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各国都在励精图治,为何却换来了五胡乱华?

萧晓四姑娘




起因首先在霸道皇后贾南风和白痴皇帝司马衷身上。

贾南风一直被视为后宫乱政的典型代表,其为人嫉妒成性,手段残忍而暴虐。《晋书》中载贾南风“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而后又写她“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虽然有丑化的成分,但长相一般是基本可以肯定的。《世说新语》〈容止〉篇中也曾提到过。



贾南风是西晋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开国元勋贾充的女儿。晋惠帝的老爸晋武帝司马炎一度认为这个女人长相太过丑陋,不宜做太子妃,但是由于其出身家世显赫,处于政治需要的考虑,她还是顺利的当上了太子妃,继而成为了万众举目、人人敬畏的皇后。



贾南风嫉妒成性其实是有遗传的。其生母郭槐,就是一个有名的悍妇,嫉妒心极强。她把老公贾充调教得服服帖帖。她的凶狠暴戾间接的害死了两个亲生儿子。郭槐的长子叫贾黎民,贾充为他请了个乳母。一天,贾充下班回家,乳母正在给3岁的小孩喂奶,贾充看到儿子十分可爱,非常开心,忍不住伸手摸摸儿子的头。很不巧的是,郭槐刚好进来了,看到贾充的手和乳母的胸这么靠近,怒火中烧,一脸冰霜。

第二天,贾充回家发现乳母不在了,她已经被郭槐用鞭子活活抽死。因为婴儿习惯了这个乳母,又因此事受到惊吓,再加上对乳母的过度思念,三岁儿子不吃食物,饿死。另一个不满周岁的儿子,情节和此前一模一样,乳母再次被杀,小孩又在大哭中死去。此后,贾充和郭槐再无生育。所以贾充一生没有儿子。



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十八个儿子,其中有八个儿子早年夭折。当时司马衷之所以能被司马炎确立为太子继承大统,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立长不立幼的传统,司马衷是活着的嫡长子。二是因为司马衷母族弘农杨氏、妻族贾氏实力强大。所以立司马衷为太子,既是安抚拉拢杨氏、贾氏两大门阀,也是为了国家朝政的稳定。所以,朝议时得到大家一致拥护。(《晋书》记载“顺从王公卿士之议”。)



但是司马炎真的不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弱智到什么地步。著名的历史故事“蛤蟆叫”和“食肉糜”就发生在这位白痴皇帝的身上。老皇帝司马炎一蹬腿,司马衷继位后,从此贾南风开始为所欲为,淫乱后宫。贾南风是历史上第一个大摇大摆地给皇帝戴绿帽子的皇后;也是惟一一个敢于在皇帝在世的时候明目张胆地找男宠,找帅哥的皇后。《晋书》载“后遂荒淫放恣,与太医令程据等乱彰内外……时他人入者多死,惟此小吏,以后爱之,得全而出。”



永平元年(291年),贾南风骗取惠帝下了一道诏书,诬告杨骏谋反,派楚王玮率兵包围了杨府,杀死杨骏后还不善罢甘休,一并除去了皇太后杨芷。贾南风一石数鸟,先以楚王玮除掉太傅杨骏,又借刀杀人除去汝南王亮,接着嫁祸于人,将楚王玮送上了断头台。整个事件一波三折,几番巧妙施展手段,招招暗藏杀机。把对手一个个除掉后,呆痴的丈夫惠帝被她牢牢掌握在手心里,从此开始了她牝鸡司晨的专断时期。



299年,在感到时机成熟时,又废掉太子司马遹,然后将韩慰祖立为太子。原太子被废后,贾南风仍然不肯放过他,公元300年3月派人将司马遹暗杀。这一事件最终导致晋宗室怨声载道,激起了宗室诸王的反抗,同时也给他们“清君侧”找到了充分的理由。300年4月,梁王司马彤、赵王司马伦等率兵入宫,诛杀贾南风党羽数十人,而她自己被赵王司马伦赐予金屑酒,从而结束了她罪恶的一生。



贾南风死了,但因为她的倒行逆施而引发的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却没有结束。“八王之乱”使得国家凋敝、民不聊生,北方的游牧民族趁机起兵,又发生了更加悲惨的“五胡乱华”事件,汉族人口由当时2000万人,急剧减少到400万,差一点灭种。这场动乱前前后后共动荡了三百年余年,中国进入最黑暗、最混乱时期。其罪魁祸首就是贾南风的干政所致。

注释:“八王之乱”——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等宗室诸王的相继叛乱。


老衲侃春秋


这个问题很值得一说。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五胡乱华”中的“胡”是从长城北边入侵,灭掉西晋的。然而,事实是,这些少数民族很多都是生活在长城以南,或者长城以北的靠近边境地区。简而言之,这些少数民族是从西晋内部把西晋灭掉了。

不妨在此大概列举几位起兵的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其起兵地点:

成汉的建立者李雄,氐族,于公元305年在四川成都起兵

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匈奴人,于公元308年在山西并州称帝

四川成都和山西并州,都属于晋朝的领土,而“五胡之乱”的发起点,也在晋朝本土。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怪事,是因为自汉朝开始,中原王朝有意无意将北方少数民族迁入内地,或者少数民族自发迁入内地。少数民族第一次大规模内迁应当是在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的南匈奴部落大量内迁;后来,在东汉时期,西北羌人叛乱,被汉朝平定,于是乎汉朝又将这些羌人迁到内地,但羌人在内地也是多次叛乱,幸而当时的东汉有足够的能力压服之。

