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魂永存,紀念那些堅貞不屈的法律人士

又是一年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是我們節日的重要傳統。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回顧歷史的長河,在法律領域,有一批像屈原一樣即使是身處逆境也仍然堅貞不屈的法律仁者,他們以自己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尊嚴,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他們值得當代法律人在端午這樣的傳統節日裡紀念。

趙廣漢(公元前73年前後)

趙廣漢出身草根,年輕時曾在郡裡做官,後因才能出眾,一路擢升至代理京兆尹,相當於首都長安的代理市長。

其專長打黑、除惡、抓賊,談判,不僅如此,趙廣漢在審訊方面頗有經驗。如果他想知道某件事,通常不會直接問,而是旁敲側擊,輾轉推問,先降低對方的戒備,再聊著聊著等對方自己露出馬腳。這種方法就叫做“鉤距法”。

另外,趙廣漢是中國最早的舉報箱發明者。據《後漢書》記載:"又教吏為缿筒,及得投書……吏民相告訐,漢得以為耳目。"。為了有效地抑強懲惡,為民除害,受到儲錢罐的啟發,趙漢廣發明瞭“缿筒”,即舉報箱,並將舉報箱按在衙門門口,鼓動大家匿名舉報。趙廣漢根據得到的線索,組織力量及時查處,極大地穩定了社會治安。

只可惜,趙廣漢最後因辦案得罪了當朝丞相和司直,他們羅織罪名誣陷趙廣漢,最終使得趙廣漢慘遭腰斬。臨刑時,長安出現了萬人集結為之送行的動人場面。

狄仁傑(630年-700年)

狄仁傑一生為官,兩次做宰相,終身清廉,為民請命,剿匪除惡,懲治腐敗,剷除貪官,輔助武則天建立起盛唐大業。他為治理國家和許多地方立下過汗馬功勞,卻屢屢遭受別有用心的朝廷官員或同僚的陷害與打擊,但他為了大局利益,敢於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

狄仁傑力爭法制,罪刑相適應。676年(儀鳳元年),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要處死他們,狄仁傑卻認為他們不應判死罪。狄仁傑引用張釋之勸諫漢文帝勿濫殺的例子,認為法律規定本來就有差別等次的,罪不至於死就不能讓他們去死。後來,狄仁傑被授予為侍御史。

判案如神,無一冤案。上元二年(675年),狄仁傑調到中央,當上了大理丞。狄仁傑剛到大理寺,積壓的案件已非常多。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夜以繼日,筆不停批,整整奮戰了一年,就把積壓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員達17000人之多,事後竟然一個喊冤的都沒有。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在當時傳為佳話。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死的時候武則天還為他哭泣。而後人編出了關於狄仁傑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

包拯(999年-1062年)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 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由於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往往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鐵面無私的化身。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任知州時,他的親朋故舊多以為可得其庇護,幹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決心大義滅親,以示警戒。時恰有一從舅犯法,包拯不以近親為忌,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責撻一頓,自此以後,親舊皆屏息收斂,再不敢胡作非為。包拯還彈劾過宰相宋庠、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包彈"的諺語,世人凡見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獲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宋慈(1186-1249)

宋慈,建陽(今屬福建南平)人,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鑑定學”,因此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曾任廣東、湖南等地提點刑獄官,辦案著重實地檢驗。

公元一二四七年宋慈著有《洗冤集錄》五卷,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醫學專著,廣傳國內外,對於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儒者出身的宋慈,本無醫藥學及其他相關科學知識。為彌補這一不足,他一方面刻苦研讀醫藥著作,把有關的生理、病理、藥理、毒理知識及診察方法運用於檢驗死傷的實際;另一方面,認真總結前人的的經驗,以防止“獄情之失”和“定驗之誤”。在多年的檢驗實踐中,力求檢驗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在此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僅從流傳至今的《洗冤集錄》一書來看,其中所載檢驗方法之多樣、全面,其精確度之高,都是前無古人的。

幹刑獄就是實事求是。"獄事莫重於大辟(死刑),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宋慈在《洗冤集錄》序裡的開頭語告誡一切司法人員都要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職業。反對當時州縣官府往往把人命關天的刑獄之事委之於沒有實際經驗的新入選的官員或武人,在對待屍體檢驗方面要求一不怕髒二不怕累的精神,以民命為重,實事求是。

宋慈64歲死於廣州經略安撫使的任所,宋理宗親自為其書寫墓門,憑弔宋慈功績卓著的一生。

在中國法治這條道路上,這些法律先輩們不畏權勢,公正廉潔,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他們是法治中國的功臣,值得我們當代法律後輩們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