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有钱的几大家族,撑起了半部中国近现当代史

在中国,真正可以称得上“富甲一方”的财富巨头,通常都很神秘。他们可能从未出现在富豪榜单里,但却是身家雄厚;他们可能不是单枪匹马闯天下,但背后的家族势力绝不可小觑。尤其在我国,家族、姓氏本就是很重要的传承和构建社会的组成。

近代有著名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 20 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那么,在当代也有中国著名的十大家族。除了家喻户晓的李嘉诚,还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氏家族,更有“船王”包玉刚家族,总之别看现在马云、马化腾开创了引领市场的二马时代,但这些神秘的“富豪家族”也同样创造过让人折服的光辉伟业。

1

荣氏家族

中国最后的豪门

如果说到中国的大家族,你只知道李嘉诚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一个曾经出现在我们历史课本上的家族更值得一提,这是一个号称中国近百年都无人能比的豪门。

荣氏家族,中国的“面粉大王”、“面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只有他们一家。”

荣氏三代人(荣宗敬、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西郊,其祖先种稻植桑,以忠厚传家。第一代掌门人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看到了当时面粉行业的商机,于是决定开办面粉厂,这也是荣氏家族事业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荣氏家族在梅园的故居

从 1914 年至 1922 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 29% 。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不过,家族的兴败总是起承转合的, 1949 年对于荣氏家族是个重要的分水岭。通货膨胀、经济瘫痪、抢购狂潮造成荣氏许多产业受到重创,加上许多荣氏后辈见此情况而出走海外导致资金外流,当时的荣氏企业只有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坚守内地,可谓元气大伤。

▲荣毅仁

后来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实现了新的复苏。 1954 年,荣毅仁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而后,以荣毅仁为首的荣氏家族走上了新的台阶,而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

荣氏家族五代人,从近代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实业、贸易、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都说“富不过三代”,可是这个“咒语”好像在荣氏家族身上并没有任何作用。

2

李嘉诚家族

香港四大家族之首

说到李嘉诚的家族,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因为,这个家族上热搜的频率并不比明星低。除了“香港首富”、“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等标签就够耀眼的了,更别提李嘉诚次子与梁洛施等一众女明星、女模的绯闻有多下饭了。

14 岁,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但是,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李嘉诚父亲又身患肺病,不久便离开人世把家交给了李嘉诚。那时,他就默默许愿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此。皇天不负苦心人,李嘉诚在一年时间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备受老板重视。

后来,李嘉诚用仅有 7000 港元的积蓄和向叔父借的四万多,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开设了属于自己的产业,位于皇后大道的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业内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厂,李嘉诚本人也被冠以“塑料花大王”的称号。之后,他进军房地产行业,购地皮、兴建物业、成立“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后改名“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972 年,“长实”挂牌上市; 1980 年,李嘉诚坐上香港华资地产龙头地位,成为香港乃至亚洲首富。

而后,随着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各自撑起一片天后,李氏家族的实力在香港可谓无人能敌。有道是,树大招风,李氏家族的三个关键人物也难免遭到非议和指责。再加上,李泽楷和香港女星梁洛施的新闻不断,李家一直都活在观众的关注下。

不过,从李嘉诚的富一代,到李泽钜和李泽楷的富二代,李氏家族的产业并未“日落黄花”;再加上两名孙子Michael和李长治的相继出生,围绕在李氏家族身上俨然不再是“富不过三代”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媒体众人关注下寻求突破。

3

刘氏家族

哥俩好才是真的好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家族企业常态除了子承父业,还有兄弟俩一起打拼天下的。比如,靠养殖业创业、饲料业发家的刘氏家族。

刘氏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在大哥刘永言的带领下辞掉当时的铁饭碗下海经商。一开始,他们是从养鸡、养鹌鹑的养殖业开始的,凭借着微薄的利润,硬是把当初 1000 元的启动资金像滚雪球一样变成了 1000 万元。

1992 年,希望集团诞生了,它是第一个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并迅速成为本土饲料企业的龙头。不过到了 1995 年,四兄弟“和平分家”,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公司,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公司,而刘永好组建了新希望集团并任董事长。,一举解决了刘氏家族企业模糊的产权归属。

