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这座古桥,300年前曾被二两银子卖掉,而今“美貌”犹存

在南方,上年头的桥很普遍,到了北方,可能是水少了,好看的古桥也难觅踪影。但意外的是,我在陕西韩城遇见了一座极美的古桥。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石拱桥,圆的桥洞、方的石块构成优美曲线和质朴质地,加上岁月侵染浸润,使它有了别样韵味。

它地处韩城古城南部,横跨于澽水河的绿波之上,名为毓秀桥,又称“南桥”。桥有十个拱洞,全长近两百米,宽四米多,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当年,从韩城南关出城去往澽水河对岸,这座桥是唯一的通道。三百年来,这座桥留下了人们熙熙攘攘的身影和马儿们哒哒的蹄声。而今,它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距它不远处,一座水泥桥接替它沟通南北,而毓秀桥则静静地卧在河面上,成为游客眼中的一幅画。

毓秀桥美,其背后的故事更美。它的“创造者”是韩城的一个文化人——刘荫枢。刘荫枢是康熙年间的进士,曾任云南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这位刘大人对家乡感情深厚,清康熙四十一年,他回乡探亲,见进出城的百姓都被澽水所阻,很不方便,于是决心为家乡父老建一座桥。

刘荫枢拿出了当官数十年的积蓄,出资十几万两银子用于桥梁修建。从1701年到1705年,花费四年时间,这座桥终于建好了。建好后的石桥给南来北往的乡亲带来极大的方便,他们都很高兴。

唯一不高兴的是刘荫枢的儿子,老父亲的钱都用来修桥了,拿什么来留给他们呢?儿子想了一个“创收”的主意,打算派人坐在桥头收“过路费”,每个过桥人收一枚铜钱,积攒下来也是一笔大财富。刘荫枢知道后,为断了儿子的“歪”念头,竟然通过韩城知县把这座桥以二两八钱银子卖给了当地百姓。

刘荫枢的所作所为感动了韩城百姓,大家纷纷为他建祠立庙,当地老辈人说,过去在澽水河北边就修有刘公祠,只是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走在这样的桥上,踏过斑驳的石板路,抚摸沧桑的石栏杆,想想刘公所作所为,别有一番滋味。这座桥现在对游客免费开放,去了韩城,不妨到南关去看看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