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礼马嵬坡兵变,唐玄宗回宫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六眼飞鱼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叛军势如破竹,迅速攻陷洛阳,直抵潼关。

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潼关失守,安禄山将直接威胁长安,玄宗的帝位将岌岌可危。

此时的李隆基听信奸臣之言,以“失律丧师”之名诛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转而启用年老昏庸,体弱多病,长期赋闲在家的老将哥舒翰。

哥舒翰在战事初期,采用正确的防守策略,一度让安禄山无计可施。

此时,唐玄宗再次犯浑,听信谗言,多次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被早有埋伏的安禄山围歼,全军覆没。

潼关就此失守。

(唐玄宗和杨贵妃 )

唐玄宗得知消息后,思虑的不是如何吸取教训,率军反击,而是精密筹谋如何逃走。

翌日晚,唐玄宗密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以重金秘密集合禁军六军,挑选良马数百匹,做好逃跑的准备。

第二天拂晓,唐玄宗带领杨玉环及太子李亨,在陈玄礼的保护下,弃其他皇亲国戚于不顾,从延秋门仓皇逃窜。

随后,守城将领边令诚将整个皇宫拱手献给了安禄山。

唐玄宗带领着一行人,急急如丧家之犬,数日后逃到马嵬坡。

禁军将士又累又饿,疲惫不堪,内心恐惧。加上在途中杨国忠飞扬跋扈,众人因此拒绝前行。

陈玄礼对杨国忠的倒行逆施早已看不惯,于是便联合太子李亨,伙同吐蕃使者一道,诛杀了杨国忠,将他的尸首肢解,悬挂他的人头于西门。

(陈玄礼剧照)

随后,陈玄礼带领众将包围驿站,跪于唐玄宗面前,请求玄宗诛杀杨贵妃,否则,拒绝继续前进。

玄宗无奈,只得命令太监高力士勒死了杨贵妃,将尸首交由陈玄礼。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嵬坡兵变。”

此后,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逃亡,玄宗逃亡成都。李亨逃到灵武后宣布即皇帝位。

至德二年,随着“安史之乱”的终结,唐玄宗回到了长安,为太上皇,封陈玄礼蔡国公。

为什么陈玄礼在马嵬坡以下犯上,逼死杨贵妃,唐玄宗回宫后居然没有问罪于他呢?

一,陈玄礼对李隆基有大功。

陈玄礼参与了两次政变,李隆基都是受益者。

(马嵬坡兵变)

第一次政变发生在唐隆元年,陈玄礼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灭韦氏族人,拥立李隆基为太子,史称“唐隆政变”。后李隆基顺利登基。

第二次政变就是“马嵬坡兵变。”在这次事件中,虽然陈玄礼最终逼死了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但保护了玄宗和李亨,没让他们死于安史之乱,还一路护送玄宗入蜀。

这两次政变,玄宗对陈玄礼是心存感激的。

二,唐玄宗自知理亏。

即位初期的玄宗,不失为一代明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但后期因宠信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迷恋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创伤。

如果没有陈玄礼的忠心辅助,很有可能早就没有了李唐天下。玄宗心知肚明,即使陈玄礼在马嵬坡以下犯上,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但真正的凶手并非陈玄礼,而是他自己。

三,玄宗非嗜杀之人。

李隆基一生虽也有如“三庶人事件”(玄宗亲手杀死自己的三个儿子),“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等狠心杀人的时候,但他并不嗜杀。只要不威胁到他的皇权,他不会轻易地举起屠刀。他对功臣还算是仁慈的。

(杨贵妃之墓)

四,陈玄礼很忠心。

陈玄礼从“唐隆政变”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地追随玄宗,对玄宗可谓赤胆忠心。即使后来太子李亨称帝,陈玄礼也没有弃玄宗而去,依然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他,直到玄宗重返长安,安享太上皇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一个功臣和忠臣,玄宗是没有理由治罪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马嵬坡之变很多人都听说过,因为唐朝最美的女子杨贵妃在这里被迫处死。逼死杨贵妃的人是跟随唐玄宗一起出逃的禁军统领陈玄礼。让唐玄宗如此丢脸的行为,回朝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Δ陈玄礼

