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都骂李鸿章卖国,有谁懂他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挣扎?

熟悉近代史的人都对晚清重臣的李鸿章十分熟悉,而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众说纷纭,而相较其它位列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却比他要落个好名声,这让一些历史迷们也是为他愤而不平,不能把那个时代的所有污水都泼到这个已经行将老朽的糟老头子的身上!事实上他身上也一度是有着光鲜的外表的,一开始他作为历史人物登场而被人们所记住自然还是那场著名的洋务运动,作为这项运动的先驱和摇旗呐喊者,他一度冲到前面为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现代化海军可谓是付出了自己的辛勤与智慧。

正如同我们往往不会去念及一个人的好那样,我们往往只会念及某个人曾经做过什么样对不起我们的事情。历史在这方面对于他也是一样的不公平,因为当时发生的大事件难以绕开他这个关键人物,以至他在为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遮风挡雨建起海军的光鲜亮丽背后,又迅速以一种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罪人身份,成为了站在历史风口浪尖的那个人。

回想当年,作为大清朝的股肱之臣,在实际上一国之主的慈禧太后的命令下,他只能做着食君禄忠君事的道义之举,毕竟这在其位是必须谋其政的。尽管他也知道这一去,必然是一场弱国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外交,必然是签订诸多奇耻大辱的卖国条约,必然会连他都不起自己,必然是一条没有回路的绝路!

在八国联军的枪炮声中,已经被吓破了胆儿的慈禧挟着光绪仓皇西逃,很快没有了主心骨的八旗子弟兵在洋枪洋炮面前败的一塌糊涂,这更助长了外国人瓜分中国的野心,他们的手伸到了皇宫大院里,捞走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对于带不走的园明园竟然付之一炬。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面对战战兢兢的诸位大臣,面对不堪重用的满朝遗老,连慈禧也是头脑疼的发麻,没有办法,还是麻烦这位满清重臣辛苦一趟,前去化解此事吧!整个大清的江山可是托付给你了!在送李中堂北上的途中,慈禧还是一路的西奔不止,直到西安才停下流亡的脚步。

这时的李中堂大人已经能够预料到自己的命运,他也能够隔着历史的时空看到后辈人眼中的自己是多么的不堪,这位已经七十七岁的老人,本应该是在家里不是含饴弄孙就是颐养天年的时候,却不得不流着泪水,又一次地抱着残弱老迈之躯走向了历史的风口。他也明白在满朝文武都不能抵挡一路狂奔不止的时候,他却要逆流而上独自前往北京了,这一次的背锅侠指定是他跑不掉了。于是就在公元一九零零的某天,他在接到圣旨之后,行色匆匆地坐着船途经天津前往北京。

一路上的到处狼藉和满目苍荑,更是让他触景生情感怀不已,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了心情去悲伤痛哭,他需要收拾心情来应对接下来的艰难谈判。事实上这完全是一方完全占据优势而另一方完全没有商量余地的谈判,因为这已经不是城下之盟,这人家都已经坐到你家里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喝着茶聊着天的时候,你其实已经没有太多说话的余地了。

纵是如此他也是秉着自己的一颗纠纠报国之心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谈判过程。事实上他也是当时整个大清王朝中唯一的一位能够有胆有识、能够与西方进行对话的官员。说句公道话,当时换作是其它同时期的任何一位国人也不见得谁能够拿下比他更好的谈判结果。

即使在早已知道结局的情况下他仍然不辞劳苦马不停息地像走马灯一样的奔泊着、拜访着各国的公使们,以致自己都累的口吐鲜血,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够知道自己注定要背负天下骂名还能够如此的鞠躬尽瘁,还能够这样的为国效力?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清廷不效力也罢,但事实上对于当时的仁人志士来说,爱国就等于爱清廷,这已经是无法再去选择的事情。

时间终于到了签字的那个当口,最终战败的清廷要赔偿西方四点五亿两白银,后人在看到这个令人惊讶的数字的时候,已经全然忘记了他当初的种种努力,忘记了这一切本不是他能够背负的责任。签约的时候他没有签自己的名字,而是以一个肃字来代替,此后没有多久,这位老人就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