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快餐终于俯首称臣 连麦当劳也未能幸免 金拱门背后全是无奈

从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被发现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这一事件引发了全民狂欢,有直接说名字土的,也有人表示"拱金门"更朗朗上口。在这则消息让网友炸锅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企业取名狂欢:KFC更名为"开封菜"、星巴克改名为"白毛女咖啡"、法拉利更名为"马牌汽车"……抛开这些字面上的调侃,值得深思的是,在不知不觉间,麦当劳等洋快餐品牌的本土化早已悄然开始,只是从未显得像"金拱门"这样刺眼。

洋快餐重组并购不断

据数据显示中国餐饮市场规模早在2015年就突破3万亿大关。去年全国餐饮收入更是是史无前例的到达32447亿元,同比增长11%。在庞大的市场、较高的行业增速以及互联网的影响下,中国本土餐饮品牌发展经历了几次调整。在新常态下,餐饮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中国餐饮业经过近三年调整,供给侧改革成效初显。2016年可称之为住宿餐饮业的资本运作年,并购、重组、战略投资层出不穷。

麦当劳和百胜中国寻找战略投资者,无疑是年度最令人瞩目的餐饮资本事件。2016年9月,百胜中国接受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4.6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同年11月百胜中国以独立公司的身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正式单飞。

麦当劳中国2016年3月也宣布要引入战略投资者,迄今最终交易消息还未落地。去年7月海底捞借助旗下子公司颐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迈出了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有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餐饮行业获得融资的公司达28家,总融资金额超过900亿元。

对于国内投资机构而言,收购海外成熟的餐饮品牌,一方面可以满足多元化经营业务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全球知名品牌在消费、零售领域成熟的运营和管理经验。

本土餐饮品牌新变化

国外餐饮品牌在国内的发展逐渐由"外"而"内"变化,搭上互联网思维的本土餐饮品牌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总的来看,2016年并购整合是餐饮行业的关键词。本土餐饮品牌也正在发生一些新变化。有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餐饮行业获得融资的公司达28家,总融资金额超过900亿元。虽然2016年全年餐饮行业融资尚未有确切数据,但业内投资人总的感觉是:餐饮业没有前几年那么容易获得融资了。

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餐饮"席卷投资圈。其中,以卖煎饼为主业的黄太吉和以卖牛腩为主的雕爷牛腩为代表。成立于2012年的黄太吉多次获得融资,估值一度高达12亿元。不过,2016年9月,被誉为"互联网餐饮鼻祖"的黄太吉被曝大量工厂店关闭,商家集体出走。与此同时,另一家以"互联网餐饮"著称的公司雕爷牛腩业绩也较巅峰期下降了近4/5。定位"轻奢餐"的雕爷牛腩同样成立于2012年。

第一波搭着"互联网餐饮"旗号的本土餐饮品牌部分泡沫已经开始破灭。中国庞大的餐饮消费市场对于资本无疑具有充分的吸引力,但作为发展相对成熟且充分竞争的市场,其集中度相比其他行业非常低且细分领域众多。连锁餐饮行业还远未达到市场饱和进行整合的阶段。如果说三年前消费者还认为互联网餐饮是新鲜事物,有业内人士认为,在2017年中,将无传统餐饮和互联网餐饮的区别。

"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几乎是中国人在本土最早接触的美式快餐,带有流行文化的色彩,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了。而 金拱门 这个名字更像是一个简单化的图解、一个粗暴的本土化解读。"蔡敏认为,由洋转土,具有冲击性,在消费文化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所以引起了"全民狂欢"。

对此,业内人士也建议,洋品牌在尝试本土化的过程中,应注意消费文化、消费习惯的差异,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