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郑成功

原创: 郑栋梁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人杰地灵,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雄才英杰。思想家李贽、抗倭英雄俞大猷、民族英雄郑成功、爱国侨领陈嘉庚等等,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这些杰出的泉州人,都是民族的脊梁,泉州的骄傲。

著名的历史学家萧一山在《清史大纲》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不能不大书特书的,就是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井乡人。父郑芝龙早年入海经商,至日本,娶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千里滨。七岁那年,任福建副总兵的郑芝龙自日本接回郑成功,并安置在晋江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镇)读书。郑成功聪颖好学,15岁进南安秀才,21岁入南京国子监。以后,郑成功投身抗清,转战东南16年,38岁时,举兵东征,驱荷复台。郑成功反抗民族压迫,反抗殖民侵略,坚韧不拔,奋斗一生,为中华民族建立了赫赫奇功。

一、大义抗清

抗清斗争,是郑成功反抗民族侵略,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斗争,也是郑成功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

1616年女真贵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二十年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王朝屡开兵衅,欲图入主中原。顺治元年,驻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军的铁骑如洪水猛兽,攻占北京,并迅速向中原扩张。清军入关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他们的口号是:“拒者杀,捕者为奴,归降者编户为民。”历史上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血淋淋的见证。所谓“扬州十日”,就是清兵进攻扬州时,遭到民族英雄史可法等军民的坚决抵抗。后来,史可法战死沙场,扬州兵败城破,清军下令屠杀十日。据历史记载,此役共杀害扬州军民八十多万人,真是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所谓“嘉定三屠”,就是清军占领南京之后,清王朝下了个“剃头令”,强迫汉人剃头,穿满服,否则,一律杀头。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是对汉族人民赤裸裸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从而激起汉族人民的强烈抗拒。当时,浙江嘉定县群情激愤,誓死反抗,后来遭到清军的残酷镇压,连屠三次,被杀害的军民达十七万多人。清军的暴行,引发了全国抗清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面对国家破碎,民族危难,郑成功大义凛然,挺身而出,焚烧青衣,投笔从戎。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移孝作忠,拒绝招抚,宁死不屈。隆武二年十二月(公元1646年),郑成功于南安丰州孔子庙焚青衣之后,高揭隆武皇帝封赐的“招讨大将军”的大旗,赴广东南澳招兵,于小金门岛定盟誓师,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奋起反击清军。小盈岭阻击战,郑成功身先士卒,击退了福建陆军总督杨名高率领的援军;江东伏击战,郑成功精心谋划,歼灭了闽浙总督陈锦率领的精锐骑兵;海澄争夺战,郑成功临危不惧,击溃了清王朝的平南将军金砺率领的清“王牌部队”;厦门保卫战,郑成功重创清王朝内大臣、安南将军达素率领的精锐部队以及江、浙、闽、粤等四省水师的联合进攻。郑成功的军队屡战屡胜,愈战愈勇,收复了南至广东南澳,北至浙江舟山等东南大片土地,迫使清王朝多次要求谈判议和。更值得提及的是,公元1658年5月,郑成功亲率雄兵十七万多,战船上千艘,北伐金陵,连克瓜州、镇江,收复江浙“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兵临南京城下,天下震动。

郑成功以一旅之军、一隅之地,抗击大清帝国整整十六年,撑起了东南抗清一片天。虽然,郑成功最终没有消灭清王朝,但也没有被清王朝消灭,而且始终保持着一种进攻的态势。郑成功坚决抗清,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民族侵略、反抗民族压迫的浩然正气和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迫使清王朝的统治者后来不得不对汉族人民逐渐让步,逐渐调整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二、驱荷复台

东征复台,是郑成功反抗殖民侵略、反抗殖民压迫的伟大斗争,也是郑成功为中华民族作出的名垂千古的贡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就到台湾开发定居。在三国时期,东吴曾派兵抵达台湾,并称台湾为“夷洲”。在南宋时期,宋王朝把澎湖列岛纳入中国的版图,并进行管辖。公元1624年,殖民主义者荷兰,把侵略的魔爪伸到我国台湾,武力占据台湾,并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在政治上,荷兰凭借军事力量,制造白色恐怖,肆意镇压、杀害台湾人民。公元1652年,台湾人民不满荷兰的殖民统治,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郭怀一起义”,后来遭到荷兰军队的残暴镇压,台湾人民被杀害8000多人。在经济上,荷兰殖民者把台湾的土地占为己有,名曰“王田”,强迫农民缴纳地租。同时,开征“船税”、“鱼税”、“狩猎税”、“人头税”等苛捐杂税,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在军事上,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常驻军队和战舰,并在台南精心构筑两个城堡,一个叫赤嵌城,一个叫台湾城。

郑成功对荷兰的侵略行径,早已义愤填膺。为驱除荷兰,还我故土,并把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重要基地,经过认真准备,决定东征复台。

公元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二万五千多名将士,五百多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大军渡过了以凶险闻名的“黑水沟”,克服了风暴和粮荒等重重困难,经过九天艰难航行,终于在4月29日黎明抵达台南外海。当时,从外海进入内海有两条航道:一是南航道,航道既深又宽,大船可以畅行,但荷兰重兵把守,又在炮火射程之内。二是北航道,又称鹿耳门,航道又浅又窄,暗礁遍布,是水道天险,因而荷兰在此不设防御。当时,郑成功在台湾爱国者何斌的帮助下,利用初一大潮,率领船队顺利通过鹿耳门,并迅速登岛。