而氐族 ,则是魏武帝曹操将之迁入内地的 。氐族主要分布在武威等地,距离蜀汉较近,而又曹操担心这些异族人被刘备集团利用,于是将之迁入内地。而这些异族人,在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战争中,很多都被直接当做军队来使用,比如董卓军中,马超军中都有这些“胡人”,而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也大量借用了这些少数民族的力量。如此一来,在中原王朝内部的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并没有被削减,反而是增加了。

而在内地的这些少数民族,随着其数量越来越多,和本土的汉族人的摩擦也越来越多,在西晋建国后,相继发生了

始六年(270年)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乱、元康四年(294年)匈奴族郝散起义和元康六年(296年)氐羌齐万年起义等

在这种情况下,晋朝的官员江统写下了《徙戎论》。他认为,当时的少数民族积聚在秦川一代,对西晋的都城长安形成了包围之势,这非常危险。所以他主张将这些少数民族,利用军队的力量迁回到塞外。

然而,他的提议没有得到认可,少数民族依旧在长安周边聚集。

所以,这样一来,一旦中原王朝内部不稳定,这些少数民族就会趁机攻击中原王朝(因为少数民族基本上是按照部族在中原定居的,其每一个部族都有领袖,一旦领袖发令,则所有部族人员都会揭竿而起)。恰巧,由于西晋的八王之乱,导致了社会混乱,晋朝国力大衰落,在内地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灭掉了西晋。


庭州行者


三言两语,好玩有用,感谢关注!

所谓五胡,一般是指匈奴,鲜卑,羯(音:接),氐(音:滴),羌(音:枪)。

从汉朝开始,我国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就开始了内迁的历程。

五胡之所以能乱华,有曹操的一部分原因在里面。

1、匈奴。

匈奴分南北,公元46年,内蒙古高原一场大旱灾。

让北匈奴开始西迁,一直跑到匈牙利平原,祸害欧洲去了。

向南臣服于东汉的,被称为,南匈奴。

汉朝一直拿着高达一亿九十余万的军费给南匈奴,让他们来抵御北匈奴。

到曹操的时候。

为了分化,弱化南匈奴。

他把他们分成了五部分,每部分还用汉人做司马来监督。

左部都尉,山西临汾市南

右部督尉,山西祁县东南

南部都尉,山西隰(音:习)县

北部都尉,山西忻州

中部都尉,山西文水东北。

为了加强控制,曹操还让并州刺史从这五部中选拔人才,

有入幕府的,有当兵的,有当官的。

当时的作用是有效的控制了南匈奴的上中下层,

客观上,促进了南匈奴的文明的进步。

也促成了,西晋时,塞外匈奴不断的内附,入塞。

到五胡十六国时。

汉,前赵,后赵,大夏,都是内附的十九种匈奴人建立的政权。

2、鲜卑

就是金庸先生小说《天龙八部》里

慕容复的祖先。

原是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一支游牧民族。

和乌丸一族算是近支。

还是曹操,

把乌丸打残了。

鲜卑就崛起了。

随着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入塞。

鲜卑一族成了大草原的主人。

在鲜卑族心中,战争,才是最光荣的职业。

他们慢慢有了自己的军事组织,和军事贵族。

其中,参加檀石槐部落联盟的贵族中。

东部大人槐头,就是宇文部大人的祖先莫槐。

中部大人慕容,就是慕容氏的祖先。

西部大人推演,可能是拓跋的祖先。

檀石槐死了以后。

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轲比能部厉害了。

曾在曹操征马超的时候,被乌丸校尉征发镇压河间郡的起义。

这时候的鲜卑汉化程度已经比檀石槐那时候还进一步了。

并且慢慢的在向中原地区扩展势力。

五胡十六国时,

咱们前面说到的那几个部族。

慕容氏:建前燕国,西燕国,后燕国,南燕国。

以及其他部族建立的北燕国,南凉国,西秦国,河南国。

3、氐羌

与前两大族相似,但前两大族位于北境。

而氐羌则位于西境。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西征马超。

击败了两位氐王杨千万和阿贵的联军。

把氐人五万迁徙到了扶风,天水两地。

后来,甘肃氐人的首领,大家都熟悉的苻坚建立了前秦。

羌人至东汉末则布满了陕西甘肃等地。

后来姚羌一部建立了后秦国。

综上,自汉代始,五胡就已经陆续开始了内迁的历程。

这中间,他们与汉族交错杂居,不断汉化。

而又由于三国时期的乱局,他们不断的发展壮大,并且还参与到三国的纷争中去。

前面说有曹操的原因,其实,诸葛亮,袁绍,邓艾都曾经和这些五胡有过瓜葛。

最终,西晋八王之乱成了导火索,形成了五胡乱华,十六国分立的局面。

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点个赞吧!

好玩有用的历史


三国时期并不弱,对外很强横,曹操自己的势力都吊打乌桓族,其他两个也不弱,最后三家打的精疲力尽,被司马家篡位得了天下,得到天下之后统治阶级只知道内部争权夺利,而且还引狼入室,让游牧民族掺和进来,最后导致了五胡乱华,真是白瞎了一统天下的优势,