实际上的陈玄礼回朝后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受到了重赏。最后陈玄礼因为重病而死!陈玄礼除了参加马嵬坡之变,一生中总共经历了两场政变。

第一次是唐隆政变:李显通过神龙政变复辟之后,对与自己共患难的韦后非常的放纵。韦后不但干预朝政,而且还想做皇帝。于是李隆基联合陈玄礼、长平公主等人发动政变,推选李隆基的父亲做了皇帝。成功之后,陈玄礼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第二次是马嵬坡之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领着太子,在①陈玄礼为首的禁卫军保护之下,偷偷的逃出了长安城。当军队逃亡到了马嵬坡的时候,陈玄礼联合太子逼死了杨国忠。而作为杨国忠堂妹的杨贵妃,在陈玄礼的极力要求之下也被处死。但是在唐玄宗回朝之后,陈玄礼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给他加官进爵!

Δ马嵬坡之乱

陈玄礼不是主谋

其实马嵬坡之乱的主谋是太子李亨,说起太子就不得不提起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在杨贵妃得宠之后,以及原来的宰相李林甫死后,于是拜杨国忠为宰相。做了宰相的杨国忠,平时飞扬跋扈,任人唯亲。更重要的是威胁到了太子李亨的地位,所以李亨为了尽快除掉杨国忠,发动马嵬坡之变。

为了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同时还处死了与杨国忠有关的所有人。而作为禁军统领的陈玄礼,考虑到唐玄宗沉迷女色,也赞同了太子李亨的建议。然而陈玄礼被太子李亨一直埋在鼓里。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也与唐玄宗兵分两路。所以在整个过程之中陈玄礼都是棋子,回朝之后的唐玄宗也知道了其中的缘由,并没有处罚陈玄礼。

相信陈玄礼

陈玄礼在很早的时候就是唐玄宗心腹,在陈玄礼第一次参加政变的时候,陈玄礼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那个时候开始,陈玄礼一直被唐玄宗重用。可以说自从发动了唐隆政变,陈玄礼已经追随李隆基四五十年的时间。


Δ杨贵妃

而且在马嵬坡之变后,陈玄礼曾经卸甲来请罪。早已经知道事情缘由的唐玄宗,就没有处罚他。除此之外,在太子李亨试图谋反的时候,本来一直与太子保持同一阵营的陈玄礼,突然反过来宣称效忠唐玄宗,此举也解决了唐玄宗的安全问题。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偷偷的逃离了长安。第二天大臣在上早朝的时候,才得知此事。之后长安陷入一片混乱,烧杀抢夺无人过问。

逃到咸阳的唐玄宗,自己身边没有人保护。自己的儿子李亨又带领走绝大部分的精兵猛将,已经在灵武城登基称帝。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太上皇。如果这个时候还把陈玄礼杀掉,自己身边除了高力士之外将无人可用。这最后一点才是唐玄宗不杀陈玄礼的最重要原因!

Δ杨贵妃

一、如果在马嵬坡之变中,陈玄礼成功逼死杨贵妃之后,没有立刻向唐玄宗宣誓效忠,那么陈玄礼在回朝之后也会被立刻杀死。可见陈玄礼内心还是非常尊重唐玄宗!

二、唐玄宗暂时之间还离不开陈玄礼,否则将性命不保。

这两个主要原因才能够让陈玄礼活下来!


史之策


马嵬坡兵变的真相很复杂,究竟是谁策划的,至今还有争议。有人说是太子李亨为了夺权,策动禁军兵变,诛杀政敌杨国忠,同时打击玄宗威信;也有人说是高力士为了消灭政敌杨国忠,导演了马嵬驿之变;当然,也可能只是禁军士兵的自发哗变。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陈玄礼发挥的作用,都是保护了玄宗。正是他在禁军群情激奋时,及时把军士的怒火引向杨国忠、杨贵妃兄妹,而不是将玄宗作为发泄目标。