就这样,刘氏家族的希望系商业版图愈发完善和庞大。更是涉足包括了铝电、金融、投资等在内的产业,年收入高达 2000 亿元,财富比肩李嘉诚。

4

王永庆家族

从小伙计到塑胶大王的逆袭

王永庆,台塑集团董事长,贫苦出身但凭借自己的超越常人的经营理念创下了拥有 7 万员工且资产总额达 1.5 亿新台币的台塑集团,堪称“经营之神”。

不过王氏家族发家的模式和刘氏家族差不多,都是龙兄虎弟开辟天下。王永在比哥哥王永庆小五岁,也是陪伴王永庆时间最长的商业伙伴。当时,有媒体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等词语来形容哥俩的关系。

不过随着王永庆、王永在俩兄弟逐渐淡出决策层,王氏家族赢来了“同治时代”,也就是说台塑集团之后所有的决策都将由王永在长子、王永庆之女等 7 人组成的行政中心来共同决定。

避免“一言堂”,平分权利的做法是很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经营的,而这一切也都要归功于有着“经营之神”称号的王永庆。据悉,王永庆兄弟非常欣赏美国洛克非勒家族的经营模式,于是效仿他们的做法:王氏兄弟股权永不分离,王氏家族用不崩离。

而王永庆的“经营直道”在全球化工行业里一直备受推崇,很多台湾企业家也都将他的管理经验当做教科书参照学习。

5

包玉刚家族

海上王国

说到包玉刚,就不得不再次提及李嘉诚,因为如果当年没有包玉刚的帮助,李嘉诚也不会成为华人首富。 70 年代,包玉刚为首的家族成为华人首富,世界七大船王之首。他帮助李嘉诚收购了和记黄埔,奠定了李嘉诚未来几十年华人首富的地位。而当时包玉刚自己也收购了九龙仓等产业。

1949 年初至香港,与人合资开设华人行,经营进口贸易。 1955 年创设环球有限公司,经营印度至日本间煤炭运输。 1970 年成立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 1978 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达到了顶峰,稳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财团之一。

美国《财富》和《新闻周刊》两杂志把他称为“海上的统治者”和“海上之王”。 1976 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及日本天皇授于勋章、奖章。

1991 年,包玉刚去世,他将自己庞大的资产,分成了三部分。投资的业务分给了女儿,海上帝国环球航运分给了大女婿苏海文。时至今日,没有了包玉刚的包氏家族依然庞大,除了市值 2000 亿的九龙仓外,还有 12 家上市公司,成为最神秘的隐形财富家族。

6

蔡万霖家族

台湾首富

台湾还有一个隐形的财富家族,就是多次出现在世界各种财富杂志上的国泰创始人蔡万霖家族。这位华人首富一直行踪神秘,鲜少有媒体可以采访到他,也因此引起了人们对其的好奇和遐想。

蔡万霖生于 1924 年,出身于一个自耕农之家。早年家境贫寒,全家靠种田维持温饱,其兄蔡万春与台湾竹南公学毕业后,因在农村生活困难,力主全家迁往台北市,当时蔡万霖年仅 18 岁。

到台北后,蔡万春以贩卖蔬菜起家,而后又自己在台北工商工专科学校进修。到 60 年代,蔡氏家族企业已颇具规模,先后创办有大万商场、大万旅社等产业。之后,蔡万霖创办国泰产物保险公司、国泰人寿保险公司,使蔡氏兄弟事业发展更迅速。 70 年代,国泰关系企业已成集团模式,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蔡氏兄弟眼光远大,审时度势, 虽然所受教育不多,但头脑精明,反应敏锐,充分发挥在商业上的聪明才智。不过,任何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都会出现危机,蔡氏也难免。

兄弟分家,儿子们自立门户却涉嫌违约经营, 1985 年台湾爆发的“十信风暴”,国泰企业也在列,元气大伤。这个“台湾四大家族”之一的家族在经历这些风波后,是要改革创新,还是消磨“老本儿”,依旧是媒体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