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存在智慧缺陷?看看这些名言吧

这些所谓名言证明汉民族存在智慧缺陷

第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笑啊,太多人不假思索把它当道德标准了。各人有各人之“不欲”和“所欲”。即使同一人,随着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不欲”和“所欲”也会变化。社会没有共同道德准则,必然乱套。孔子儿时与原壤一起放牛,他何曾想到长大做了司寇大官后,原壤来看他竟会遭他杖击并痛骂“老而不死谓之贼”呢?孔子儿时也不曾想到长大做官有了权就要杀人吧?

第二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评论孔子思维多么混乱了。孔子的教育是成人教育啊,本应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教学内容,并用实践来检验,革古创新。可孔子只会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出颜回这样只会消耗不会创造的废物,束缚社会发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记录远道赶来看望孔子的只有孺悲,因为没带上礼物,受到孔子羞辱。山东曲阜还把这句话悬挂在火车站招摇。难道孔子言论可以不受行动检验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一次孔子卧病,子路派了家人去服侍孔子。孔子病愈后大骂子路,原因是子路没有亲自去服侍。孔子直把学生当家奴呢,子路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啊,派家人去也够好心了,他哪里会想到孔子会大动肝火呢。

第三句,“君子和而不同。”强调不同很愚蠢。聪明人知道很难有观点完全相同的人。孔子这句话,改为“君子不争”就聪明了。政治家会特别注意“君子不争”。但是学者确实需要把学术观点争论明白的。“君子和而不同”用在国际关上,那等于自煽耳光,你肯定对方是君子,你就处于下风了。在外交上,即使去掉“君子”,只讲“和而不同”也是十足愚蠢。为什么,你去思考去。

第四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不切实际,更与孔子行为相背。《论语》里,孔子从未有向同行者学习的记录,却常见他在教训人,还常常强辩,或虚情掩饰,如鲁国国君娶吴国公主违背周礼那件事。

第五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看到,小学生教室里挂着这条语录。这句话里,“不耻下问”的“下”,实际上透露了孔子脑子里深深尊卑等级观念。这个“下”,就是地位不如孔子的人。《论语》里,根本没有孔子向地位比他低者请教的事嘛。教室里挂这条孔子语录的教师,她在敦促小学生向幼儿园幼儿去请益?

第六句,“仁者,爱人”。毛泽东明白说了,孔子的仁,只爱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统治阶层中“斗筲之辈”,孔子就不放在眼里。孔子脑子里还有太多他看不上眼、不爱的众生啊。他下令腰斩那批群众演员,眼睛都不眨一下。清华有个教授,主张全世界接受孔子的仁,他在教强国学孔子把世界各国分成三六九等啊?那可说是为霸权主义屠杀第三世界众生祭出理论依据了。

最后一句,暴露出汉民族胸中的天下太过狭隘。如: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原地区被当成天下了:永远的天圆地方,天狗吞月亮;永远的华夷之辨——直到“西夷”炮舰来教训,割地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