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李弥为什么不接应黄百韬?原因其实在这里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惨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国民党黄百韬第7兵团被华东野战军重重包围在碾庄地区,导致国民党“徐蚌会战”计划落空,被迫在徐州一带与解放军开打,最终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三股军事力量被解放军围歼。

直到现在都有人说,黄百韬是国民党惨败的罪人,如果他不被围,国民党军队绝对有可能全身而退。那么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完全是他自己的问题和责任吗?肯定不全是,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国民党13兵团司令李弥的问题。真是他不愿意接应黄百韬兵团,导致黄百韬兵团周边形成了一片军事空白,为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那么为什么李弥不愿意接应一下黄百韬呢?

首先,如果李弥当时留在曹八集接应黄百韬兵团,那就意味着他要在危险的境地等待两天之久。兵贵神速,解放军尤其以行动迅速著称,而北面担任掩护任务的国民党第3绥靖区部队是西北杂牌军,战力低下、士气不稳,几乎不可能挡得住解放军大军南下。而且,李弥兵团当时编制只有两个军,兵力少,战斗力也不强。对李弥来说,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所以他为了自己不被包围,才不愿意接应黄百韬。

其次,李弥的撤退(不接应)不是他能决定的,也就是说李弥手中握着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的命令,撤退是名正言顺。同时,李弥也没有义务留下接应黄百韬兵团。所以说,坑黄百韬的不是李弥,而是国民党“猪将”刘峙。据说,黄百韬兵团之所以在新安镇等待第9绥靖区44军归建,耽误了撤退时机,是因为44军在海州为刘峙经营私盐生意,刘峙舍不得这笔生意,所以让黄百韬给自己“压镖”,把44军带到徐州。

最后,国民党军队派系争斗非常严重,一个不服一个,谁看谁都不顺眼。黄百韬虽是国民党一员悍将,但出身杂牌,而李弥是正牌黄埔系;因为派系不同,所以李弥觉得为黄百韬冒风险不值当。总体来讲,黄百韬兵团被围,最主要的原因不在黄百韬身上,而是被上级坑了。在形势极其危急下,刘峙一方面让黄百韬兵团原地等待44军,这本身就是昏招,另一方面刘峙又让其他军队赶紧撤,离黄百韬兵团最近的李弥这才撤走,留下了黄百韬兵团孤零零在外,岂有不被解放军包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