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通篇都在教你赢,赢之关键在于强“势”

凡天下之经典,所有的实用主义都落在一个“术”上,若上升不到“道”的层面来,难免暴殄天物。

譬如用苦读易经二十载,为的却是去算命算得准一些。

若是看过了很多书,大多数古代经典,讲的都是一个“君子守中正之道”。而孙子兵法这本比较特别。因为它似乎和以往的中正之道背道而驰,全篇都在教你如何得胜,如何诡,如何诈。

孙子兵法通篇13篇,字数不多,就算你能倒背如流,你若理解的不够深刻,仍然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来,犹如纸上谈兵。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关于孙子兵法如何让我们赢的赢法,关键在于一个字“势”。

势我们可以理解为态势,通俗点就是力量对比。我们之所以把“势”解读为“态势”而不是“形势”,是因为里面含有动态的意味。即使这么说,“势”还是有点抽象,于是书中举了一些形象的例子:

·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强“势”就像是把石头冲起来的强大水流或者拉满的一张弓,再或者像高山上即将滚落的巨石一样。那么,要想赢应该怎么办呢?那就必须创造至少是暂时性的、局部性的强“势”。

《孙子兵法》的其他部分正是围绕“势”来论述的。比如,“知彼知己”具体要知道什么呢?那就是双方的态势,尤其是“始计篇”中所强调的“道、天、地、将、法”;再比如,《孙子兵法》最广为人知的“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出发点在哪儿呢?那就是改变局部之“势”。

既然“势”如此重要,那么成“势”的核心是什么呢?成“势”的核心在于 “因利而制权”。

“因利而制权” 指的是根据是否有利,灵活地采取相应措施。其实当我们用这句话来类比今天硅谷所倡导的思维方式时,便是“了解规则、善用规则、打破规则。”

我们知道,强“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所处的规则或对战模式 —— 战法。当敌我双方处于同一战法之下时,强弱很容易判断。但是当双方遵循不同的战法时,胜负取决于谁被谁所调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两支军队都执行正面战法时,从双方的人数、装备等方面是可以预测胜负的。但是如果其中一支军队采用更擅长的偷袭或者迂回战法,那么胜负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双方最终在哪个战法下进行决战。

亚历山大击溃大流士就是迂回战法击溃正面战法的典型案例。而三国中,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击败数量占优的曹军,正是因为曹军被调动去和孙刘联军打了他并不擅长的水战。试想如果双方在陆地上进行决战,那么结果会怎样?

《孙子兵法》之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说的就是调动对手到自己强“势”的战法中来;而所谓“兵者,以正合,以奇胜”强调的是要创造自己独特的局部强“势”;“避实而击虚”的目的则是误导对手抓不准自己的强“势”之处。当然,自我强“势”也可以通过削弱对手之“势”来实现,像“食敌之粮”、“挫敌之气”、“击敌之虚”、“离敌之心”。。。。

那么,应该从哪些角度思考成“势”的方法呢?这就要谈到“成势的框架便是 对内与对外”了。

对内要蓄势以待发

对内要怎样蓄势呢?《孙子兵法》列举了很多具体措施,仅举一例: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强调上下一心、将才的选拔和制度的制定,这几点用在商场也可以无缝对接,理想(文化、愿景)、人才和制度当然是三驾马车了。

对外要动敌而强势

这部分的方法就更多了,因为“态势”本来就是在双方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某种形势,比如: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虚实的掌握和运用是最好的调动敌人的办法。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根据敌我力量对比采取随机应变的动敌策略。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夹杂虚实调动敌人的至高境界。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调动敌人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在预测、尝试中确定最终策略。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示弱永远是调动敌人的一个不错的战法。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调动敌人之军队,不如调动敌人的情感,也就是从内部分化,按照孙子所说就是“用间”。

总之,《孙子兵法》强调的就是在战场格局的不断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强“势”之处并加以充分利用,哪怕它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