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都是食草动物?

MicroYu微宇


最大的陆地动物都是植物食用者,十大陆地动物如非洲象,亚洲象,白犀牛,河马,印度野牛,长颈鹿,海象,黑犀牛,河水牛都是食草动物。现存的唯一能打败这些体型的动物都是鲸鱼。

体型大对于食草动物有生存优势而对食肉动物则是生存劣势

陆地上有很多植物来源,而且相对容易更替,吃完了还会长,如果一种动物一旦适应了食草,食物来源就立马丰富了。而且一旦超过了一定的体型,基本上就没有食肉动物会捕食它们,而避免了被捕食。

而对于食肉动物来说,体型对它们的影响相反:体型太大会导致敏捷下降,而且可能更容易被猎物发现使它无法捕捉猎物。因此,在一定规模的增量之后,肉食动物捕食者的回报会递减:即永远找到足够猎物来恢复和超过它们投入到狩猎的能量。由于这些原因,食肉动物在各自的生态系统中保持了对它们最有益的尺寸。由于鲸鱼主要食物来源是磷虾,不需要敏捷性进行捕食,因而体型才更大

Cope法则:在进化中,世系倾向于增加体型

更大的体型导致适应性增加,原因有很多,较大的生物更容易发现并躲避或击退捕食者,寻找食物,繁殖,杀死竞争者,在暂时困难时期存活下来,并抵抗快速的气候变化。也可能受益于更好的热效率、更高的智力和更长的寿命。

缺点:更大的生物体需要更多的食物和水,寿命长意味着对母体依赖的时间更长,而在宏观进化的尺度上限制了世系在适应环境变化时快速进化的能力。

动物界中符合Cope法则的动物进化物种非常普遍,如马的进化(下图)

Cope法则的增长限制

如果不受约束,体型越来越大的进化趋势将产生巨大生物。因此,有一些因素限制这一过程,例如:

在某种程度上,随着体型变得更大,物种可能会变得更容易灭绝

昆虫必须足够小,才可以让氧气扩散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鸟类足够轻才能飞行
长颈鹿的脖子长度受到它们心脏产生的血压限制
竞争因素,规模的变化必然伴随着生态位的变化,例如,超过21千克的陆地食肉动物几乎总是捕食比自己更大、而不是更小的生物。

科学闰土


事实上,自恐龙时代以来,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不论是长脖子的蜥脚类恐龙,还是灭绝的巨犀,还是今天徜徉在陆地上的象、犀牛、河马和长颈鹿,它们都是素食的动物。

这要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件事情。

首先,食草动物的生存以防御为主,它们不需要过于灵巧的身体,也不需要通过搏杀获取猎物,在这种情况下,跑路能力毫无疑问称为非常实用的演化策略之一,而另一种演化策略则是增大体型,较大的体型是非常显著的防御策略。通常来讲,尽管食肉动物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但在一个地质时期,兴盛的往往是同一个类群,如中生代的恐龙,现代的哺乳动物,尽管有的食肉有的吃草,但本质上都是哺乳动物,基本生理构造类似,这就使得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的战斗力差距不是天壤之别。这时候,体重往往就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这好比哪怕一个世界级的轻量级拳手很可能也无法战胜一个业余的重量级拳手……因此,较大的体型实际上可以作为一种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要从能量流动的角度上来解读——要维持一个较大的体型,需要足够的能量,或者说,需要获得足够的食物。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第一个营养级,它们直接从阳光摄取能量,拥有生态系统最庞大的营养和能量,直接以植物为食更容易获取足够的营养——尽管植物并不容易消化,但是胜在量多、取食容易。

而一个肉食动物,它如果维持较大的体型,那就必须捕杀足够的猎物获取食物,然而,猎物的捕杀谈何容易?而且食肉动物获取的能量是这样传递的: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中间在传递的时候,能量经过了消耗,植食性动物的总能量远远小于植物,能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就更少,要想支撑起大于植食性动物的体型太难了。而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随着体型的增大,身体的灵活性将大为下降,这将影响捕猎的成功率。

肉食性动物必须做出一个平衡:体型大小和营养供应、身体灵活性的平衡,因此,陆地最大的肉食动物的体型不会超过最大的植食性动物。

至于海洋,情况略有不同,那里没有高等植物,以藻类等为主,几乎同样的原因,以滤食浮游生物为主的蓝鲸和鲸鲨才得以成为各自类群中的最大个体者,它们虽然称不上素食主义者,但是只是食物的“收集者”,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掠食者。


冉浩


谢邀,为啥陆地最大的哺乳动物都是食草动物呢。第一,从食草动物本身来说,躲避捕食者才是最重要的嘛。怎么躲避呢?很简单。就两种方法,1,跑的比食肉动物快。一个追一个跑,物竞天择嘛。

2,块头足够大。小样,想吃我 没门

第二,从食肉动物来讲,食肉动物获取猎物。如果长的太大 哪里能吃的饱,最最重要的一点。假如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庞大。那岂不是把食草动物吃灭绝了。

其实,存在即合理嘛。


fqly


海里面最大的动物也是吃的小虾米小鱼之类的!

身材越大,他们吃的越是最低端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