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百万大军的东晋军队,到底是怎样一个存在?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多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天下苍生望谢安。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谢安的事先筹划功不可没。而且谢安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对于稳定当时建康的人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统帅的指挥至关重要,参战的军队作战能力也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在前线击败前秦近百万大军的东晋军队叫做北府兵。一支由南逃的北方农民组成的精锐之师,每个人都与五胡有血海深仇,每个人都把光复河山作为己任。这支军队有东晋最着名的战略家谢安,又有东晋最着名的将领刘牢之,可谓是精锐中的精锐。

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治京口)、兖(治广陵)流民帅军队纷纷应募入伍。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北府兵的兵源主体是北来的流民,只要北方民族矛盾尖锐的存在,北来流民就会不断,反之则不然。其实东晋南朝的军队主力都是外来的,无论是北府兵,还是青徐豪强和雍州军。东晋南朝的名将大多都是北来的江淮人群和荆楚集团人员,真正的南方土著人员却不多。

八王之乱后,晋室南迁,呆在淮泗之间的豪强宗族,比如击楫中流的祖逖,就是呆在京口一带的豪强。大部分人都是经历战火成长的,意志力,战斗力自然强大,关键当时的豪强宗族南迁,都有各自小团体的头头,这些人稍微一整合,就是军队里的优秀将领,都是生死存亡间活下来的。桓温说:“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

北府兵从谢玄开始组建,淝水之战击败前秦,而后有,刘牢之,刘裕,王镇恶,檀道济等。其中在刘裕北伐手中,战斗力发挥到最大化,所向无敌。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对此感慨:刘裕之功,烈于曹操!

淝水一战,八千“北府兵”大破秦军主力,击溃、歼灭前秦军七十万人,促使苻坚王朝崩溃。后来“北府兵”又收拾了桓玄“齐台”伪政权,镇压孙恩、卢循农民起义军,跟随刘裕杀到建康篡国称帝,影响了中国政治几十年。“北府兵”不仅具备强大战斗力,而且还具备对政局的强大影响力。

北府兵的军事实力使它成为各政治集团争夺的对象,北府将领也成为左右东晋政局的重要力量。“北府兵”有几个历史时期,从谢家整合开始,“北府兵”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击退了强敌的侵略,保卫了家园,保卫了祖国;这支部队也成就了诸如刘牢之、刘裕等举足轻重的人物。谁控制了“北府兵”,谁就控制了江南政权。

元兴元年三月,刘牢之投降桓玄,被夺去兵权被迫自杀,北府兵为桓玄并吞,刘牢之子刘敬宣投奔南燕慕容德。北府兵根据地京口和广陵,分别由桓修和桓弘镇之,北府兵士众由诸桓分领,北府兵至此被瓦解。

从东晋太元二年北府兵建立,到太元十二年谢玄解除兵权,共十年。从太元十二年至元兴元年十五年时间,北府兵主要掌握在刘牢之手中。

元兴三年,刘裕在京口重组北府兵,但这不是北府兵的重建,而是一个新的王朝军队的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