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荣氏兴学记

无锡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经营面粉、纺织业,颇负盛名,曾有“面粉大王”“纺织大王”之称。他们受维新思想影响,以实业兴国。同时,热心社会公益,致力于办学事宜。自光绪31年(1905)至民国7年(1918),荣氏家族以荣德生为主先后办起了11所中小学,于抗日胜利后,又办了江南大学与汉藏佛学院。荣氏办学在无锡教育史上是有其贡献的。特别是荣德生“实业与教育相辅相成”“人才为先,一切得人则兴”,“教育贵在实学,若虚有名,无裨实用,不如无学”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荣氏家族世居无锡荣巷,原办有荣氏公塾,供荣氏子弟读书。清光绪31年朝廷废科举,兴学堂,荣德生于光绪30年即感到:“吾人须对社会地方稍尽公益义务之责,故时至家塾观察,拟改良教育。”光绪31年,由荣氏家族德生、椿年、华生、吉人、瑞馨等发起,捐资创办公益学堂。利用荣氏宗祠东边空地,修建校舍,于次年完工。由荣吉人任堂长。4月,原荣氏公塾生徒全部转入公益学堂就读。这时,荣氏实业已初具规模,深感“竞争日显,人才不敷”,有培养人才的必需,于是在公益学堂增办高等班级,所需经费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承担。光绪34年,荣德生又于荣巷办竞化女学校。宣统3年(1911),荣张浣芬办荣氏女塾。

民国成立后,荣氏企业发展较快,所办企业在不断扩大和增多,更感“人才不足”,并认识到“事业之成,必以人才为始基也”。荣德生早就有“冀无锡工厂林立,学校林立”的家乡美好前途的憧憬。荣德生随着实业的发展,在家乡连续办了7所小学和一所附属高等小学。先后是:民国元年(1912)在荣巷添办竞化女子高等小学校,翌年在梅园办公益第二小学,在大渲办公益第三小学,在下余巷办公益第四小学。民国4年在河埒口办竞化女子第二小学,在仙蠡桥办竞化女子第三小学,在大徐巷办竞化女子第四小学。荣德生曾云:“余每至家,必以学务计划进行,希望造就人才。”荣德生不仅在经费上全力承担和选聘教师上煞费苦心,而且还经常到所办学校视察,多次参加学校的活动。当时地方报纸曾多次报道,荣德生与师生们一起登惠山、游太湖、去梅村访泰伯故址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数年内,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及战后恢复,一时无力顾及向外扩充,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洋货相应减少,纱布价格猛涨,纺织业大获其利,中国民族工业乘机崛起,许多纺织厂相继兴办,荣氏企业也得到了发展和扩大。荣氏在扩展实业中,更感到单办小学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对技术管理人才的需要,民国8年荣德生决心在荣巷创办公益工商中学。荣氏兄弟共出资10万银元新建校舍,购置的设备在当时较为齐全。共建教室10间,宿舍20间,办公室10多间,大礼堂1个,篮球、网球、足球场地各一片。另外还建有学校公园、农场、池塘及其他设施。聘请教育家胡雨人任校长。设工科、商科2班,每班招收学生50名,招收高小毕业生,一年预科,三年本科,四年毕业。荣氏办学崇尚“实用”。荣德生曾对师生说:“随所学而入事业,学用相当,不患无事,不忧无才,合吾国人多之社会事业也。”学校所设课程,除修身、国文、英文、代数、几何、理化、史地、体操等普通课外,工科设应用力学、机械制图、投影画等课程,商科设工业簿记、银行会计、成本会计、珠算等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学校设实习工厂,厂内设有木工、金工、机械等车间,为荣氏实业检修机械和制造零配件。另外还开办小银行、小商店等供学生实习。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还组织学生去工厂、商店、银行等单位实习。该校先后历时8年,招收学生300名,毕业五届,计200余人,所任教师大都是知识渊博,学有专长者,如杨荫浏、刘天华、钱声一、华印椿、蔡虎臣等。学生中人才辈出,如孙冶方、钱伟长、钱钟汉、厉无咎、钱仲韩、荣毅仁、荣尔仁、荣伊仁、薛永辉、陈凤威等。而且服务于荣氏企业中的学生,有不少都成了得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到民国16年4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光复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停办。为了继续培养荣氏子弟及为企业培养管理与技术人才,在荣氏私人花园——梅园开设豁然洞读书处,分甲、乙两组,甲组为高中,乙组为初中。根据荣德生《行年记事》语:“秋间,与钱孙卿先生商酌变动章程,开办豁然洞读书处,钱先生为主任。订定课程:国文、英、算、国术为主。聘请朱梦华先生教国文,英、算许心鲁,国术侯敬舆。收生念名,住于梅园中,早夜但闻读书声。初高中均缩成二年毕业。考升大学都取,有习学外国者。”豁然洞读书处是以荣氏子弟为主,另外还招收了一些由教师、职员介绍的学生。钱伟长也曾就读于此。豁然洞读书处所办的初高中虽缩成二年,而所毕业的学生或考取大学,或出外留学。以后大都有所建树。抗战开始,读书处停办,前后历时10年。

