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齐名老来却一夜之间斯文扫地,声名狼藉,他究竟做什么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历史上很多名人也曾做过不少令人极其鄙夷的事情,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只不过他们的名声太大,品行上的缺点被掩盖了而已。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我们不评判思想的对错,毕竟在当时封建时代,人的观念具有局限性,但无疑在当时轰动了统治者。其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然而就是提出这样思想的人,他自己却言行不一,劣迹斑斑。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朱熹为了弹劾官员唐仲友,逮捕了与唐仲友有关的妓女严蕊,想要屈打成招,达到弹劾搞垮唐仲友的目的。妓女严蕊宁死不从,并道:“虽然身为贱妓,有太守有滥,罪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诬士大夫!”事情甚至闹到皇帝耳里,后来案件转由岳飞后人岳霖处理,严蕊无罪开释,除籍从良。朱熹与人做官场斗争,本无可厚非,但其使用的手法实在龌龊。

《宋史》卷三十七有载: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

这段记载说的是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公元1196年),时任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之事。沈继祖罗列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私故人财”等等,其中还包括“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这后两条是指控朱老夫子“为老不尊”、贪色好淫,曾经引诱两个尼姑作宠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他家中的儿媳则在丈夫死后还怀上身孕,疑是“翁媳扒灰”所致……据此,沈继祖主张将朱熹斩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案”。后来朱熹上表承认了“私故人财”“纳其尼女”等事。一代大儒在一夜之间斯文扫地,声名狼藉。

虽说如此,但瑕不掩疵,朱熹的思想还是给后来的人们思想发展做出了贡献,明朝时期的王阳明著名的“格物致知”思想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