陈玄礼是玄宗的重要亲信,早在玄宗登基前,就已经归心。后来平定韦后、诛灭太平公主两次政变中,陈玄礼都是坚定地率领禁军站在玄宗一边。在马嵬驿兵变中也不例外,他的一切都来自于玄宗,断然没有反对玄宗的理由。

后来陈玄礼随着玄宗入蜀,又随着回到长安,非但没有获罪,还获封为蔡国公,食邑三百户,可见对于他当初的良苦用心,玄宗是了解的。

至于陈玄礼被史书丑化,相信主谋为李亨的学者唐华全曾有一个解释:“这主要是由于李亨等人为掩盖其丑行而散步谎言,以及肃宗朝史官记事的曲隐所致……称马嵬驿兵变是陈玄礼发动的则显然是他为自己开脱罪责而制造的最大谎言之一”“这种谎言又因为陈玄礼当时的特定身份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以至于当时多数人,甚至编纂国史的史官,都极可能对这种谎言深信不疑。”

综合来说,马嵬驿兵变中,陈玄礼保护了玄宗,自然不可能被惩罚了。


启风说史


马嵬坡兵变,唐玄宗一生的最爱杨贵妃在陈玄礼的胁迫下被处死。而且还逼迫唐玄宗杀掉了杨国忠等人,按理说陈玄礼犯了欺君谋逆的大罪,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却没有因此受到惩罚。反而在唐玄宗回宫后加册封陈玄礼为蔡国公。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来说陈玄礼对唐玄宗忠心耿耿

陈玄礼是唐朝名将,不仅经历了很多战场大战,更是经历了两次宫廷政变,而这两次宫廷政变都和唐玄宗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次是唐隆政变;这一次政变中,李隆基就是因为联合陈玄礼才铲除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这一次陈玄礼也成为了唐玄宗的大功臣。这件事毋庸置疑陈玄礼忠于唐玄宗。



第二次就是马嵬坡之变;在陈玄礼的逼迫下,唐玄宗被迫杀了杨国忠等人。之后又杀了心爱的杨贵妃。这件事虽然是陈玄礼作为代表,强迫唐玄宗杀死了杨贵妃。但是陈玄礼也是因为忠心于唐玄宗。下面分析一下;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西逃,一路上缺衣少吃,在这中情况下,兵变的苗头就显现了出来。于是太子就想利用这次机会夺取帝位。但是知道作为金吾卫统领的陈玄礼忠心于自己的父亲。于是太子利用士兵的愤怒,杀掉了杨国忠。



在杀掉杨国忠后,士兵因为害怕杨贵妃报复,此时太子想要将人们的怒火转移到唐玄宗身上。但是此时的陈玄礼敏锐的察觉到了太子的这一计划。于是作为士兵的代表要求和唐玄宗谈判,要求杀掉杨贵妃。玄宗无奈杀掉杨贵妃后,陈玄礼立即脱掉了甲胄,向玄宗表示永远效忠,并请求玄宗治罪。太子看到此种情况也只能和玄宗分路而走。最终保全了玄宗的安全。

所以这一次陈玄礼也是忠心于唐玄宗的。



唐玄宗回宫后需要陈玄礼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玄宗回到长安城,已经被自己的儿子“尊为”了太上皇,此时的唐玄宗完全没有了一点权力,可以说或者朝不保夕的生活,宦官宰相李辅国处处针对唐玄宗,而且玄宗的儿媳妇也是其异常仇视。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处置陈玄礼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将领呢?


我是越关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安史之乱爆发,一场马嵬兵变,造成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天地人间两相隔的悲惨结局。那么作为此次事件重要参与人的陈玄礼,为什么回宫后,并没有被以犯上之罪问责陈玄礼呢?因为害死杨玉环的真正刽子手不是陈玄礼,而是唐玄宗他自己

