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风土,你可能没去过的牛场屯、观音洞、灵博山……

丁宝桢与牛场屯

矗立在织金县城广场上的丁宝桢雕塑

丁宝桢,字稚璜,晚清名臣,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四月出生于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丁宝桢少小聪慧,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又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而入仕途。

牛场屯用巨石筑起的城门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丁宝桢母亲病逝,他便告假回乡丁忧。路过湖南时,请得湘中勇士数人保镖护卫。回到家乡后,正值各族义军攻打织金,形势十分危急。于是,丁宝桢便将请来的几个湘中勇士聘为教习,招募丁壮数百人进行训练,办起了地方团练,时称“丁家练”,同时选择离牛场不远的一座山筑起屯堡以便驻守。为保证屯内用水,又在东北城门外顺陡坡筑石墙围护住半山的一口水井,称为外城,这便是牛场屯。丁宝桢以此屯为依托,以丁家练和守屯丁壮为本钱,多次打退号军和苗族义军对牛场屯的进攻。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五月,太平军曾广依部与何德胜号军夹攻贵阳,丁宝桢率领丁家练主动驰援贵阳。贵阳解围后,巡抚张亮基向朝廷奏报丁宝桢“毁家御贼”“全乡援省”等功绩,请求将丁家练收编为正规清军,并委其于黔军中任职。清廷得报,赞誉丁宝桢有功,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任其为湖南岳州知府,此后历任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要职。

牛场屯遗址

丁宝桢为官清廉刚正,勇于担当,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一方,深得民心。

修建在屯内平坦处能容粮食数百石(每石800市斤)的仓库遗址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黔西灵博山 古象祠

在古遗址上重建的象祠

灵博山古象祠位于黔西县素朴镇,距黔西县城35公里,距省城贵阳90公里,始建年代不详。象祠是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贵州省宣慰使(水西彝族土司)应水西彝民之请求,翻新修缮,并请明代大儒王阳明(王守仁)作《象祠记》。清康熙三十年,《象祠记》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为历代传诵的千古名作,象祠也因此文而名扬天下。

古象祠遗址

象祠所在的九龙山

象祠建于灵博山(清初改名为九龙山)上。该地群山环绕,峭壁峥嵘。一峰翘首,众山相从,宛若九龙腾飞。这里,既有洞穴吞云吐雾,又有石笋直插云霄,还有清泉四季不竭。

素朴镇大门外广场上耸立着的王阳明雕塑

1996年5月,象祠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的保护。如今,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前往参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黔西观音洞遗址

考古人员在寻古探秘

“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黔西县观音洞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位于距黔西县城30公里处的观音洞镇观音洞村,是我国长江以南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最大的遗址,被称为贵州“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是贵州悠久历史文化的源头,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渡并称“中国古文化三大代表区”。

观音洞遗址

观音洞海拔1450米,系石灰岩溶洞。洞口高出洼地15米,分为主洞和南北两个支洞,主洞长90米、宽2至4米;南支洞长15米、宽1米;北支洞长30米、宽1至2米。洞穴堆积面达9米,分为上、下两个部分9个文化层。

观音洞遗址洞口

观音洞人类活动年代距今已有24万年左右,目前出土石制器达30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23种。2001年,观音洞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