1919年建造的公益公商中学校舍

20年代后期,国际资本主义卷土重来,市场竞争剧烈,荣德生深感要提高实业的竞争力,尤先在于提高产品档次,除改进设备外,关键在于提高企业职员与工人的文化技术素质,于是先后举办了“职员养成所”、“机工养成所”、“女工养成所”。民国17年,荣德生之子荣尔仁任申新三厂助理,在荣巷原工商中学内,办了两期“申新总公司职员养成所”,聘请由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工学院学成归国的沈泮元任主任,招收高中与中专毕业生,半天学习理论,半天下厂实习,期限两年,前后两期,共毕业81人,分配至无锡、常州、上海、武汉等地荣氏企业中任技术管理工作,以无锡留用最多。唐荣源(德生婿)、荣一心先后从美国学成归来进入申新三厂后,又办了以培养车间领班级工务管理员为主的第三期职员养成所,并亲自讲课,以求提高企业中在职中级管理人员的理论、技术、文化水平。荣氏企业通过养成所培养人才,得益非浅。

公益工商中学学生在练习打字(摄于1942年)

荣氏从1930年起在申新三厂推行“劳工自治区法”。荣德生认为:“自治设备日臻完备,进厂先教识字,落工习副业,非实习不能派事,女工非由养成班学过不能工作。”因此,荣氏又在企业中办了多期的“机工养成所”,与“女工养成所”,从提高工人的文化入手,以提高工人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通过培训,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熟练技工。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竞争力。

荣氏通过办学校和办养成所收到实效,但感到需要培养一批更高级的人才,拟在无锡办一所大学。先议将复旦大学迁锡,校址选在闾江,准备购地一千亩,但因抗战军兴而停止。抗战胜利后,荣氏在恢复实业的同时,由荣德生之子荣一心策划,筹建江南大学。1947年夏开学,共招收新生300人。设文学院、农学院、理工学院三院,下设中文、外语、史地、经济、机电、化工、数理、农艺、农机制造等九系。1948年增设面粉专修科。荣氏以重金聘请名家来校任教。共有教职员74人,首任校长章渊若。任教者有:中文朱东润、吴白匋,历史钱穆、王庸,外语张云谷,数学金圣一,经济史夏炎德,农业金善宝,食品工业朱宝镛,电机秦宏济、朱正元,工业管理夏宗辉,体育陈陵等。钱穆、韩雁门、顾维精分别任三个学院的院长。学校成立校董会,吴稚晖任董事长,戴季陶、荣德生任副董事长,还请一些知名人士为董事。学校开始为临时校舍,分设于荣巷原公益铁工厂、荣德生家宅、梅园三处,1948年春后湾山新校舍落成,迁入新址。学生学习年限为四年、三年,1947-1948年两年各招生300名,1949年春解放后,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荣毅仁为主任委员。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各系分别组合并入上海、苏州、南京、扬州等地高校,学校撤销。共办5年,正式毕业学生约400余人。

公益工商中学大礼堂(1947年至194年,曾被用作江南大学临时校舍)

公益商业中学校尚科第二界毕业生合影,后排左六为荣德生先生,摄于1924年6月

无锡汉藏佛学院也是荣德生捐资于民国36年春创办的,地点在梅园开原寺。开原寺是民国19年由荣德生与广福寺量如和尚商定,由上海三新总公司出资10余万银圆建造的。汉藏佛学院聘量如和尚任院长,超一和尚任副院长兼教务主任,有学生30人左右,学生中来自四川、甘肃的有12人,其他通过招生录取。解放后,量如、超一两和尚离锡,学院停办。

荣氏为了培养自己实业的接班人,向西方学习管理知识与科学技术,选送子女出国深造。荣德生嘱咐说:“在外不必以学位为目标,只要在事业上学会实用本领,一生受惠矣。余历观留学归来致力于事业者多有成就。”荣氏后来事业上得力的继承者,大都是经过出国深造致力于实用的荣氏子弟(包括女婿)。

荣氏除创办学校外,还办了l所图书馆和1个研究所。在民国初年于荣巷办大公图书馆,藏书20万册,其藏书不仅可与无锡县图书馆相媲美,在江南也是有名的。解放后,荣氏献出该馆全部藏书给无锡市图书馆,其中不少珍本。民国33年抗战期问,荣氏为了从事企业经营和纺织印染的研究工作,在重庆创办了公益工商研究所,并设有实验工厂。

大公图书馆

解放后,荣德生曾多次到所办学校视察,并予以关心。1985年7月,为了表彰荣德生热心公益、办学桑梓的业绩,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无锡大学改名为江南大学。1986年荣毅仁曾到公益中学与江南大学视察。并代表荣氏家族向江南大学捐赠了300万元,其中200万元建造“公益图书馆”,100万元设立“公益奖学基金”,在基金每年利息中抽3000元作为公益中学学生奖学金。

文章来源:《无锡市教育志》(199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