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抗日爱国当成一种噱头!你看过最惨烈的战役!是哪一部

硫磺岛战役,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但硫磺岛的故事里,或者说许多战争故事里,不只是有飞机与大炮,也有善良与邪恶,更有爱与责任,那种让我们拒绝一场战争的责任。

战争的背后,其实受苦的永远都是交战双方的百姓!但是,在国产剧之中,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一人团灭一个大队的鬼子这些都是基本操作;妖艳贱货型并且还能被策反的日本女间谍、智商下线的友军、战五渣炮灰党经验宝宝型的鬼子士兵甚至是军官,这些都伴在抗日的主角左右;机车皮衣在身、八百里开外毙敌、幸运buff永久加持这也必须是主角的设定!我真的希望不要把抗日爱国当成了一种噱头!

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一本书信集,伊斯特伍德在筹备《父辈的旗帜》时,对硫磺岛之战的日方指挥官栗林忠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伊斯特伍德不断挖掘栗林的资料,一直找到了《“玉碎总指挥官”的信》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收录了栗林驻美期间寄给家人的信件,信中随处可见有趣的图画,这位武官对妻子儿女的深情跃然纸上,令深伊斯特伍德大受触动,于是“信”就成了这部电影的关键词。

不太明白伊斯特伍德为何同一年拍了两部相同历史背景的战争片,不同的是分别以两个敌对国的目光看待这场战争。影片前半部分有些冗长,后期渐入佳境。从思想深度讲,本片胜过《父辈的旗帜》。只是以一个敌对国的人替对方反思这场战争,是否有些主观与牵强?并且这种主观在电影中表现明显:美军高大全,日方丑卑劣。

硫磺岛战役,有人说它是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因为这场战役,从1945年2月19日打到3月26日,美军伤亡总数达28686人,日本阵亡22305人。中将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下令在岛上挖掘了大量洞窟和地道,把军备力量埋伏其中,这种战术简直是“异端”。在当时,防御战中的日军往往会在登陆点摆开防线,集中炮火猛击海上的敌人。然而就是凭借着栗林的奇特策略,美军原以为5天就能结束的战斗整整拖了36天。

硫磺岛战役发生的时候,美军已经占领了马绍尔群岛,突破了日本外围防御圈,雄赳赳气昂昂地计划着进军日本本土。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联合舰队日薄西山,日本的硫磺岛防御战,几乎没有海军支援,士兵们不是在防守中死去,就是要在防守中玉碎。并且栗林忠道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因为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要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于是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

《硫磺岛的来信》中有这么一幕,让江大侠印象是很深刻的,日本军官拿起一名死去的美国士兵身上的信件,原以为是敌方文件,却不曾想到竟是一封家书,一封妈妈给儿子的信。母亲在信件中讲着琐事:比如小狗们在铁门下挖了个洞,还跑到了别人家的花园里…….你一定要听妈妈的话,贯彻正义,平安归来。当这封信被念出来时,许多原本坐在地上的日本士兵站了起来“你的母亲对你的叮嘱,与我的母亲对我的叮嘱,有何差异呢?”

还有就是台上的政客在宣讲购买债券的重要性,台下的士兵盯着盘子里的蛋糕,造型像极了让他们成名的那张照片上的造型,但被浇上去的草莓却很像鲜血,有着温度的那种。

一个通过人性来反映战争的片子,这种反而更能触动人心,二战的时候的压迫与无奈,很多人其实并不想再去回看,过于沉重,过于惨重,通过影片也只能祈祷世界再无战争。人们为了铭记历史,寻找到了一串又一串的数字,可人们有的时候又懒于铭记历史,所以后来被经常提起的也只是一串又一串的数字,但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日本阵亡的22305人,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