首先,马嵬兵变,贵妃殒命,这是一个必然事件,罪不在陈玄礼,而在唐玄宗。如果没有陈玄礼,也会有另外一个人站出来的,只是历史恰好选择了陈玄礼罢了。李隆基千方百计将杨玉环弄到手,集三千宠爱于杨玉环一人身上,而他对杨玉环的过度宠爱已经严重的国家的政治。因为他对杨玉环的过度宠爱,才有了一人得到鸡犬升天的场面。姊妹兄弟皆列土,一代奸相杨国忠因此上位。任宰相期间,贪污腐败,专权误国,党同伐异,败坏朝纲,祸害百姓,天下人公愤,玄宗却不能明察秋毫,并且与安禄山的矛盾也是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原因,最终祸及杨贵妃,而这背后的最终凶手就是玄宗。

其次,玄宗对杨玉环的爱是自私地,他爱自己胜过了爱杨玉环,杨玉环只不过是他得以保全的牺牲品。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六军停驻不前,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如果李隆基真正地爱杨玉环,拼死也会护住她,大不了放弃皇位,做个普通人,那么杨玉环也就失去了对参与此事件兵士威胁,自然也就能够活下来;再不行,大不了共赴黄泉,在天为比翼,在地为连理。而李隆基却为了自己地苟且,为了被军士安全护送到蜀中避难,保住皇位,选择了向士兵们妥协,牺牲杨玉环以保全自己。这样以牺牲自己自己女人得以苟活地男人,有脸为自己地无能,懦弱,自私去找借口吗。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如果大家喜欢我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你们的认可,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Lee说


马嵬坡兵变,不仅杀死误国害民的杨国忠,更是逼着唐玄宗下旨,缢死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这种逼宫之举,无异于造反,做为禁军首领的陈玄礼绝对脱不了干系。那么,唐玄宗回宫后为啥没有以犯上之罪惩罚陈玄礼呢?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陈玄礼不是主谋。当时跟随唐玄宗南逃最大人物就是太子李亨,他才是玄宗怀疑的最大对象,也是这次兵变中最大的受益者。也只有太子李亨有能力,借安史之乱之名,蛊惑军心,发动兵变。

二:陈玄礼是追随玄宗多年的贴身将领,唐玄宗对他的信任不亚于高力士。唐玄宗能够诛韦后,杀太平登上皇帝宝座,陈玄礼功不可没。所以,玄宗才让他掌管禁军,护卫自己的安全。陈玄礼这次参见兵变,明显是被人胁迫,身不由己。

三:陈玄礼代表禁军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实际上是在变相保护唐玄宗。当时的禁军已经杀红眼,若唐玄宗不答应禁军的请求,很可能就会死于乱军之中 ,局势不是陈玄礼所能控制的。正是由于陈玄礼苦苦劝谏,才是玄宗最终下决心赐死杨贵妃,这是明显的丢车保帅。最为身经百战的唐玄宗,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唐玄宗做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晚年虽然犯了严重错误,让一个繁荣昌盛的唐朝会在自己手里。正是这次兵变,使他从醉死梦生清醒过来,不降罪陈玄礼也是其中之一。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马嵬坡之变,一直在史书上都是讳莫如深,谁也不知道那天马嵬坡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只知道杨国忠和杨玉环被杀死了。

一直流传的都是当时陪皇帝逃跑的杨国忠谋反,被陈玄礼等禁军诛杀,并逼迫皇帝杀了杨玉环,李隆基受不住陈玄礼等人的逼迫才不得不让高力士勒死了杨玉环。

但是实际有很多疑点。

第一个疑点就是杨国忠怎么可能在逃亡途中谋反?他有什么理由和实力进行谋反?

第二个疑点就是陈玄礼,陈玄礼在李隆基第一次搞政变诛杀韦后的时候就跟在他身边,在李隆基身边近五十年,一直担任着保护皇帝的职责,这次护送皇帝逃亡他就是禁军指挥官。而且,在马嵬坡之变之后,他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最后是老病而死的。

如果说是陈玄礼逼迫唐玄宗杀杨玉环,事后,他怎么可能安然无恙?

如果是太子李亨在背后主使,陈玄礼只是执行命令,那么史书上应该有太子和陈玄礼的交集的记载,但是没有,陈玄礼一直到唐玄宗回到长安被软禁,一直跟在唐玄宗身边。

所以,一个个排除之后,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到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只有他最可能为了拔去安禄山“清君侧”的借口,瓦解安禄山叛军的合理性、削弱叛军军心,而杀死杨国忠和杨玉环!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和江山,一个皇帝什么做不出来?

