳在红军时期就是正军职务,论资历够评上将军衔,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职务到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正军职,评衔时他的职务是大军区副职。这样,军衔只能定为中将。很多老同志为詹才芳抱不平,说他是上将的资历评了中将的衔。对此,詹才芳却从不计较,毫无怨言。他对老战友们说:评衔不要眼睛只看评得高的。革命战争中死难烈士有370余万人,在战场上牺牲的有76万余人。比起这些烈士来,咱们真是太幸运了。他还对夫人杨静讲:“我干革命不是为了这个(军衔)。战争年代死去多少战友,他们授什么衔嘛!”

詹才芳做人做事一贯低调,厚重朴拙,既不张扬也不喜辩解。别有用心的人曾经造谣,说詹才芳在遵义会议上没有举毛主席的手;又说毛主席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讲詹才芳只能当副职不能当正职。詹才芳听到后,只是淡淡一笑,并不辩解。1966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开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为詹才芳辟了谣。他说:“造谣的人没有历史常识。遵义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遵义召开的。詹才芳同志是红四方面军的军政委,他们在四川正同蒋介石的围剿部队打仗,他怎么可能参加遵义会议呢?詹才芳同志在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时期都是担任军政委、司令员、军长等职务。说詹才芳不能担当正职肯定是谣言嘛!”至此,谣言不攻自破。

詹才芳待人宽厚,对战友、对部属充满深厚感情。“文革”中,军区副政委郭成柱被诬陷为“篡军夺权反革命集团成员”,整天一个人关在房子里,已经几天不吃不喝。詹才芳当即赶到郭成柱住处,对他讲:“我们这些人大风大浪都过来了,不容易啊!你要相信党、相信毛主席,多想想妻子儿女,不要做傻事,要看长远一些,总有一天会云开雾散的。”詹才芳和郭成柱一直谈到次日早上6点。后来,他又向军区主要领导建议,要求郭成柱出来协助他抓民兵工作,郭成柱因此暂免被斗之苦。对于各地群众组织来找他了解一些老红军的历史情况,他总是耐心地解释:“你们这些年轻人,对历史不了解。在红军时期,入党是要冒杀头的危险的,怎么会有假党员。”经詹才芳夫妇出具证明受到保护的干部,对此都非常感激。

詹才芳爱才、荐才,具有伯乐的眼光,“文革”中他向中央举荐华国锋尤值得大书一笔。“文革”开始后,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湖南省副省长的华国锋受到冲击。1967年5月9日,华国锋被造反派秘密软禁在长沙汽车电器厂内,遭造反派批斗。6月15日,周总理打电话给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副省长章伯森,要他马上随广州军区负责湖南省“三支两军”工作的副司令员詹才芳,去北京汇报湖南“文革”情况。周总理听取詹才芳汇报,问:“湖南还有没有干部可以出来工作?”詹才芳答:“有两人,一个叫万达,一个叫华国锋。”总理又问:“华国锋这个人怎么样?”詹才芳答:“老实可靠。”依据总理指示,詹才芳亲自去长沙解救,华国锋由此得“解放”。詹才芳的举荐,是华国锋人生历程的一个关键点。詹才芳逝世后,华国锋题写挽联“德高望重,千古添芳”,诚挚而深切地表达了对老将军的悼念与敬重。

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在北京病逝,一代功勋卓著的战将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85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