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的华表有什么寓意?

我是景大王


北京天安门,是中国首都的象征,过去是皇宫的正门,重大政令发布之所,肇建于公元1417年,至今有601年历史,始曰承天门,意思是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承天运不开,李自成打马入京,此门被毁,大清入主中原,重建后更名为天安门,受命于天,安邦治国,大清腐败遭到天谴,1912在此退位,天安门又见证了闹嚷嚷的民国,1949新中国伊立,1969将此门修葺一新,1988年正式对民众开放,当魂舞大漠登上此门,第一次感受到九五之尊范儿,60根红漆木柱,多为楠木,方知天安门一物一设非虚设,极具尊荣,此门随王朝兴替,毁了修,修了毁,而金水桥前的石狮和华表,却依旧当年建立紫金城时的模样,古朴精美而大气,烘托出此门尊显。如今这对华表俨然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守望我中华图强,见证新中国的成长。

望天吼儿。华表的材料是大理石的一种有称汉白玉,质地洁白,体质玲珑细腻,给人一种一尘不染的美感,彰显了肃穆和庄严,通高9.57米,直径0.98米,整根华表重约20吨,形体由柱础、柱身和承露盘构成,柱础呈须弥座样式,缘自佛教,设有护栏石阶,所谓雕栏玉砌,不但彰显了华美,又在设计上构成了整体的稳重,栏杆四角石柱上各有石狮一只,首部朝向与顶部的石犼一致。柱身满雕一条巨龙,辅以云纹,以显真龙腾跃之态,在顶端有十字交叉模样横枝,形似袢云一朵,雕的正是云朵。柱顶上的承露盘雕一神兽,名为犼,是龙生九子之一,古书上性好守望门户,又称登龙,呈咆哮之态,以上达天听,下呈民情。在华表之上的登龙,有望帝归之意,提醒皇帝莫要游山玩水,早日回宫理政。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首部面向宫内,又提醒帝王勿要迷恋深宫生活,理应出宫体察民情。

在早的意思。我们咸知,县官老爷的衙门前都有登闻鼓一面,所谓击鼓鸣冤的即是了,这个发明,是在春秋战国之时,道路立木桩,钉以木版,让百姓把意见和建议写下来,现在的华表,无非一种陈设,陈设不闲,如石狮和华表一样,彰显的无非天朝气象不凡。如今在百姓家中均有陈设二三,以显心中情怀,或雅或俗,点缀主人情趣和格调,玩者不一分门别类,这个唤作派,作派作派,不作何以为派,玩到极致的玩主们,玩出了精神和财富,玩出了大家范,有称文化,引得世人羡慕,所以现在每问人的副业为何时,正有一问,现在又玩啥呢?呵呵,也是一种人生情怀了。做为古代的帝王,当然吃的用的和住的都是气象非凡的,无一处不巍峨,无一处不是金碧辉煌,走进今天的北京,人们还能有幸一睹当年帝王做派,是幸运的,历史数朝帝王都,都在朝代兴替中,为彻底刨根断气,给毁坏贻尽。

华表之成代表。本身巨大而尊贵,又有祈望和盼望之意,正符合了民意,祈望风调雨顺,新中国应运天开,天赐吉祥,盼望国泰民安,岁岁年年,少了一丝神秘,新涂一层尊严,美得更加精神,我们期待它生生世世立在天安门前,如果说天安门是中国尊严的象征,神圣而不可侵犯,那么有着越来越多亲和力的华表,已经成为中华图强的代表,因为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而更加美丽,这就是各地出现此物的原因,就是要它永远看着我们,是如何越来越强的,甚至寻常百姓成为私藏摆件,可见它的魅力大极了。


魂舞大漠


现在来北京旅游的人,在游览天安门时会发现在天安门的前后都设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这个柱子就是华表,那么这两对华表有什么寓意呢?

其实天安门外的那对过去叫“望君归”,是呼唤皇帝出宫之后,能够早日回宫处理朝政;而天安门内的那对叫“望君出”,是希望皇帝不要每天都在皇宫里,要适时的出宫体恤民情。

华表相传最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来,但当时的华表多立在邮亭处,是为了不让送信的人迷失方向。再后来,华表发展成为一种立在桥头或者陵墓前的小型装饰建筑物。

还有,如今天安门内外的两对华表使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蹲坐在顶端的神兽,名字叫做“犼”(hou三声),栩栩如生。


北京晨报


天安门前的华表

华表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主要用于宫殿以及陵墓等皇家建筑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天安门前的那一对了,它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分为须弥座柱础、柱身、承露盘以及望天犼等几个部分,高9.57米,柱身直径0.98米,每桩重达20吨。那么华表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说起来它们还真的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刻的寓意呢。

四种解释

圆明园中的华表,现在北京大学

关于华表的作用,一般分为如下四种解释:第一、华表起源于尧舜时期的“诽谤之木”,说白了就是直达帝王的“意见箱”;第二、华表由古代体鸣乐器演变而来,相当于国史君(国史通论)之前讲到的宋朝“登闻鼓”;第三、华表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根据就是华表上面的“望天犼”;第四、华表是一种观测天文的仪器。这四种说法都有各自的根据,国史君(国史通论)今天要讲的就是其含有深刻寓意的一面。

诽谤木

诽谤木

晋朝学者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写道:“问曰:‘ 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在其他文献中也早就有尧在国都主要的路口设置诽谤木的记载,其目的一是作为路标,给百姓指引道路,另外,百姓还可以在华表上刻下对君王的意见以及对国政的建议,是为最早的“涂鸦版意见箱”。

华表的演变

登闻鼓

华表最初都是木制的,从东汉开始改用石质,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华表失去了最初作为“意见箱”的作用。同时,华表也不再设置于全国的各个重要路口,而是成为帝王宫殿、陵墓的专属,演变为一种起到警示作用的装饰品。在后来的演变中,华表越来越复杂,不仅加上了须弥座,还固定地使用蟠龙、祥云等浮雕。上面也被加上了“小怪兽”——望天犼。

望天犼

望天犼

天安门前原有两对华表,上面望天犼的朝向却不相同。一对朝外,名曰“望君出”,意思就是提醒帝王应该多多出去体察民情,掌握民心向背,不要在宫中成为“天囚”。另外一对朝内,名曰“望君归”,意思是梨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帝王在外应该时刻想着回宫中处理朝政。

唐朝初年的华表

天安门前现在矗立的一对华表是明成祖修建北京紫禁城时安置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它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功能,但仍然是中国礼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象征。


国史通论


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

桓表

,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天安门的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目前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天安门阅兵时,部队正步行进接受检阅的起点和终点。当受阅部队的徒步方阵以齐步行进到天安门东侧的华表时,方队指挥员高呼:向右—看,所有官兵高呼:一二,随后齐步变正步,一路踢正步通过天安门,在抵达西侧华表时,类似的过程,在指挥员的口令下,正步转齐步。其他战车方队也是类似的过程,在经过东侧华表时,指挥员口令指挥所有乘员向右侧行注目礼,通过西侧华表时,恢复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