区区一个女人,和江山比起来,什么都不是!


古人的生活



陈玄礼首先是玄宗的从龙之臣,禁军的龙武大将军。禁军肯定都是根正苗红才能当的,其中的将军更是深得皇帝的信任才能当。

公元756年伙同太子李亨发动病变杀死杨国忠,陈玄礼认为安史之乱的源头就是杨国忠,所以使用计谋诬告杨国忠通胡,随即就将其杀害,后来又怕天天在唐玄宗身边的杨贵妃以后帮他哥哥杨国忠报仇。得宠的枕边人吹一吹风他肯定是完蛋了,所以也把杨贵妃杀了。

唐玄宗在哪个时候已经老迈了,死了杨贵妃以后更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而且后来失地都是太子李亨(唐肃宗)收回的。也是陈玄礼一路互送他去的四川。没有陈玄礼后来对唐玄宗的效忠,当时的唐玄宗就死定了,哪里还有后来的太上皇啊。


而且后来是李亨把陈玄礼嘞死了,这种人皇帝不会让活太久的。

其实兵变和杨贵妃的关系并不大,只是杨国忠因为妹妹得宠所以平步青云,后来独断独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杨贵妃也是个可怜的人啊。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叨叨娱乐团


没有看猫妖转,至于陈玄礼兵变后为何没有被问罪呢?

陈玄礼有两次从龙之功,帮李隆基登基,帮李亨登基…

第二次,马嵬坡兵变我觉得结果不是他想要的!因为被迫玄宗成为“太上皇”。权利和手下人不可同日而语!

太子李亨继位为“唐肃宗”,外有安史之乱未解,内有皇后太监,还有“太上皇”之危,所以两位皇帝不可能去问罪陈玄礼的!只能拉拢他!

记得小学看过的电视剧(唐明皇),大家不妨去看看!




当,两位皇帝相继去世,唐朝衰败由此而始


羞羞的弓箭手


电影和真实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妖猫传》描绘了在马嵬驿陈玄礼兵变,逼玄宗赐死了杨贵妃;但是电影不会告诉你,马嵬驿兵变时,太子李亨也是在场的。《妖猫传》描绘了玄宗最后回到了长安,但是电影的不会告诉你,安史之乱后,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自行宣布登基,等叛乱结束时,玄宗回到长安,他已经不是大唐的皇帝了,已经变成了太上皇。

陈玄礼作为金吾卫的首领,自然是深得玄宗信任之人。他敢在此时发动马嵬驿兵变,无非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玄宗授意陈玄礼发动兵变,转移矛盾,推脱玄宗的责任。当然,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但是不是不可能,此时的玄宗需要一个借口来推脱他的责任,把杨玉环作为背锅侠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种情况:太子李亨授意陈玄礼发动兵变。玄宗不死,李亨想要成为皇帝遥遥无期。而安史之乱给了李亨提前成为皇帝的机会,马嵬驿兵变,逼死了杨贵妃,这就相当于狠狠的打了玄宗一巴掌,让玄宗威严扫地,让李亨自行宣布继位变得更加名正言顺。

第三种情况:陈玄礼在金吾卫的支持下自行发动兵变。相信在马嵬驿,士兵们的心中已经充满了怒火,虽然他们随着玄宗逃了出来,但是他们的家人还在长安,用脚趾头有想一下也知道等待他们的是安史叛军的屠刀。所以他们需要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陈玄礼只不过是顺着金吾卫的心思,逼迫玄宗让杨贵妃成了替罪羊。

但是,不论是那种情况,太子李亨都是最大的收益者,因为他已经成了皇帝。而玄宗则是太上皇,这个大唐帝国,不再是他李隆基的了,他说了已经不算了。对于立下大功的陈玄礼,李亨没有理由去惩罚,毕竟他保全李唐皇室的颜面,让杨玉环成了替罪羊。而玄宗,赏罚大权已经不是他说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