郑成功大军“自天而降”,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惊愕之余,急忙调兵遣将,派出海陆两路军队进行反扑。荷兰的殖民军队,装备十分精良,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这种战舰,高大坚固,体积是郑成功战船的三倍多。船上安装五支桅杆,航速快,转向好。每艘战舰装备二十五门以上的大炮,射程远,威力大。荷兰士兵配备的来复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在荷兰人眼里,中国人“文弱怯懦”,“不堪一击”,“二十五个中国人合起来还抵不上一个荷兰兵”。因此,中荷一战,揆一踌躇满志,自觉胜券在握。

陆地上,荷军上尉贝德尔带领240个荷兰兵,组成二十个方阵,趾高气扬地向北线尾发起进攻。荷军连放三排枪,不见动静,以为大获全胜。想不到郑军没有后退半步,随着一声炮响,弓箭手以箭雨相迎,前排的步兵一跃而起,一手拿盾牌,一手举大刀,奋力冲杀。后面的弓箭队紧紧相随。这一场面,把荷兰兵吓呆了,匆忙后退。此时,包抄的郑军从后面夹攻。荷军死的死,伤的伤,跳海的跳海,连贝德尔也死在刀箭之下。荷军一败涂地。

海面上,荷军出动四艘战舰反击郑军。郑成功派出60多艘船迎战。双方混战,水柱冲天。郑军十几艘战船冒着敌舰猛烈的炮火,奋不顾身,直冲荷兰的主力舰“赫克托”号,引爆火药库。随着一声巨响,这艘以荷兰古代英雄命名的巨大战舰,连同船上一百多号士兵,一同葬身海底。主舰沉没,其余的战舰不敢恋战,其中两艘战舰逃往日本,另一艘“玛利亚”号则逃往印尼总部。

郑军海陆两路获胜之后,乘势收复了赤嵌城,并迅速包围台湾城。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荷兰人称之为“热兰遮城”,意思是“海上堡垒”。该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堡牢固,城上炮台林立,弹药、粮食储备充裕。郑军多次猛攻不下,最后决定长期围困,迫其投降。

台湾被困的消息传到荷兰驻印尼总部,总部当局立即派遣海军司令考乌率领十艘战舰,七百多名士兵赶往救援。郑成功面对强大的援军,沉着冷静,决定采用“狼群战术”对付敌舰队。9月16日,考乌率领五艘战舰,十几艘战艇,向郑军发起进攻。敌舰炮火十分猛烈,郑军战船损伤严重。但是,郑军凭着船多的优势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英勇还击。几十艘满载硫磺、火药等易燃物品的小船,前仆后继,奋勇前冲,猛撞引爆了“科克伦”号和“克登霍夫”号,其他战舰惊慌失措,匆忙后撤。公元1662年2月1日,揆一见救援无望,回天无力,只好挂起白旗,宣布投降。从此,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驱荷复台,结束了荷兰在台湾长达38年之久的殖民统治,铲除了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一个侵略据点。同时,也阻扰和推迟了西方殖民主义向东方的侵略步伐。台湾著名的旅美学者汤锦台先生指出:“如果没有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台湾很可能像东南亚许多地方一样,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张学良曾赋诗赞颂郑成功:“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三、名垂青史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到半年,由于长年戎马倥偬,终于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公元1662年6月23日)不幸英年早逝,只活到39岁。但是,郑成功的一生,功高盖世,名垂青史。三百多年来,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始终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明末的抗清问题,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两种严重的政治博弈:一种是反抗,一种是投降。时至今日,也还有人有意无意地为投降者涂胭粉,给抗击者泼污水,这是严重地违背唯物史观。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明清易代,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一般王朝的易代,具有明显的民族斗争色彩。清兵入关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终有清一代,反清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在郑成功的年代,反清抗清是中华民族的呼声和要求,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是反对民族压迫的伟大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对明末的抗清斗争性质作了精辟的论述。毛泽东在《读古书实录》中愤怒地批判了“吴三桂之流”,“无耻地投降了民族的敌人”,“连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出卖了”。同时强调指出,要把“明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民族抵抗主义者赞颂一番,对于当前的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郑成功正是毛泽东同志赞颂的杰出的“民族抵抗主义者”,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汉。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荷兰霸占台湾,是赤裸裸的殖民侵略。郑成功东征复台,是在北伐南京失利之后,处境十分困难的形势下进行的。但是,郑成功始终义无反顾,矢志不移。当出征前诸将意见不一时,郑成功力排众议,决定东征;当大军在澎湖遭遇风暴时,郑成功坚定不移,谓“冰坚可蹈”;当郑军围困台湾城,荷兰总督揆一提出愿意赔款进贡,要求郑军撤兵时,郑成功大义凛然,严词痛斥。终于,郑成功“开辟荆榛逐荷夷”,为中华民族建立一大奇功。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舍身求法、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郑成功就是这种拼命硬干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一面鲜艳的爱国主义旗帜。

郑成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而且是世界历史上反对殖民侵略的伟大英雄。十七世纪初期,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处于起始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荷兰迅速崛起,成为“海上霸主”,号称“海上马车夫”、“世界第一强国”,其殖民势力已经跨过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在世界各地占据了很多地方,并实行殖民统治。当时,郑成功的军队,没有国家的支撑,还要背负清廷的进剿,竟然以木船、大刀和土炮等落后的军队装备,打败了荷兰这“世界第一强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外许多学者认为,郑成功的壮举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打响了东方人反对西方殖民者斗争的第一炮”,是“亚非拉地区第一个把外国殖民者赶出本国的伟大人物”,“为东方乃至全世界人民反对西方殖民者的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我们缅怀郑成功,纪念郑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弘扬光大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优秀品质,为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